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邦為啥要去鴻門赴宴,他不怕死嗎?

劉邦為啥要去鴻門赴宴,他不怕死嗎?

那一夜,寧靜的灞上迎來一位不速之客,他的名字叫項纏,字伯。

項伯是來找張良的,他知道自己的救命恩人張良正在沛公劉邦的軍營中效力,而自己的堂侄項羽正在策劃一場讓沛公劉邦全軍覆沒的戰爭,他不忍心張良死於殘酷的戰爭,所以想帶張良離開沛公的軍營。

哪知道,張良聽明事情原委後,便拉項伯去見沛公劉邦,項伯和劉邦相見後,二人相談甚歡,劉邦反覆表明立場,聲稱自己和項羽將軍一條心,同時,為了表明誠意,劉邦又和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也向劉邦承諾,將到項羽面前替劉邦說情,避免即將到來的戰爭。

項伯連夜回到楚軍軍營,向堂侄項羽陳述厲害並得到項羽的許諾。

劉邦這邊,也在第二天一早,帶了白百十人,前去鴻門,與項羽見面。

既然劉邦已經收到項伯放過來的風,為什麼不秣兵歷馬枕戈待旦,跟項羽的楚軍大幹一場,一決雌雄,反倒要親至鴻門,跟僄悍猾賊的項羽見面?他劉邦就不怕死嗎?就不怕項羽在鴻門宴上弄死他劉邦嗎?

其實,劉邦是怕死的。

大約在鴻門宴事件後一年半,劉邦率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攻入彭城,但卻被項羽用三萬楚軍翻盤,劉邦率幾十人跑路回沛縣後,尋得一雙兒女,面對窮追不捨的楚軍,劉邦為了能讓馬車跑得更快更久,不惜把一雙兒女踹下馬車,劉邦貪生怕死之心,再明顯不過了。

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劉邦,竟然敢親赴鴻門,也的確匪夷所思。

從《史記·高祖本紀》來看,劉邦這個人,平素有些自負,又能在關鍵時刻威懾住下屬,早在劉邦尚未徹底走上反抗秦政府的革命之路時,劉邦就在下屬面前斬白蛇,來表達了「壯士行何畏」的大無畏精神,妥妥地震住了屬下。

一名優秀的領導人,就要像劉邦一樣,在關鍵時刻表現出非同尋常的魄力,你們都認為,既然前方有大白蛇擋道,不如換一條路,我就去把白蛇給砍了;既然你們都認為,鴻門是龍潭虎穴,去的話九死一生,不如索性調兵遣將跟項羽斗個你死我活,我就要輕車簡從,冒險去見一見項羽。

劉邦的自負和魄力,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劉邦自然也知道,此去鴻門,凶多吉少,但劉邦更清楚,只要自己能從鴻門安然回來,自己在軍中的威信,當更上一層樓,若是自己不能安全回來,自己的家族也能繼續執掌這支軍隊,這也不算是最壞的結果。

劉邦之所以能在秦末眾多諸侯中最終脫穎而出,跟劉邦這種非比尋常的魄力分不開。

魏王咎也的確很有魄力,敢用自殺的方式來換取魏國民眾的平安,但魏王咎此舉未免天真了些,所以魏王豹吸取了魏王咎的教訓,好死不如賴活著,只要活著,就有翻盤的希望。

項梁也很有魄力,面對宋義的諫言,絲毫不為所動,堅信章邯不是自己的對手,結果身死人手。

陳餘也很有魄力,就是不搞伏擊那一套,一定跟韓信當面鑼對面鼓地干,結果被韓信耍陰招給乾死了。

魏咎、項梁、陳餘的魄力,說好聽點是魄力,說難聽點是愚蠢。

而劉邦的魄力,雖然也帶有一定的自負成分在,但其實是謹慎和小心下的一種理性選擇,就拿鴻門宴來說,我前邊已經講過了,如果劉邦能夠通過深入虎穴的方式換來和平,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在軍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在各諸侯中的形象。

為了保證能夠從鴻門宴上全身而退,劉邦先是和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得到項伯的許諾;項伯走後連夜開會,做精密部署,同時對外統一口徑,以便使樊噲這樣的將軍都能在項羽面前講出劉邦的忠誠和委屈;帶去鴻門的隊伍中有樊噲這樣以一當十可以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的壯士,有紀信這樣跟自己容貌相似關鍵時刻可以替自己去死的替身,有夏侯嬰這種自帶GPS導航的老司機,又有張良這樣慮事周全還能跟項王搭上話的謀士;除了周密的人員配置,還帶上了足可表達臣服誠意的各種玉器。

可以說做得滴水不漏了,安全返回灞上的概率超大。

當然了,劉邦應當也做好了回不來的心理準備,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誰都不是項羽肚子里蛔蟲,猜不透項羽的真正想法,誰也不是項羽的大腦,能替項羽做決定。所以劉邦在出發前,一定做好了回不來的安排,這個安排大概會是——

劉邦四弟劉交取代劉邦的首領位置,蕭何繼續做相國,酈食其取代張良成為首席謀士。樊噲、紀信、夏侯嬰、靳強等隨劉邦去鴻門的將軍,若能回來則繼續領兵,若回不來,他們的兵則交由盧綰、曹參、周勃、酈商等人統領。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丞相世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漢書·楚元王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遙望燕園 的精彩文章:

以復國為己任的「謀聖」張良,為何最後幫漢高祖劉邦滅了韓國呢?
假如垓下之戰項羽獲勝,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命運會怎樣?

TAG:遙望燕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