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阿部寬飾演的那個中年失業男子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
關於是枝裕和,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他的新電影《小偷家族》,各種影評和分析太多了,悅文君就不再湊熱鬧了。這期的悅文想要帶大家更多認識下這位導演,所謂「知人論世」,了解創作者應該也能有助於大家理解他的新作品。
其實,導演是枝裕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科,本該從事寫作、成為小說家,但是他現在更知名的身份是導演,今年還拿到了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當然,文學和電影本身就只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枝這樣優秀的導演也是一個出色的編劇,這與他的文學功底及修養有明顯的關係。你們可別忘了他是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這個學校的文學有多厲害呢?
用實際的獎項來說吧,就是至今為止,已有30位校友獲得日本文學最高獎之芥川獎,這個數量,在日本大學中居於首位!知名的文學界校友,比如村上春樹,比如江戶川亂步……
在大學期間,是枝就經常逃課去電影(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啊)。他回憶說:「在早大時,經常逃課,一有空就去ACT看電影,買了一張1萬日元的年卡,一年裡可以隨便看」(ACT——ACT Mini Theater,一個小電影院)。
早稻田大學
畢業後他就選擇去了電視製作公司,在那裡,他從一個「天天在錄製現場被訓斥」的現場小工,一直做到了紀錄片編導、電影導演。在這期間,他拍了很多表現下層民眾生活和社會問題的佳作,想來,這就是他個人風格形成的一個積累期了。
不過為了感受一下是枝裕和作品的文學味道,悅文君上個月也開始在看他的小說了,最近剛看完的是《步履不停》,也看了同名電影,下面也準備從這個電影及小說展開來說。
因為本文就算是介紹是枝裕和,悅文君也不能寫成導演的人物傳記,那未免有點乏味了。但是為什麼剛好選了這一部作品呢?
因為悅文君恰好在《知日》的是枝裕和特集上看到了導演這樣的一段話:「這大概是迄今為止我拍過的電影中個人成分最為濃重的一部了,完全拋開了時代、世界等因素。」
這部作品創作於是枝裕和母親過世不久之後,對他來說,拍成電影是對悼念亡母的一種形式。經歷了喪母之痛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心境,所以是枝裕和說他就是想拍一部一開場就讓很多觀眾覺得「啊,母親就在那裡」的電影。
對這部作品,是枝裕和還比較滿意,他認為「這部作品也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所收穫」。
這個收穫是什麼意思?大概因為這是一部為他自己而做的電影,結果卻意外獲得了廣泛的傳播和很好的評價,所以他說「關註腳下,雖然道路狹窄,但只要堅定不移地前行,不需要極力表達諸如對當世想法抑或是對仇恨的不滿等思想,電影中表達的東西自然會傳達到它應該傳達到的人。」
對了,這個電影和小說的關係比較特別,是枝裕和當年是先寫完了電影劇本,然後寫了小說,此後大概一年之後才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而關於電影和小說如何同時駕馭,他表示:「在寫小說和拍攝電影的時候,兩個都同時交叉進行。這樣就能夠體會到各自的優勢,我覺得一邊寫小說,一邊拍電影,這是最好的方式」。
此外,他認為,一般在電影中,他會盡量以客觀的角度去拍攝,而小說能讓他有更多直接的自我表達。這個倒是不難理解,文字和影像兩種方式,本就各有所長。
而《步履不停》這部作品,其想要傳達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中文版小說封面上寫的那句「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相信你們也常有這種感嘆吧,類似於「生活,為何會有那麼多遲來一步的遺憾呢」?
