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腦機介面,或許可能也許沒有你想的那麼玄幻

腦機介面,或許可能也許沒有你想的那麼玄幻

你想像的腦機介面

如果問你腦機介面是什麼?你可能會想起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種情景。

當我還是一個HP迷的時候,我始終相信有一天我們可以共享記憶

關於它的新聞,每一條聽起來令人振奮。雄心勃勃的夢想家們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也制定了宏偉誘人的目標,例如:

facebook的「靜默語音」計劃,直接利用大腦來每分鐘輸入100個單詞;

特斯拉的總裁馬斯克也構想過很奇妙的人機融合——未來能夠立即從雲端獲取和吸收知識;將一個人視網膜圖像傳遞給另外一個人的視覺皮層;最終實現人和人工智慧融合的未來。

甚至,連綜藝節目也在有意無意的暗示這種觸手可及的「黑科技」。

《極限挑戰》王訊用腦波控制飛機模型

腦機介面需要什麼?

看起來,腦機介面已經離我們很近了,但是事實上,關於你想像中的腦機介面我們還有很遠的距離要走。

網路上找到的關於腦機介面(BCI,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的釋義是這樣的:通過採集大腦中的生物體征的信號,把生物信號和人類意識進行連接和解讀,從此通過外界設備來讀取大腦意識。

這個詞可以拆成三個部分來理解:腦,機,介面。

「腦」的部分,即如何把神經衝動翻譯成有價值的命令,多數是用MATLAB(一種強大的商業數學軟體)完成的;「機」的部分,即如何用這些命令控制機械。

但是,介面包括的種類可不僅僅只有一種穿過顱骨的恐怖設備。它取決於我們大腦能產生什麼樣有意義的信號,而我們又對這個信號了解多少。

簡單科普一下,目前常用的設備:

EEG,測量的是大量神經元細胞電活動的疊加電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腦波。

EcoG,與EEG原理相似,區別在於電極放置在顱骨之下,所以在臨床實驗中用的比較多。

fMRI,測量神經活動引發的血液動力的改變,常用在科研實驗中,因為技術要求和價格原因,不是典型的BCI工具。

侵入式設備看起來有點殘忍,不放圖了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些看起來很酷炫的測腦電波的,基本都採用的是EEG信號。

EEG測量本身就已經是大量神經元細胞電活動的疊加電位了,何況信號還要穿過顱骨,所以收集到的信號質量可想而知。

雖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降噪,更強大的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確實能幫助BCI更進一步。

但是要用這種信號做到很精細的控制,就如同逼迫一隻大象彈鋼琴。所以,目前的應用也僅限於這些「小玩具」。

當然,如果能在顱內測量信號自然會很好。

之前報道的癱瘓患者利用大腦控制機械手臂喝咖啡;漸凍症患者用大腦打字,基本都是使用EcoG來探測信號的。

很顯然,只要是侵入式的方式就會有感染的風險,想想你的大腦為了不受外界侵害,給自己添置了多少層防護膜,你卻要給它開個洞。

即便你很幸運,沒有被感染,但是你的免疫系統還是會對植入的電極片有排異反應,所以植入的電極片的保質期目前來講也很未知,BCI還需要更友好的生物材料的加持

講了這麼多,我仍然有點擔心,如果有一天你摔了一跤……連接你大腦的電極片輕輕晃動了一下……

GIF

哎呀,叨叨了那麼多,終於要繞到心理學了,本來以為BCI只是個專業辭彙,沒想到竟像一個交叉學科,關於它的資料簡直讀到哭泣,心疼的抱住瘦瘦的自己……

認知神經科學還只是個寶寶

其實,我們對大腦的認知還很有限。

我們大腦的神經元太多了,即使是以空間解析度風靡學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也只能達到1mm,而這1mm之中又有多少個神經元在工作。

此外,fMRI的問題在於神經變化很快,血液動力學的響應很慢。在這個信號延遲的時間裡,神經活動還發生了那些變化我們只能猜測。

另外,大多數研究使用的研究材料還是使用靜態的圖像,在實驗的過程中還會嚴格控制參與者的頭動(用支架固定你的頭,還會口頭囑咐你不要動)。

GIF

怕怕地在核磁共振倉里躺著的我……

所以,就是你端起水杯這一簡單的動作,你大腦發生了什麼都是個超級難題。

電生理的設備普遍時間解析度很高,例如上文介紹過的EcoG,時間解析度可達5微秒,但是空間解析度卻低至1立方厘米。

當然像LFP和Single Unit Recording(你可以想像是一個小探針放在神經元之間)可以比較精確測量到電極周圍小範圍的神經活動情況。

但是畢竟大腦的活動是個複雜的過程,我們在考慮單個神經元工作的同時也要關注神經元之間的聯結。

最後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實驗對象。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所以對於健康人來說,只能用無損的方式去研究大腦發生了什麼(需要更巧妙的實驗設計才能撥開雜訊看到真相)。

所以,在多方掣肘情況下的認知神經科學目前尚不足以幫助BCI準確定義一個參數,而且對大腦具體是怎麼工作的也存在爭議。

所以,認知神經科學也需要進一步的發展。

總結一下,現在實現的BCI設備看著新奇,但精確度遠遠不夠。

這不僅僅是因為人類對大腦的認識不夠,也受到演算法,材料,信號等多方面的影響。

要想出現科幻作品中那樣的充滿玄幻質感的設備,還需要各方面的技術以及方法上的共同進步。

參考資料:

[1]利維坦:《腦機介面離我們還有多遠》

[2]知乎:《腦機介面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秘的視覺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神秘的視覺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