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身體的10個健康信號、10個不健康信號,你收到了哪些?

身體的10個健康信號、10個不健康信號,你收到了哪些?

相信每個人都想讓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現在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讓很多人都出現了亞健康的狀態,大部分人自我的健康意識都特彆強烈,經常都會觀察自己的身體,那麼身體到底是否健康,都會有哪些表現呢?

身體通常會有以下10個健康的信號。

1、記憶力好: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功能就會開始慢慢的下降,而記憶力就是完全跟大腦的功能息息相關。如果說你的記憶力很好,那麼就說明你的大腦功能比較活躍,腎臟的精氣十分的充足。

2、情緒穩定: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直接影響著身體的健康情況,因此才會有人說笑笑能長壽;經常生氣的人則容易導致皺紋的發生。壞情緒會讓你的五臟受到一定的傷害,因此有一個穩定的情緒那麼五臟就會越健康,情緒穩定才是健康的主要表現之一。

3、眼睛有神:眼睛是連接著體內不少的器官,因此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健康,那麼拿著鏡子看看自己的眼睛就知道了。如果說你的這雙眼睛炯炯有神,那麼就表示你的身體十分的健康;反之,眼睛獃滯的話,那麼就說明你的精力不足;氣血不足。

4、臉色光澤:其實臉色也是跟健康息息相關,如果說臟腑好的話氣血比較足,那麼你就會呈現出紅潤的姿態;要是氣血不足的話,那麼臉色就是沒有光澤。

5、聲音響亮:我們可以從聲音洪亮不洪亮看出一個人的肺部健康情況。如果說你的肺氣十分充足的話,那麼聲音就會十分的響亮。肺比較不少的話就會特別的無力。

6、呼吸勻暢:呼吸看似十分的簡單,但是你知道嗎?一呼一吸都跟心肝肺還有腎臟有直接的關係。只有呼吸比較平穩有節奏的話,那麼就證明你的心肝肺腎的功能比較好。

7、牙口很好:牙齒也是說是跟骨頭一樣都是需要腎的精氣來養護,所以說你的腎氣充足的話,那麼牙齒就會十分的堅固,口腔疾病就不會找上門來,反之就是出現牙齒鬆動甚至是脫落的情況。

8、腰腿靈活:我們都清楚腰不好就是腎虛的表現,因此來說腰靈活,那麼反之就是腎氣十分的充足。而腿腳好的話則就是肝血旺盛的表示。想要腰腿靈活,那麼平時的運動非常的重要。

9、不瘦不胖:無論是肥胖還是太瘦都會影響健康,肥胖的人一般都是氣血,而瘦的人則是因為陰虛。無論哪種形態都會容易被糖尿病,中風等疾病找上門。

10、頭髮潤澤:其實頭髮是腎臟有著直接的關係,頭髮枯燥、脫落或者是生長都跟腎氣以及血液在背後的支持,精血旺盛那麼頭髮就會有潤澤,烏黑秀麗,但你的精血虧虛的時候,那麼就會導致白髮或者是脫落。

以上就是身體健康信號的10大現,想要知道自己的身體好嗎,那麼可以看看這些健康信號,能改善的就盡量的去改善。

同時,身體出現以下10大信號時,更要注意,這是不健康的狀態!

1、眼睛容易疲勞:眼睛酸痛、發脹、乾澀、視力模糊,別人看你也覺得眼睛無神,電眼魅力不再。到晚上就看不清楚,對強光比較敏感。

2、吃東西狀況多:因為腮腺分泌的唾液減少,易口乾。由於吞咽、咀嚼能力變差、面部肌肉鬆弛,吃東西容易嗆到,進食速度慢,或抱怨食物煮太硬,咀嚼時常不小心咬到臉頰內側的肉等。

3、口味比以前重:人老後味蕾減少、嗅覺細胞退化,食物吃起來變得較無味。尤其對甜、咸感覺不敏感,煮菜容易煮得較咸,對甜食的接受度變高。

4、血壓比以往高:年齡增加後,動脈趨於硬化、狹窄且彈性較差,血壓會比過去高。加上腎功能隨年齡自然退化,影響排鈉的能力,血壓更容易升高。

5、身高變矮、體重變輕:人老後椎間盤萎縮、骨密度變低,加上肌肉流失速度變快、細胞水分減少等,老人的身高、體重會逐漸比以往下降一些。

6、生病後復原較慢:免疫功能會隨老化變差,受傷時,傷口癒合會比以前慢,感冒也需要較多天才會復原。

7、上廁所比以前久、次數變頻繁:因腸道肌肉較無力加上腸道神經老化,人老後腸道蠕動減少,就容易有便秘、解便困難的狀況。此外,人變老後膀胱容量會稍微變少,且調控尿液的激素分泌變少,導致排尿頻繁。

8、睡眠習慣改變:包括比以往難入睡,睡眠時間比以前少(通常是起得較早),晚上容易醒,白天又需要補覺等。

9、常不小心跌倒或差一點跌倒:因骨骼退化、肌力衰退、腳踝關節活動度變小,走路時就會不自覺拖著腳跟,不小心踢到物品或被絆倒。

10、走路速度變慢:因心肺功能下降,加上肌力萎縮、關節活動度變低,步伐會比以前小,快走時容易喘不上氣,或覺得累,想停下來休息。

吶,

10個健康信號,

OR

10個不健康信號,

你收到了哪些?

你又是怎麼處理的?

大膽說給養生君!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雜誌 的精彩文章:

一個食方大補元氣,氣足才能祛濕!
它既是水果也是中藥,補血安神,最適合血虛、失眠患者

TAG:養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