不過悅文君覺得,一句話是無法概括一部優秀作品的,其中真的還有很多值得回味和反思的地方。下面就將小說和電影對照著來看看,保證你們會被吸引。故事也正好發生在夏末,正合現在這個時節,裡面有天真的孩童、有紅透的西瓜、有母親做的玉米天婦羅……
其實簡單來說,這個故事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次子帶著妻子和繼子回老家看望父母。
看過是枝裕和作品的都知道,他很擅長描寫普通的家庭生活,《步履不停》中出場的人物也就是一大家子:住在海邊老家的父母、想搬回去和父母住的姐姐姐夫及他們的一雙兒女以及男主良多一家。
但是還有一個人很特殊,是這場聚會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大哥純平犧牲自己救下的男孩良雄。
人們常會討論見義勇為之事,現實中也有人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而丟了性命,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在這種情況,這個見義勇為的犧牲者家人們該是怎樣的心情呢?《步履不停》這個故事中就有不同觀點的交鋒,這個等下再詳述。
先看下這個日式房子的布景:
是枝裕和曾經說他小時候的家就是這樣的老式木屋。看來每個人都會對兒時生活過的地方戀戀不忘,在回憶母親時,他又回到了那裡……
父母終會老去
上面這個截圖,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就在那時,我瞥見了不曾見過的銀色物體,那是裝在洗臉鏡旁的扶手……我心中突然一陣躁動」。當然,小說後面還有男主握了一下之後的心理活動,電影中也有這個特寫,阿部寬的演技還是很棒的。
關於這個問題,「我」問了母親——「我看你們在浴室加裝了扶手」?而下面這個截圖就是回答。這個時候,「我」的心中大概是心情複雜,不過父母居然「吵起來」了,父親覺得摔跤是因為母親把用過的肥皂放在了地上,當然母親不承認。
這裡的感覺就是導演在不疾不徐地用鏡頭展現最真實的生活,孩子在一邊玩耍,許久不見的大人在桌邊聊起種種瑣事……
而關於母親,這裡也有一個觸動人心的場景:
良多一家人留下來和父母一起吃晚餐,說起了音樂,母親突然要兒子去放了一首歌——《藍色燈光的橫濱》:
像往常一樣 愛的話語
橫濱 藍色燈光的橫濱
請給我吧 你愛的話語
……
步履不停 像小船一樣
我搖蕩著 在你的懷抱里
在小說里,作者說這是他小學時流行的曲子,他曾經有幾次聽過母親在哼唱。而從母親知道唱片機還沒壞的事情中,可以猜到母親經常會聽歌。
可是,同住的父親都不知道,也許,母親也只是一個人的時候會聽吧!就像是故事中,「我」的妻子由香里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那種想自己躲起來偷偷聽的歌。
但是小說裡面,作者加了一個小時候跟著媽媽一起去車站接爸爸下班的故事。那時候,母親就唱起了這首歌。我們可以根據歌詞猜測,這首歌大概承載了父母年輕時的愛情回憶吧……
電影快到尾聲的時候,上圖這個畫面也很感人。年邁的父母送走了良多一家人,又回去過兩個人相依為命的日子了。母親對父親說著「他們會回來過新年」。可是,疲憊的良多在車上對妻子說「那過年應該也就不用來了吧,一年一次也夠了」。
後來,良多的父母都去世了,回老家就只能掃墓而已。所以,是枝裕和在書中寫道「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那就是我失去父親還有母親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
我們知道,是枝在母親去世後創作了這部小說,這句話自然也是完全的真情實感流露。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世間最真實最殘酷的一件事了。
全世界的中年人都有類似的煩惱,而孩童永遠可愛
關於理想,很多人都會覺得,只有小孩子才有偉大的理想。長大之後,許多曾經的理想都已漸行漸遠。而這個故事中也表現了這一點。
先看電影中的幾個畫面,導演真的很會拍小孩子:
午後,大人們繼續在聊天,三個孩子一起出來玩耍。在他們的世界裡,不存在太困了太熱了,好玩的東西就是好玩,和夥伴一起就會很開心。
而且,他們三個還穿著大人的拖鞋,想一想,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做過類似的事情?不得不說,細節的把控真的很準確了!
關於上面這個截圖,你們一定要去看電影,孩童的天真、友誼的簡單自然、午後的寧靜都在一個畫面之中了。
對了,在說到人生理想之前先介紹一下故事設定:父親是一個醫生,同時希望子承父業。但是良多有一個念書和體育都很棒的大哥,他活在大哥的陰影之下,所以良多很早就下意識選擇和大哥不同的路,最後去了美術大學——因為大哥最不擅長的就是美工課。
不過,這裡的男主並不是你們所想的事業有成。他四十歲了,之前在一個油畫工作室幫忙,薪水勉強夠養活自己,妻子的工資則遠遠高於自己。但之前結婚時,他辭職了,想要重新找一份工作,但是一個沒有任何資歷的四十歲男人,找一份工作談何容易?所以目前他是個無業游民……
這裡提一點,是枝裕和曾經說過為什麼選阿部寬演男主。導演說,因為他有189厘米,很高大,能給人一種「這麼高大卻這麼沒用啊」的感覺。嗯,也是很有道理的。
除此之外,這個故事還要表現男主對回老家這件事的抗拒,是枝裕和說「他進入日式房間的布景時,會讓人感覺不協調,但是正因為如此,良多內心的糾葛和他待在老家的不自然感都貼切地表現出來了,男性觀眾看完會有共鳴」。
的確也是這樣,如此高大的他站起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和背景格格不入。
果然中年男人的煩惱都是類似的,良多害怕家人說他一把年紀還吃軟飯,所以他向父母隱瞞了自己失業的真實情況。因為他的父親「視工作為人生的一切,他甚至覺得不這麼想的男人是沒有價值的」。
不過父親對醫生這份工作的專一超乎你想像。他又叫住了良多的繼子淳史:
不過,孩子說他想做一名鋼琴調音師,還解釋了很多,所以說,小孩子真的是永遠心懷理想啊……
但是爺爺還不放過,繼續勸說他以後當一名醫生。
只是,這個時候,良多過來了。他阻止了父親的勸說:
不過這裡要吐槽一下這個字幕,很多都是錯誤的,上圖這個也不恰當。我們看看中文版小說的原話——「請你不要向他灌輸一些奇怪的觀念好嗎」?
