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把李嘉誠當作風向標?

為何把李嘉誠當作風向標?

李嘉誠又雙叒叕「跑了」?後面竟然還跟著個小潘!

近日,香港中環中心——李嘉誠在香港的標誌性建築,也是李嘉誠一生榮耀的象徵,作價402億港幣賣掉了!這創下了香港樓市成交的天價,而買家是以內地石油系統機構為首的財團。

香港旅遊發展局資料顯示,中環中心於1998年落成,樓高350米,層數達80層,位於香港皇后大道中99號,毗鄰李嘉誠長實集團所在的長實集團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作為香港第五高樓,中環中心提供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尺。

近年來,李嘉誠持續拋售內地及香港資產。

今年9月,香港媒體報道稱,長實地產和電能實業在山頂道的兩大住宅地塊將以20億港元的價格賣出。

7月底,李嘉誠旗下和記電訊宣布,擬以144.97億港元的價格出售其在香港的固網業務——和記環球電訊(即HGC)全部權益。

去年10月,出售陸家嘴世紀匯50%的股權,作價230億港元。

再早一些的2013年,出售了廣州西城都薈廣場和上海東方匯金中心;2014年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國際大廈和重慶大都會,同時減持了長原集團、亞洲貨櫃碼頭以及屈臣氏股權套現……

如此頻繁大手筆的賣出,累計套現超過了千億港元,與此同時,李嘉誠在英國買電信、買電力、買天然氣,投資超過250億英鎊(當時約合人民幣2445億)。

李嘉誠這一買一賣,讓公眾懷疑他是準備從香港抽身。不過,這一說法由來已久,誠哥多次解釋也無濟於事。

更有甚者,不少香港華商唯李嘉誠馬首是瞻,積極布局國外,就連潘石屹也來湊熱鬧,清盤國內地產項目,10月23日剛剛將旗下的凌空SOHO 以49.44億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基匯資本。

被潘石屹賣掉的凌空SOHO,是由著名建築師扎哈? 哈迪德所設計的,也是上海足具未來感的建築之一,之前《歡樂頌》、《何以笙簫默》等熱門電視劇都有在此選景,而這裡也是攜程的總部大樓。

其實這些年潘石屹開始加速變賣資產,三年來不斷賣賣賣,套現超200億人民幣。

2017年6月,SOHO中國披露公告,宣布以35.73億元整售上海虹口SOHO;

2016年7月,SOHO中國宣布國華人壽保險以32.22億元的價格接盤上海世紀廣場;

2014年2月,SOHO中國以52.32億元的價格將上海SOHO靜安廣場和SOHO海倫廣場出售給金融街控股;

同年9月份又以30.5億元的價格將上海凌空SOHO近一半的物業賣給攜程。

顯然,李嘉誠已被當作識別香港及內地形勢、定調企業發展的風向標。

這位擁有「愛國愛港」金字招牌的亞洲首富進行商業帝國大挪移,如此「脫港入歐」、「脫華入歐」是否意味著香港真出大事了、中國真出問題了?

李嘉誠之所以被視為風向標,是基於自身傳奇性的商業天才及影響力。

首先,能夠敏銳地把握時代潮流、踏准投資方向。

善於尋覓商機是經商的必備。

李嘉誠有一句名言,「當別人不了解的時候,你了解了;當別人了解了的時候,你成功了!」

行動勝於言語。

當上世紀中期大陸解放戰爭、政治運動、自然災害等因素迫使「有產難民」入港,香港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之時,李嘉誠創辦勞動力密集型塑膠廠,贏得第一桶金;

當香港地域狹小弊端乍現、製造業無法長久、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增加對寫字樓需求的苗頭露出之時,李嘉誠轉戰房地產,成為香港「地王」;

當英資戒備中央政府、陸續從港「抽血」之時,李嘉誠勇敢接盤,使「女王之城」變「李家之城」;

當大陸經濟體制改革、民間投資及城鎮化啟動之時,李嘉誠廣布「棋子」,收穫房地產紅利……

憑藉敏銳的嗅覺,李嘉誠沒有踏空過一次,被稱為「李超人」。

其次,具有非凡的經營頭腦。

少年經歷憂患、12歲便輟學謀生的閱歷使得李嘉誠既有強烈的創富衝動,又不乏思考;既能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較快較好地抓住升浪起點,又能在擴張中不忘謹慎;既堅持一定的執念,又廣結善緣;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又不盲從……

文革後「中共將武力收復香港」謠言泛起、1997亞洲金融危機、2007世界金融危機之下的物業拋售潮,李嘉誠卻採用「人棄我取」的策略一次次成功抄底。

最後,成為「香港夢」、「商人夢」的化身。

「具備洞察商機的慧眼+深諳經營之道」使得李嘉誠身家沿百萬——上億——百億——兩千億幾何級數增長,連續35年蟬聯亞洲首富,無人出其右,李嘉誠已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資本家」、實力型企業家,是香港經濟的代表,更是眾人心中膜拜的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商業英雄,被當作風向標去關注、去追隨就不足為奇。

