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之父」的「三大學習規律」告訴你,想娃成才可以這樣做
好的教育方法體現了教育者的智慧
被譽為「教育心理學之父」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桑代克根據大量動物實驗和人類學習實驗總結了出了學習的三大規律。其中最能說明他學習理論的是對貓的實驗,被後人稱之為「桑代克迷箱」。
桑代克迷箱
「桑代克迷箱」,內設有一種能打開門閂的裝置,繩子的一頭連著門閂,另一頭安有塊踏板。貓只要按下這塊踏板,門就會被打開,貓就能跑出來吃到放在迷箱外的食物。貓被放入迷箱後,由於飢餓會在迷箱中亂抓亂咬、亂擠、亂碰,想逃出迷箱。偶然間,它抓到或撞到箱內的踏板,觸發到機關,箱門被打開,貓得以逃出箱外並能吃到魚和飲到水。當貓餓了時候,再將其關到迷箱中來桑代克及研究人員發現隨著貓進入迷箱次數的增多,它從迷箱中逃出去的次數也在增多、時間在不斷縮短,經過多次嘗試以後,貓一被放入迷箱後就會立即以一種確定的方式去觸發機關,以吃到迷箱外的食物。
桑代克從這類系列實驗總結了學習的三大規律:
一、準備律。桑代克的實驗中,貓必須處於飢餓狀態,只有處於飢餓狀態,它才有獲取食物的需要,假如等貓吃飽了再將它放進迷箱,貓很可能只會睡覺,而不會表現出任何逃出迷箱的行為。所以當學習者在心理上有了準備時,即有了某種學習的心向時,進行學習就會產生滿意感,反之,當學習者沒有某種心理上的準備時強行進行學習,就會產生煩惱之感。
二、練習律。它包括使用律和失用律。桑代克認為,個體已形成的聯結,如果加以應用,它的力量就會增強(使用律);反之,一個已形成的聯結如果不加以應用,這個聯結的力量就會減弱(失用律)。
三、效果律。試想,假如貓好不容易從迷箱中跑出來,迎接它的不是一盤魚而是一條面露兇相的大狼狗,下次將貓放進迷箱,貓還願意想方設法跑出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可見,只有當反應的結果是令人愉快的,學習才會發生;假若反應的結果是令人不愉快的,那麼這種行為反應就會減弱而不是增強。這就是桑代克所講的效果律。
成才之路
那麼作為家長或老師,根據桑代克的學習規律,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對孩子實施教育呢?
1,巧用準備律——合理的引導、創設情境,讓孩子心理產生某方面的需求。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如讓孩子學習當前預習所學內容,會使得孩子對知識有個大概了解,清楚地知曉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薄弱環節。預習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對於後面的學習有充分的準備,重點學習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這樣學習的效果更明顯,同時對於老師或家長的提問學生也會更加樂於接受。古代學者主張學習之前要先立志就是這個道理。
2,熟用練習律——在孩子剛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項技能時,要讓孩子多進行練習鞏固,掌握會更紮實。比如,在教孩子學自行車時,就需要孩子多進行練習,這樣才能學會學好;如果剛學會之後擱置很久就會忘記。但是練習並不是盲目的,練習應採取分散的形式,集中練習往往容易使學習者疲勞,對學習產生厭惡,而使聯結無效。過度的練習是不會收到好效果的。所以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實際效果並不好,這樣會讓孩子麻木,給孩子過多的負擔。同時應教會孩子科學地複習,並不是僅僅依靠次數多而奏效,還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3,善用效果律——在教育中,我們可以根據這個理論,來運用獎賞和懲罰措施,用獎勵,比如表揚、微笑、糖果等,一般獎勵會增強學習者的聯結。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用獎賞,少用懲罰。在學習中進行獎賞更有利於學習的成功。間隔時間的獎賞也是很有效的,這樣可以使聯結保持時間更長久更穩固。有時懲罰暫時避免了錯誤行為,但未必會產生積極的反應,它僅僅是防止錯誤的發生,甚至有時候還會導致「懷恨在心」「冤冤相報」的現象產生。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充分運用桑代克的學習規律來教育孩子,為孩子成才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TAG:一漁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