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瀟瀟話銅像
原標題:風雨瀟瀟話銅像
一
早自習,隔窗仰視,盯著小院。特別是這樣的雨天,水潤紅樓,洗凈冬枝;紫槐丁香,站滿校園;綠草萋萋,校園煞是美麗。
印象中,西海固的春天永遠是黃塵漫漫寒風陣陣,土地乾涸欲裂無法下種,人缺水缺糧、缺衣少食。其實這幾年精準扶貧,經濟條件改善了許多;封山禁牧後,生態環境改觀了不少。這不,春分才過,雨水便很豐盛,幾乎天天有,是勝景也是幸事。難怪路人邊抹下水珠邊自豪地說,真沒想到,咱這也成個「小江南」了,天天下雨!
學校有個叫做「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小院,裡面松柏樹鬱鬱蔥蔥四季常青。到了夏天,大朵芍藥小朵月季,紅黃淡粉,奼紫嫣紅。小院中央,有個三層暗紅色大理石基座,一尊銅製塑像昂首屹立,肅穆非常。「赫光之像」四個字,因年久日深的六盤山風雨侵蝕,色彩黯淡了許多,但銅像閃耀著金屬的光芒,熠熠生輝。
每天清晨,一定有幾個小學生來到這裡,將四周清掃得乾乾淨淨。周五下午,照例大掃除。學生們拿起白毛巾,恭恭敬敬上前拂拭,認認真真打掃。沒有人在銅像前玩耍嬉鬧,連最活潑調皮的學生,也是滿臉的敬重。
因紀念一位民族英雄,誕生了這座銅像;也因這座銅像,這片土地上,縈繞著一股氣節和精魂。
二
穿過歷史的塵埃,一個年輕英俊的男人向我們走了過來。他闊眉大眼,顴骨高聳,嘴唇微厚,個子不高,光頭無發,手握禮帽,目視前方,是個典型的西海固漢子。「前方有情況!」通信員裹在一團黃土中,聲音高亢激昂。漢子兩隻丹鳳眼,在濃眉襯托下分外冷峻深邃,黑亮的眸子稍稍眯起,像藐視敵人,又像是熱切盼望,既有洞察—切的冷峻和睿智,又有堅信勝利的熱望和決心。這個傳奇般的人物,有時手提鋼槍,肩背大刀,騎著棗紅馬,從高山大丘里飛奔而來,馬鬃飄揚,身後塵土一片;有時步履匆匆,大步流星,機警沉著,隨時分析著前方敵情。他的身後,是一群衣衫襤褸但自信滿滿的軍人,那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他們緊緊跟隨著前面走著的漢子,因為他是軍長。
萬錫紱(1902~1931),漢族,字季璽。十一歲入固原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學習,十六歲考入平涼隴東公立中學堂(今平涼一中)。在父親的沉默中,在母親的淚花里,少年背起裝滿了黑面饃饃的褡褳,踏上了繼續求學之路。他邊走邊回頭,隔著山卯,家園親人漸漸遠去,再也不見。不遠處,飄來放羊的回族大爺的花兒聲:「上去(嘛)高山望東海,亮閃閃,好一條美麗的彩帶。告訴給白雲捎過來,浪花里……」
貧寒困苦的家境,背井離鄉的艱辛,學子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冬去春來、微風吹拂之夜,他獨自坐在土山枯嶺間的窯洞中,認真地讀寫念背;繁星密布、冷水拔骨之晚,冰冷的土炕上,他思考著生靈塗炭戰火遍地之因。但日影斜照,戰火瀰漫,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張書桌,書外的世界風雨飄搖。
最終,青年毅然走出課堂,投筆從戎,義無反顧踏上漫漫征途。誰也料想不到,從此他走上的是一條青史留名之途。
三
1925年6月,萬錫紱毅然揮淚告別年老慈父、有孕愛妻,踏上了新的征途。來到開封,他參加了黨領導的地下組織,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且改名為赫光。他在成長中認知,在思考中辨識,一些關於青春、生命、理想、人生、追求、信仰、虔誠、忠貞不渝、無怨無悔、埋葬舊我、成長新我的思潮湧動;一顆倍受苦難的心,感受到了永跟黨走、報效國家的愉悅和幸福。
一個能找到自己信仰並不斷追隨的人,是多麼充實與幸福。為了一個信念,他在偏鄉僻村中奔波,在血雨腥風中跋涉,從西海固出發,在甘肅、河北、山西、陝西,在滿目瘡痍的祖國大地上,印下了清晰的軌跡。
1931年7月4日午夜11時30分,一個熱血沸騰的時刻、一個永留史冊的時刻終於到來,在黨的領導下,在河北阜平,他同谷雄一同志一道發動了「平定兵變」。上級黨組織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正式成立,任命赫光為軍長。7月26日,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成立,新生紅色政權建設開展得轟轟烈烈,深受人民擁護。
這一舉動震動了華北,震動了全國,敵人無比驚慌。他們不敢貿然使用武力,便使用詭計,騙殺了年輕的紅軍將領。赫光犧牲時,年僅二十九歲。
四
又是一年公祭時。風雨瀟瀟中,小院里,銅像前,一個個稚嫩的身影肅然而立,聆聽著革命先烈們的光榮事迹;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滿懷悲憤,沉重的歷史教訓在心底牢牢銘記。理想、信念、千千萬萬的民族英雄,離他們很近很近。
感謝塑像者,用泥巴和銅粉鑄造出一個錚錚傲骨、為國捐軀的西海固優秀兒子,還原出一位值得永遠緬懷紀念的民族英雄。一丘黃土,是普通人來過塵世的唯一證據。而一尊塑像,標示著幾十年後的今天,革命者播撒的種子不但沒有根絕,反而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裡,生根發芽,茂盛生長。
此時,微風吹拂,雨過天晴,一抹霞光穿透層層烏雲,照亮大地,掃過銅像。英雄無語,微笑著看遠處的群山連綿,聽近處的書聲琅琅……
※海防旅大漠礪兵,火炮極限射擊超震撼
※一次雪山巡邏經歷,讓這名38歲的「列兵」有了新感悟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