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步步緊逼,俄方能成為清廷的「救命稻草」嗎?
1858年5月20日這一天,英、法以清朝未派出「全權大臣」為由,攻佔了大沽炮台。26日,英法聯軍進抵天津。
大沽口炮台
清軍的敗績,使咸豐帝只能根據英、法的要求,派出東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欽差大臣,授以「便宜行事」,前往天津,與英、法等國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矛盾的焦點很快集中到「公使駐京」一事上。英方漢文副使李泰國(H.N.Lay)提出須先行同意進京駐紮,再談條約具體事項,桂良有意讓步,上奏請旨。咸豐帝要求先定條約,然後進京,而且「應行中國禮節」。桂良以軍情緊急,英法聯軍有北上京城之意相告,再請示能否同意「駐京」。咸豐帝兩手準備:一面指示桂良等,長江通商、內地遊歷,貽害無窮,萬無准理,公使進京,總宜設法消弭;同時轉告駐守通州一帶的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加倍防守,準備決裂。桂良由此提出:一、長江通商、內地遊歷允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再辦理;二、賠償軍費由廣東辦理;三、進京約定緩期辦理。咸豐帝毫不鬆口,一概拒之。
李泰國
英、法恃兵以強,咸豐帝決心不讓,桂良卻手無退敵之兵,只能求偽善的俄國公使普提雅廷從中斡旋。俄方乘機開出自己的條件。6月13日,桂良與普提雅廷首先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而此時清黑龍江將軍奕山擅自與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N.N.Muravyev)簽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並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中俄共管。咸豐帝不究利害,竟讓桂良告訴普提雅廷:「本日據奕山奏,已會同夷酋木哩斐岳幅,將烏蘇里河至海口等處分界、通商事宜,合約定議。桂良等即可藉此一事,告知俄酋,諒伊必早有所聞。惟中國與爾國,二百年相好,故能如此優厚……今俄國已准五口通商,又在黑龍江定約。諸事皆定,理應為中國出力,向英、佛二國講理,杜其不情之請,速了此事,方能對得住中國。」
《璦琿條約》條約簽訂場景復原圖
由於《中俄天津條約》給予俄國片面最惠國待遇,俄方的態度恰恰相反,不停地為英、法出謀劃策,幫助英、法向清朝施壓,以能援例擴大其利益。6月18日,桂良又與列衛廉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並未發兵攻戰的俄、美兩國,不費一彈,卻最先獲利。然這兩個條約原文,桂良並沒有及時上報朝廷,甚至連大致內容都沒有報告。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茅海建:《當代學人精品:茅海建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一二八之役後,蔣介石提出了何種應對日軍侵略的戰略方針?
※牽制10萬餘日軍,使其寢食難安的蘇魯游擊區是由何而來的?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