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傳習錄》經典十句,品讀「心學」第一書!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一、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
【譯文】耳目口鼻四肢即是身體。如果沒有心,四肢怎能視聽言動?心想要視聽言動,若沒有耳目口鼻四肢,就做不到。因此,沒有心便沒有身,沒有身便沒有心。
二、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譯文】徐愛問:「只從心的角度去求『至善』,恐怕會導致忽略天下的各種事理。」王陽明回答道:「心就是理。天下根本沒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三、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譯文】物理不在吾心之外,離開吾心而求物理,就不會有事物之理的存在。
四、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譯文】心外不存在物,心外不存在事,心外不存在理,心外不存在義,心外不存在善下條。
五、愛昨曉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從心上說。先生曰:「然。……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譯文】我(徐愛)昨天早上曾思考,格物的物字就是事字,都是從心上而言的。陽明答道:「的確如此。……所以我說沒有心外之理、沒有心外之物。」
六、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
【譯文】意識的發用,必有意識所指向的物,這個物就是事。
七、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譯文】今譯身體之主宰是心,心的發動表現為意,意的本質狀態是良知,意的指向構成事物。
八、凡意之所用,無有無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無是意,即無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譯文】凡是意識的活動,都有具體的事物存在。有了這個意,便有了這個物;沒有了這個意,就沒有了這個物。難道物不是意識的發用嗎?
九、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譯文】一天,王陽明游南鎮,一位友人手指岩石中的花樹問道:「如果說天下無心外之物,那麼不知這顆花樹,它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又有何關聯?」王陽明回答道:「你未看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一起同歸於寂然不動之世界,當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的顏色與你的心一起明亮起來。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十、比如面前見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見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為許多房子牆壁遮蔽,便不見天之全體。若撤去房子牆壁,總是一個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於此便見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
【譯文】比如面前所看到的天,是光明之天,而東南西北所見之天,也不過是這個光明之天。只是由於周圍有許多房子牆壁遮擋了我們的視線,所以就看不見天之全體了。如果將這些房子牆壁撤去,那麼,這天依然是一個天。不能說眼前看見的天是光明之天,(看不見的)外面的天卻不是光明的天。由此可見,一節之知便是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是一節之知。
※最美不過一字詩!「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一句是?
※四首著名七言禪詩,值得一生品悟!
TAG:素儒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