不過這還不是父子衝突最激烈的地方,高潮在後面……
優秀的兒子犧牲自我救下的人卻是個「沒用」的胖子
下面就來談談前文提到的問題——如何對待那個純平犧牲自己就回來的小夥子良雄?(下圖中很胖的那個人,在男主旁邊)
良多的父母對這個被救的孩子都沒有好感,但父親是直接不理會(全程都背對著),母親的表現就比較耐人尋味了,一直很客氣很熱情,但是當良多建議不要再讓良雄過來,因為看得出來他全身不自在,可是母親說正是如此才要他來,似乎是一種報復的心理,但悅文君認為不是。
我們先看父親說的:
的確,這個良雄很胖,不會管理自己的身材和形象,至今也沒有找到好工作,只是在發發傳單,所以父親說「他活著沒有意義」。連他自己也自卑,說「我也就只剩下健康了」。
可以看到良多的妻子在一邊也很尷尬,不知道如何接話。良多先是建議父親不要在孩子面前說有用沒用的話,但父親並沒有理會,繼續說「只會把自己吃得腦滿肥腸。那種傢伙,活著也沒什麼用處!」(小說原文)
良多不贊成父親的說法,他認為不該拿別人的人生做比較,「他也是拼了命地在過活啊。人啊,哪能沒有個不如意的時候……」後面大家還在嘲笑那個被救的孩子,良多終於爆發了,他說了一句讓空氣陷入沉默的話——「如果大哥還活著,現在也說不定會是什麼樣呢。人生啊,不就是難以捉摸嗎?」
怎麼說呢,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去評說。他們的觀點都有道理,父親當然懷念自己的兒子,良多只是相對理智和冷靜,此外,兄弟之情當然不同於父子之情。
再加上良多四十歲了,這些年的經歷讓他深有感觸吧,覺得「人生不可捉摸」。所以他鼓勵年輕的良多——「你才二十五歲而已,從現在開始努力,想做什麼都沒問題的」。
這句話大概也成為了電影中傳播度最廣的一句了,即使沒有看過小說或者電影,很多人也看到過這句雞湯類的話。
不過,放在故事中去理解,真的會覺得很溫暖了,這是一位前輩對自卑年輕人的鼓勵。
而良多的母親,其實對那個被救的孩子比較熱情,笑臉相對,但她卻要求人家每年上門一次,讓他感受那種不自在。
因為字幕不靠譜,我們還是看小說原文:「豈能讓他過了十來年就忘記啊?就是他害死純平的……」
這種行為可怕嗎?
悅文君不認為。因為這個行為並沒有實質性傷害,只是一年一次過來祭拜一下救命之人罷了,難道這個也很難?
母親也告訴良多「沒有人可以恨的話,就只能自己承受痛苦了。就算我們讓那孩子一年痛苦個一次,也不至於會遭天譴吧……」
其實,她也只是想要一個和已失去的兒子相關的人一年出現一次罷了,她受不了關於兒子的所有事情都一點一滴地消失、終究成為過去。
而社會上,這類事情時有發生,也不知道那些失去家人的人是怎麼熬過去的。只是,希望網路上的鍵盤俠能少一點吧,讓世界多一些善意。導演大概也是想要通過這部作品來讓大家思考這些問題。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有見過類似的事件嗎?歡迎大家留言。
※是枝裕和金棕櫚獲獎新片:《小偷家族》究竟講了什麼?
※諾貝爾的故鄉vs哥倫布的征程,你pick誰?
TAG:VIVA暢讀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