此人被砍頭前上萬人前來觀看,硬被砍了30刀他曾說:快哉、快哉
如果沒有甲午之戰清廷慘敗於日本,譚嗣同不會成為一名「排滿」先鋒... ...「勇者」可以怎樣定義?為自己國家,為自己民族,面臨死亡能夠大義凜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甚至,英勇就義的人,才能稱得上勇者。
提起晚清,對於我們來說首先出現在我們腦海里應該是國貧,民弱,絲毫沒有一點尊嚴。但卻有這樣一個人,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用盡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喚醒那早已沉睡多久的國人。但是,他失敗了,他被當時的當權者下令用鈍如石頭的刀來行刑,整整折磨了三十下。
他臨死前沒有顯現出任何的恐懼和怯懦,他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而犧牲的,無愧與勇者的稱號,他便是譚嗣同。談起譚嗣同這個人,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譚嗣同出生民族危亡的晚清,其父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個人仕途也還算順利。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但他最出名的是他是晚期維新派的一名成員。
他幼學是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號「南嶽遺民」王夫之的書。十二歲開始系統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十九歲遊歷甘肅、山西等全國各省,觀察風土人情,結交當時天下傑出人才。一八九五年,到了而立之年的譚嗣同,也開始漸漸地對國家的未來擔憂,資本國家的侵佔使國人陷入到迷茫之中,也是這個古老民族面臨從未有過的危難。
譚嗣同對洋務運動的失敗很有觸動,促使他與梁啟超等人開始倡導變法維新,企圖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來改變國家的命運,而不再是以前的簡單學習西方的先進器物。一八九七年,維新派中劃時代的著作《仁學》完成。此後,又創辦了時務學堂,儘力培養大批維新志士,為維新變法提供新鮮血液。
清光緒二十二年,譚嗣同建立學會來宣傳變法,終於成功,清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光緒皇帝向全國頒布了《定國是詔》,宣布變法的開始。譚嗣同參與主導了這次變法運動,但變法僅僅堅持了三個多月就宣告失敗了,由於此次運動的時間長短剛好一百天,所以,此次運動又被稱為 「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的如此迅,是有幾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為變法嚴重影響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由於,頑固派樹大根深勢力覆蓋整個朝堂,而維新派不諳朝堂爭鬥。另一方面,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而當時的袁世凱就幾乎是晚清軍事實力的代名詞。可能最重要的是當時民眾麻木不仁,官員迂腐、守舊、貪污腐敗,而變法又是自上而下的運動,沒有讓變法深入民心。
變法失敗後,梁啟超與康有為逃亡到日本,最終,只有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義無反顧站了出來。不久,譚嗣同他們很快被抓抓捕入獄,但是,譚嗣同在獄中依然沒有屈服,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決心:「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最終,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被梟首示眾。
當時人的沒興趣知道將被被殺的人對中國的命運抱著多麼深沉的關心,當然,人們也不會理解他。此時的譚嗣同已經看淡了生死,因為,譚嗣同當時早已得到消息知道慈禧準備抓他,但是,他當時並沒有走,而是選擇留在那不走,因為,他想要用自己的鮮血去喚醒當時與他毫無關係的國人。
當時,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慈禧太后一想清除維新派人士,她想用譚嗣同等人的死來威懾維新派,並且,以此打壓維新派。但由於迫於當時的社會壓力,而慈禧又要保持偽善的外表而不得不選擇斬首示眾這種看似人道的刑罰。
文人們對譚嗣同英勇就義的描寫,寫得何其悲壯,寫得何其凄涼,但現實是更殘酷。雖然是斬首,但那個信奉佛教的孝欽顯皇后為了讓譚嗣同之流膽怯,於是,下令將鋒利的大砍刀換成了沒有刀刃的刀,以此來起到威懾的作用。他被這種慘無人道的方式折磨了三十次,在這段時間,沒有比一位英勇不屈的英雄去承受一次次的疼痛而自己的志向卻不改變讓人敬佩。
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譚嗣同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歷史上,或許沒有哪一個場景比這更感人了。
譚嗣同死前承受的痛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但是,他卻沒有表現出絲毫膽怯,他大義凜然地接受著一切。當每一次行刑的人揮起那把鈍如石頭般的刀時,我們不知道譚嗣同痛的是每次砸過來的刀,還是民眾那麻木的眼神。而當年譚嗣同選擇用血來叫醒國人,但不知道國人眼中譚嗣同的血能治什麼病,適合做饅頭還是用什麼來入葯。
當劊子手揮刀到第三十下,在行刑場上,想用鮮血濺醒人們的譚嗣同永遠的躺下了,自此,歷史上多了位視死如歸的英雄,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當時的光明日報說道:唐才常、譚嗣同兩人生前「生同志,死同烈」的誓言,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一八九九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
參考資料:
『《揭「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的原因》、《譚嗣同:願以頸血刷污政》』
※因一個「殉教者」,此地成英國人心中最神聖之地,祭拜者不計其數
※本是一幫海盜,結果卻滅了很多國家,現今很多地方都有他們的血統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