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韻清風,山水永恆
遊記
旅行的意義不是向外觀察,
而是向內反省。
徽韻清風,山水永恆
——西遞宏村遊記
暑假裡,早有打算帶著孩子出去採風,7月里忙忙碌碌的瑣事,不得空閑。一直到了8月6號,和孩子駕車南行。原計劃是往嘉興木心博物館,到杭州時,友人告知當日是星期一,閉館。
這時,孩子見我正用著「徽風皖韻」的紫砂壺在品茗,說道:「那我們就去徽州西遞宏村吧」。
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徽州是徽文化和徽商的發祥地,作為漂泊在外的徽人,對故里也是崇敬之情。何況,徽文化,作為一種獨特 的「文化單元」,在中國的歷史上,熠熠生輝。
一路上,孩子不停的用著手機拍個不停,藍天、白雲、青山、溪水、沿著山路,帶著熱浪,穿過隧道,我們抵達了宏村。
宏村,在安徽黟縣的北面,它和西遞相距20公里,西遞和宏村均是世界文化遺產,是具有千年的古村落,宏村為徽州第一大姓汪氏子孫聚族而居的地方。據考證,它始建於南宋,已有800餘年的歷史。
中國的文化歷史,也是一部遷移史。生存和安定是永恆的主題,氏族首領的遠見,也將是整個家族的未來。汪仁雅就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氏族首領,他看中了雷崗山下(今宏村),那裡面山臨水,森林茂盛,於是留下遺言,希冀子孫日後 遷往雷崗之陽建村居住,「後必福祿永綿」,南宋紹興元年四月,汪氏66世祖汪彥濟秉尊祖訓,「捧祖像、懷家乘、率妻孥、偕老幼」,舉家遷往雷崗山,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終於建起了13座樓房,史稱「十三樓」。汪姓人家,「枕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他們給這處地方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弘村,取「擴大、光大」,思弘祖業之意。到了清乾隆年間,因與弘曆皇帝重名之忌諱,改為宏村,沿用至今。
宏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它以秀美的南湖風光,奇特的牛型村落,恢宏的民間故宮,征服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2000年底與西遞村同時金榜題名,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寶座,同樣也被稱為中國畫里鄉村。
西遞村同樣也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子孫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300米,構成東西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整個村落狀若船型。古代此處設有傳郵之驛,遂稱西遞。
西遞村的開村立業之祖胡士良獨具慧眼,他於北宋皇佑元年從婺源前往金陵,路過西遞,見此處山色如黛,峰巒環抱,勢如虎步前蹲,奇若犀牛望月,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經過胡氏子孫近千年的開發,西遞村成為黟縣境內較大的村落,最鼎盛的清乾嘉時期,宅院多達600多座,99條巷子,34座祠堂,13座牌坊,近萬人口,號稱「三千煙灶九千丁」。
時至今日,西遞村仍保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以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桃花源里人家。
在這徽韻清風裡,在這黛如色,山水清音的皖南民居大觀圓里,不禁沉思,西遞和宏村,充分展示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國古人在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方面的追求,形成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又似人類無意間遺落的一幅迷人的長卷。
我又想,又是什麼樣的「秘密武器」能形成這樣氣勢恢宏的歷史文化長廊?
我們沿著西遞的九十九條深巷,猶如在青石板的軌跡和溪流中去聆聽歷史的訴說。
一是,明清之時,徽州商人稱雄中國商界,黟縣商人作為徽商中的一支勁旅,他們紛紛走出大山,在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後,帶著豐富的財富,又回到大山裡來,他們用經商賺來的錢財,在家鄉建造起豪華住宅,自身享受並光宗耀祖。
二是,在封建社會政治動蕩,戰亂頻繁,黟縣交通閉塞,是一塊可以安身立命,繁衍生意的世外桃源。
三是,黟縣自古就是蠻荒之地,查閱保存的各大家族《宗譜》,可以發現大部分大宗族均是歷史某一時期遷入的,他們需要一種自我保護,需要抵禦先期遷入宗族的侵擾,所以,還必須依靠宗族的力量,宗法觀念成為宗族的凝聚力。
四是,遷入黟縣的各大宗族,均是選擇在背山、面水的地方,作為聚居之地。這也就是所謂的「依山造屋,傍水結村」。
