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貿易戰思考:葯價高企戳痛美國社會,特朗普對原料葯下手真的想好了嗎?

貿易戰思考:葯價高企戳痛美國社會,特朗普對原料葯下手真的想好了嗎?

輝瑞和其他企業應該為他們毫無理由上調葯價感到羞恥,他們再占窮人和其他無力還擊的人的便宜,同時卻為歐洲等其他地區提供打折優惠!我們會還擊!

——唐納德·特朗普

特朗普急了。對於2018年5月14日剛在白宮玫瑰園推出《美國病人優先》藍圖,誓要以「最徹底的改革」大幅降低處方葯價格之後,以輝瑞為代表的美國藥商大幅提高部分藥品價格的「唱反調」行為,特朗普在推特上進行了強力「炮轟」。這一炮不僅轟出了美國葯價高企的難以撼動,也吐露出美國民眾深受高價葯剝削的現狀以及特朗普對此強烈的不安。畢竟,美國葯價之高始終是特朗普的一塊心病,降低葯價也是其在競選和國情咨文中給出的核心承諾之一。而在國會中期選舉僅剩3個月之際,民調結果民主黨卻還以45%:41%的比例領先,這怎能不讓特朗普著急。

美國葯價到底有多高?

《我不是葯神》中的天價救命葯戳中了國人的痛點,而大家想像不到的可能是一向以「民主、保護人權」等形象示人的美國也面臨著諸如葯企壟斷、利益勾結、控價無力、中間商賺差價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葯價失控上漲成為社會頑疾。據2018年3月美國國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2-2017年間,美國最受歡迎的品牌葯價格相比於通貨膨脹上漲近10倍;在20種老年人處方葯中,近1/3的藥品在上漲了100%,其中漲價幅度最大的是一種治療胸痛的硝酸甘油藥品,平均每粒由20美分漲到1.14美元,增幅達477%。在抗癌藥的領域,美國過去10餘年新抗癌藥的平均價格翻了5-10倍,癌症治療的人均花費達到了10萬美元/年。在處方葯領域,美國人均處方葯年消費額達1000美元,年均總消費額3700億美元,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每年在處方葯上的花費超過10萬美元。

特朗普有沒有緩解藥價高企的現狀?

特朗普自競選之時便多次承諾將採取有效措施降低葯價,上台後還曾邀請包括默克、諾華、禮來等多家製藥巨頭的高管,以及美國醫藥行業遊說機構、藥物研究機構和製藥商協會高管進行會談,督促藥廠降價的同時,承諾削減監管規定、精簡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加快新葯上市審批流程以及降低葯企成本等。

然而製藥巨頭對此似乎並不買賬。據彭博社2018年8月1日對6大類40種常用藥的調查數據顯示,自2015年特朗普宣布競選美國總統至今3年的時間中,這6大類常用藥的價格一直在不斷上漲,根本沒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自身免疫類藥物的漲幅最大,達40.1%;癌症治療類藥物漲幅次之,達30.9%;緊隨其後的是多發性硬化治療藥物,漲幅為30.6%;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藥物漲幅為27.7%;糖尿病治療藥物漲幅為25.6%;艾滋病治療藥物價格丈夫達24.7%。而相比之下,美國社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5.6%,意味著這6大類藥物的價格增速遠超一般消費品。

從單個藥品價格的角度來看,由輝瑞公司風濕疾病治療藥物依那西普的價格上漲了53%;由艾伯維生產的全球最暢銷藥物修美樂的價格上漲了52%;由拜耳生產的癌症治療藥物多吉美價格上漲了51%,每一片藥丸的價格就高達155.59美元(約合1042元人民幣),意味著一名患者服用一個月的多吉美的大概花費約達18670美元(合12.5萬人民幣)。

據悉,彭博社的調查數據都是市場標價,但美國醫藥市場價格極不透明,在推廣銷售過程中還有多級經銷商加價和各類回扣,普通患者到手價格通常會比市場標價更高。

2018年以來,從2月1日至7月15日期間,美國共計255種品牌藥物的價格有所增加,最為集中的漲幅範圍為9%-10%的區間。

由此可見,在特朗普正式執政的這兩年間,美國葯價上漲的趨勢非但沒有得到逆轉,反而仍保持著較高的上漲速度。對於患者而言,葯價仍是美國消費者難以承受的消費開銷之一。

特朗普控制葯價的承諾淪為了一張口頭支票。

制裁中國原料葯真的想好了嗎?

原料葯,即藥物活性成分(API),是生產各類製劑的原料藥物,其採購價格和供應量直接影響了藥物製劑的生產成本,尤其是低成本普通藥物。

2018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了新版貿易制裁清單。除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領域外,

首次自中國進口的將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島素、抗過敏藥物腎上腺素,以及抗生素、疫苗、血液製品和抗抑鬱類藥物的原料葯納入其中,建議對起加征25%的關稅。

該清單一出便引起了美國各界的強烈議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彭博社發表的《中國對藥物的鎖定》。文章指出,特朗普打擊處方葯價格飆升和解決貿易不平衡的兩大「支柱」似乎正處於相互矛盾之中。因為美國市場許多基本藥物的關鍵成分,從抗生素、避孕藥到癌症、抑鬱症、高膽固醇、艾滋病藥物,都是從中國購買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抗生素來源,包括被稱為人類抵禦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萬古黴素」。這些藥物不僅存在於醫院,更存在每一個美國家庭的藥箱中,甚至是軍隊的藥物。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絕(FDA)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使用的API有80%來自中國或印度。北京方面一旦通過提高製造必要藥品所需的原料葯價格或減少供應對美國加以報復,將迫使製藥公司不得尋求中國以外的其他供應商。而這些上漲的部分終將轉嫁給消費者,導致價格上漲。

Global Data表示,特朗普不斷提到要降低葯價降低患者的醫療成本,但其出具的關於原料葯的關稅清單卻恰恰相反。美國仿製葯公司,尤其是潛在的生物仿製葯製造商一直專註於簡化運營,如果貿易戰升級,這些公司將不得不在價格受限的情況下大幅削減利潤。

這可能會減少研發投入,從長遠來看將會損害美國的創新。

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前成員丹尼爾斯萊恩甚至提到:

美國對中國原料葯的依賴已成為國家安全問題。

綜合近期動態來看,不得不說特朗普政府為控制葯價上漲的確做出了實質性的努力。包括今年5月推出《美國病人優先》藍圖,提出加快藥品審批流程提高生物製劑的創新和競爭、增加醫療保險的葯價談判權利、要求葯企標註價格促進價格透明化,以及明令禁止葯企限制藥劑師告知病人降低藥品支出的做法。7月,美國推出《FAIR藥品定價法案》,要求製藥公司在一次性提高葯價10%以上或三年內提高25%時需提前通知、提供理由並公示藥物的製造成本、研發成本、凈利潤及廣告費用等。7月19發布《生物仿製藥行動計劃》,以求促進生物仿製葯的研發創新和市場競爭,增加生物製劑產品供應並較低市場價格,進而降低美國的醫療成本。8月7日允許利用「醫保優勢計劃」作為談判工具,為患者提供與私營部門保險公司相同的議價和選擇權力,迫使葯企在價格上進行競爭,以降低醫保藥品的價格。但特朗普顯然忽視了美國製藥產業對中國原料葯的嚴重依賴。在葯價高企戳痛美國人民,威脅自身執政承諾的背景下,特朗普對原料葯下手真的想好了嗎?

作者丨肖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科技競爭制高點:世界主要國家AI戰略梳理與對比
區塊鏈可能改變未來,也可能墮入深淵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