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古畫圖!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
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驚蟄:古稱"啟蟄",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春分: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穀雨: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此時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是播種移苗、垵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立夏: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芒種: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捲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小暑: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處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
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所以得名。
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
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
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小雪: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
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
小寒:這時正值「三九」前後,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過了大寒又立春,即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TAG:窒息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