由此可以推斷,市場經濟大潮促使「財富是成功的表達式」深入人心,一旦某個人的財富創造與人們心中的「那個邏輯」相吻合,其經濟成就就往往被人格化、神化,個人就成為「神」的化身(經營之神、預測之神),既然是神就比人高一等,從而被當作標杆受崇拜、篤信與追逐。

李嘉誠這隻「屋頂上指明風向的鐵公雞」誕生於「造神運動」,但實際上,風並不是他帶來的。

「造神者」只盯住個人成就,而忽略了時代背景、格局、歷史條件的影響,自然找不到「風源」。

論及時代背景、格局、歷史條件,李嘉誠的成功即起於此。

1

特定時空背景成就了房地產經濟。

自上世紀50年代始,香港自由市場制度對人口、資金的「虹吸效應」愈加凸顯,人口從1950年的186萬攀升到2010年的718萬,房屋需求激增。

但填海造地而起的香港卻僅有1104平方公里「彈丸之地」,房地產需求與土地供應之間強烈的反差刺激房價一路瘋漲(均價由500元人民幣漲到16125美元),香港房地產由「處女地」走向泡沫化,踩准房地產上升波浪的李嘉誠毫無疑問地食利泡沫經濟。

2

政商關係「蜜月期」使其在華版圖急劇擴張。

改革開放後20年內,非均衡國策助推市場化進程,政府對港資、港企鼓勵、扶持,使之享受超國民待遇。

如對港企投資項目經營期多於五年的,退還其已繳納所得稅40%稅款,即便接下來十年的均衡國策下,基於GDP、稅收的考量,財力雄厚的香港首富也是地方政府的「座上賓」,由此促成合作開發,如深汕高速公路、鹽田深海港、重慶大都會地產等。

而作為回報,李氏商業在內地熱衷於教育、醫療、養老慈善事業,李氏父子被戴上「紅頂商人」的大紅花,獵取更多資源。

依靠「水乳交融」的政商關係讓李嘉誠長袖善舞。

3

壟斷的存在使其享受不公平競爭利益。

大陸「行政保護」、香港本土自由市場,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卻指向一種結果,即強者恆強、走向壟斷。

這不僅體現在大陸集中囤地、每開發一處就控制龐大的資產組合,更體現在主宰香港幾乎所有經濟與民生,香港電力、燃氣、港口、公共交通以及超市等無一不納入李氏商業王國,「亞洲一哥」坐享「莊主」利益。

只不過,背景、格局、條件有其特定性、時代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旦隨時勢發生變化,依附於其上的運勢就不得不出現轉折。如今:

一則,房地產經濟遭遇調整。

就大陸而言,房地產調控加碼讓房地產由黃金時代進入白銀時代。

而香港,缺少資本項目管制的防火牆,直接暴露於熱錢的火力之下,房地產泡沫風險更是急劇堆積,縱向看房價已達歷史最高點,橫向看房價漲速在亞洲國際城市中拔得頭籌,為避免泡沫破滅後一地雞毛,港府使出加征印花稅、收緊房貸等殺手鐧,房地產受壓在所難免。

二則,政商關係的前提被抽離。

政府經營變政府服務,審批經濟變規則經濟,切斷了「政商勾兌」的「黑手」,地產大亨利用財富資本進行政治尋租、謀求超額利潤的空間無疑也被擠壓。

同時,政商反腐、群眾路線回歸也使「資本家」產生財富「朝不保夕」之憂。

三則,反壟斷收緊。

中國政府對壟斷企業開巨額罰單,向來以自由經濟號稱的香港也加強反壟斷立法。

隨著香港、內地反壟斷之網越收越緊,李氏商業這條大魚在淺海將接近窒息。

更棘手的是,香港社會模式已變。

貿易中轉站地位隨著大陸的全面開放而喪失,航運業、製造業隨之流失,香港產業空心化,而填補上來的金融、服務業專業性強,僅局限於高端就業,中下層就業能力下滑,加上「高房價、高通脹、高公用事業價格」,普通民眾更加貧窮;但少量地產富豪從中得利,富可敵國,「離岸中心」又為大富商、大財團帶來財富倍增效應,以致兩極分化相當嚴重。

目前,香港最富有的一成人口的收入是最貧窮一成人口的21倍,位居世界先進經濟體榜首。

貧富差距致使階層之間敵對情緒空前,和黃集團旗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爆發「罷工潮」,工人們打出「全球華人首富,剝削工人致富」、「養起李,養不起家」的橫幅,將矛頭直接指向李嘉誠,李嘉誠過去作為商業領袖現在卻被千夫所指。

時勢變遷顛覆了李氏商業版圖布局的既有思路,李嘉誠出走與政經變局息息相關。

至此可見,時事背景、格局、條件才是吹使風向標轉動的「風源」,並折射出香港經濟社會的衰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信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TAG: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