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念生死,但莫憂畏,圓拙法師告訴我們凈土行人應有的生死觀

常念生死,但莫憂畏,圓拙法師告訴我們凈土行人應有的生死觀

「南山繩律學,靈岩秉凈宗」,這是掛在莆田廣化寺的一個楹聯,很好地反映了廣化寺重視戒律,弘修凈土的宗風。而這,也正是圓拙法師一生「持戒念佛」風範的寫照。

凈土信仰是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文化,那麼這樣的信仰背後透露出怎麼樣的生死觀?今天「以和為尚」專欄將繼續為大家介紹圓拙法師,通過圓拙法師的故事,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生死事大,當念無常

1938年,圓拙法師離開弘一大師之後,前往位於江蘇蘇州的靈岩山。在那裡,他遇到了一位對他的生死觀和修行觀念有著巨大影響的大德——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凈土宗十三祖,更是弘一大師的師父。弘一大師精嚴持戒,導歸凈土,便是受到了印光大師的影響。而對於此時前來參學的圓拙法師而言,印光大師也就成為了他人生中又一重要導師。

自親近印光大師以後,圓拙法師對念佛法門一直信真願切,感悟至深。並極力勸導世人,以念佛為了生脫死的唯一法門。

圓拙法師在印光大師這裡樹立了以念佛法門為主修功課的修行主張,並通過印光大師的耳濡目染,對於大師常提倡的珍稀福報、念死無常等都一一領納。

先前我們提到過,圓拙法師將新衣服饋贈給年輕比丘時說,因為自己隨時可能舍報,而世人出於忌諱或尊重,不會要他穿過的衣服。這種觀點實際上便是受到了印光大師的影響。

印光大師有一件常為後人稱道的事迹,那便是他在房間里懸掛了一副字,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並註解道:「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可成。」

漢傳佛教的朝暮課誦中常常念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從印光大師到圓拙法師,實際上一直都在踐行著這一思想。

盡職盡責,事死如生

1990年趙朴老訪問南山廣化寺

「一進山門增道心,南山風範見傳承。威儀秩秩齋堂里,粒米當思大眾恩」。這是趙朴老對圓拙法師重建後的南山廣化寺作出的讚歎。

圓拙法師於1955年重返莆田南山廣化寺,隨後便一直定居於此。目睹了廣化寺的興衰,在重新落實宗教政策之後,圓拙法師承擔起了修復廣化寺的重任,並大力興辦佛學院,培養僧才。

可以說,沒有圓拙法師的擔當就沒有今天的廣化寺,也沒有今天的福建佛學院。但面對那麼多敬佩愛戴他的弟子,圓拙法師卻不曾收取一個為自己的弟子,這不免讓人奇怪。

原來,在早年他曾收過一個弟子,然而這位弟子因病早逝,令圓拙法師痛惜不已。一般人雖然悲傷,但可能也就此罷了,但圓拙法師卻認為是自己沒照料好弟子,而讓他病逝。

圓拙法師的責任心很強,自從出了這件事後,他便再也沒有收過一個弟子,當別人問及時也只是謙虛地說自己沒有資格收授徒弟。

而這位弟子荼毗後的骨灰,圓拙法師一直背在身上長達四年。福建的天氣濕熱,尤其夏天更是酷熱無比。然而圓拙法師卻不為他人勸說所動。

清源山弘一大師舍利塔

這一方面是圓拙法師在勉勵自己要時常念死精進,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文化特色的體現:事死如生。

圓拙法師的責任心很強,對於弟子的病逝深感愧疚。雖然說這並非他的責任,但他卻希望能夠彌補內心的遺憾,因此願意一直背負在身。

後來因泉州清源山要修築弘一大師塔墓,修建者林子青居士提議將這位弟子的遺骨與大師合葬,圓拙法師念及弘一大師一直是自己崇敬之人,將弟子與之合葬也能安心,這才沒有再背。

弘修凈土,專心不二

雖然圓拙法師不再收授弟子,但是對於弘法卻一直極為上心。除了興辦佛學院,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設立流通處,刊行流通經書。

1985年,圓拙法師於廣化寺佛經流通處,第一次倡印《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在教內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而後又多次倡印凈土五經等典籍,有力地促進了凈土法門的弘揚和發展。

印光大師曾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圓拙法師不僅在倡導印光大師的念佛思想,自己也是身體力行。

早在1935年,圓拙法師即於福州怡山西禪寺創辦念佛堂,領眾勤修凈業,無有間斷。他說:「本人出家以來住念佛堂,沒住禪堂。」從中可以看出他對這一法門的堅守。

1997年10月26日,圓拙法師安詳示寂。人們在他的塔銘里這麼寫到:

崇構九仞,先築其基,基隆未固,梁棟安施。

佛子行道,求無上慧,木叉為師,同遵聖制。

心境交映,如對明鏡,依止莊嚴,全彰真性。

百千三昧,念佛第一,華開蓮現,能事始畢。

懿歟圓公,初侍弘公,勵志冰雪,戒德靡虧。

繼至吳門,依止靈岩,歸心凈土,萬魔都芟。

東林芳躅,尚系人心,南山弘軌,墮緒可尋。

懿歟圓公,愍慈淪墮,律凈二門,一肩擔荷。

示我周行,既真且平,本無坑塹,誰塞棒荊。

如是之人,是靈瑞華,莫待羊鹿,同御牛車。

生死事大,但對於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來說,並不會因此而憂畏迴避,反而勇猛地直面這個問題。

圓拙法師的生平,無論是時常念死,還是對弟子的重視照料,亦或者弘修凈土,專修凈業,實際上都告訴我們佛教對死亡的態度:要直面死亡,而非懼怕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風網 的精彩文章:

十年前的謠言為何再熱?有人抓住了佛教軟肋,不斷傷害佛教!

TAG:禪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