五是,古時,按照風水黟縣的民房建築大門不朝南,一般都是朝著東、西、北三個方向,古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牆青瓦,有園林、庭院和題額。這種灰白色的基調,在綠水青山的掩映下,產生出一種祥和寧靜的效果。小庭院內鋪設青石板,或用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鋪成美麗的圖案,有的設有假山、魚池、花台,擺上盆景,栽上名貴花木,一年四季,花開花落,賞心悅目。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僅講究建築的外形,還刻意追求屋內的裝飾美,磚雕、石雕、木雕就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民居建築的內容。
六是,民居建築的對稱,設有天井,馬頭牆。黟縣民居建築大都採用對稱的布局,建有前廳,後廳,書房、繡房、廚房,體現出「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特色。古黟縣,建造這些豪宅大都是經商的商人,商人以積聚為本,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俗稱「肥水不流外人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四水歸堂」。馬頭牆又稱封火牆,這種高大上的封火牆是在發生火災時,起著隔斷火源,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設計師採用抽象的手法,增添了藝術美感。
七是,廳堂的陳設,中堂與楹聯,東瓶西鏡。進入正廳,正中照壁上掛的是中堂,一般是山水、花鳥、或者是象徵吉祥如意的福、祿、壽,逢傳統祭祀之日,改成垂掛祖宗遺容,祭祀結束換上畫軸。畫軸兩邊垂掛紅底金字或藍底金字,出自名家書法的木質漆聯。這些廳堂的楹聯和格言,體現了主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追求、嚮往,對人生深刻的體味和對自己及子孫後代的勸誡。
正廳的畫軸下,設有條案,條案前擺有八仙桌、八仙椅,條案 的正中位置擺有自鳴鐘,鐘的兩側為瓷器帽筒,帽筒左邊擺有古瓷瓶,右邊擺著精緻的木雕底座鏡子,古時稱左為東,右為西,所以這種左瓶右鏡的陳設,又叫「東瓶西鏡」,這是很有內涵的擺設,取瓶鏡的諧音「平靜」,體現當時主人對生活環境的一種希望。
八是,徽州 的人。
徽州女人——「三從四德」的標本,她們吃苦耐勞,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在小小年紀,就已擔當起繁重的家務。徽州地狹人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為求生存,只有脫離鄉土,寄命於商。據考證,徽州人的規矩是:在外經商的人,大都娶本鄉鄰的姑娘為妻。學徒期滿,二十歲左右,店主給三個月假,回鄉完婚,蜜月期滿,勞燕分飛,夫妻天各一方,妻子不但要承擔起全部的家務勞動,還要忍受著公婆的白眼,獨守空房,壓抑著青春少婦人性萌動。徽商在外做生意,往往數年不歸,按每三年回家探親櫃個月計算,加起來夫妻一生同居時間也不過三年半廣景,所以徽州的土話叫「一世夫妻三年半」
徽州男人——「忠孝節義『』的志士,在封建禮教的統治下,徽州男人們崇尚 的是忠勛、孝友、節烈、尚義。在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的氛圍中,他們一輩子都活得很累,過得很苦。他們確信「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男孩自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毫無童趣可言,他們早早就被送進私塾學館啟蒙讀書,每日面對的是老師威嚴的目光和鐵尺無情的滋味,十年寒窗,至今人們在徽州的老房子里還可以看到書房木窗上的雕花冰紋圖案。當然徽州也走出來很多大人物。
徽州的男人到了青年時代,他們的婚姻生活也是非常不幸的,愛情對他們而言,是兩個十分迷茫的字眼,父母的選擇是不可違抗的。另外,徽州是程朱理學的故鄉,「忠孝」人、二字也被推向了極限以至大忠大孝變成了愚忠愚孝。
徽州商人——「亦賈亦儒」的朝奉,無徽不成鎮,也是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徽人外出經商,足跡遍布天下,江浙一帶,因地緣關係徽商尤多,鉅賈更是幾乎都為徽人,徽商經營最成功的行業就是當鋪和官鹽。
徽商的樂善好施以及誠實守信,把商業做到了全國,有的成為了紅頂商人。隨著晚清徽州的政治家們一個個從官場失蹤,「富甲天下」的徽商如大海退潮,突然也從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了。
、、、、、、
在西遞的最高處,駐足俯視遠處鄉村,在群山懷抱中還是顯得那樣的安詳和寧靜,彷彿不曾被人打擾,他們也曾不想被外人道也。
旅行的意義不是向外觀察,而是向內反省。我知道,每個人對故土都是極致的熱愛和無比的虔誠。辛勤的勞動創造了紛呈多彩的生活,引領我們不斷追求,勇於精進。文化只是豐富生活的手段,但它記載著經久優秀的人文。它在昭示:勞動才是真正的美輪美奐!
簡一/文
2018年8月7日—11日
xidi hongcun
hongcun xidi
旅行的意義不是向外觀察,
而是向內反省。
TAG:文化符號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