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1 價值觀引領我們的活動
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前幾天通過對商業陷阱、一元思維的思考,發現自己有很多劣根性。比如求標準答案,受情緒控制做不到自我負責等等。想要改掉舊模式,過得更好,需要極大的願力。也讓我反思小朋友的教育。
有人說,讓小朋友自由發展,不要將父母成人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其實這也是一種教條化的。我們當然不能把自己的理想,比如考名校,做個科學家之類強加孩子身上,但價值觀必須要從小進行引導。
就如地里不種莊稼,必然雜草叢生一樣。如果我們做家長的不去把一些健康的價值觀輸入到孩子的心裡,社會和商業(利益相關的人)就會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價值觀輸送給孩子。孩子內心充滿了垃圾,人生是難以幸福的,誠如現在的我們這樣。
一些重要的價值觀很有必要。比如引導孩子如何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樹立遠大的目標(至上)、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服務別人(經營者)、自我負責等等。
2 怎麼樣定人生目標
佛家有一句話,無論你走多遠,遲早都要回家(覺醒)。是的,無論我們現在多麼重視物質,醉生夢死,內心深處總有種難安,這是終極關懷缺失症的表現,遲早都要回到心靈成長(精神層次)上來。或者換種說法,物質發達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要關注精神,具體可參考馬斯洛需求。
而人生的目標,也正是如此而生,如果我們活著僅僅是為了生存和繁殖,那麼與動物無異。比如工作的時候混日子,為了一份工資,這也是為了生存。人活著的目的和意義是為了改變世界,創造價值,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
在這個宏願基礎上,再去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做什麼職業和工作。而找到喜歡做的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和過程,在多做和多嘗試中獲得,也是在越付出越喜愛中獲得。
3 在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生目標
曾國藩認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有志有識有恆給我們立身處世提供了指導,也給教育提供了指點。
少年當立志,而不是庸俗地為了一份工作或生存而讀書,這樣遲早靈魂感受到匱乏,人生的格局也很狹小。
立志後聚焦目標,比如登月計劃中有個人是掃地的,當別人問他時,他自豪地說,我在幫助人類登月。如此,即使掃地都很神聖,也不會像大多數人那樣混工作而苦悶、憂鬱和痛苦。因為聚焦目標的人,他忙著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哪兒有時間傷神。
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女人們都討厭屎尿,但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清理便便會有鬱悶嗎?相信所有的媽媽都不會嫌棄,因為這是為了孩子成長,摻雜了父母之愛。但是如果是為了錢而去打工,可能會生起嫌棄之心。
有識中的識,指的是實現人生目標的方法和手段。我們要學習與人生成長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貪多。少則得,多則惑,多了其實是個負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爾。
跟人生成長必要的一些知識有:了解自己的知識、兩性關係(涉及戀愛、婚姻、以及做父母)、歷史、思維與語言表達(涉及社交)等相關知識。還有跟專業相關的知識。
有志有識的基礎上,最後是有恆心堅持下去。這個是我所缺乏的,常常遇到困難後難以堅持,跳不出自己的舒適圈。我想我們先要在日常小事中不斷鍛煉,每次做事都有一點進步和成長,給予嗑瓜子式的刺激,比如開始盤腿只能5分鐘,現在10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這種能見到的慢慢進步會讓人更容易堅持下去。
對於小朋友的教育,引導小朋友明白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一般人畏難,有舒適區,喜歡做習慣的事。一旦跳出舒適圈,就可能上了一個台階了。毛竹前4年只不過長3cm(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平米),第五年以後,每天足足長30cm,這樣六周可達15米。正是有恆。
TAG:小小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