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經典佛家語錄,句句受用,勝讀百年書!
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法句經》
惡:惡行、惡言。眾善:一切善事。意:妄念。一切壞事都不應該做,一切好事都應該認真做,去除自己的各種妄念,即是佛教的真諦。
二、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華嚴經》
世界: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這裡指自性。如來:指佛。西方極樂凈土世界有五色蓮花,每一朵花都有著自己的世界,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的佛性。
三、佛曰: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四十二章經》
念:心念。修:修為。拘:拘謹、限制。須臾:極短的時間。 佛祖說:我的般若法門並沒有刻意動念而起念;行事沒有專門為做什麼而去行事;所說的沒有為了說話而說話,修為沒有為修為而修為。會意處其實不遠,存在內心裏面,迷誤也是如此。言語上對道的斷滅,並不是外物限制了你的佛性,一念之差就可以區別出人與佛。
四、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佛法:佛所說的教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的佛教真理。 一切佛、一切佛法以及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從《般若經》中得到。須菩提,所謂的佛和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自性空寂,並無佛法。
五、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壇經》
明:智慧通達無恙的狀態。無明:一切煩惱、執取和貪愛等,是輪迴的根源。實性:真實的佛性。 在普通人看來,明和無明是完全不同的,但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夠通達事理,知道它們在本質上並沒有兩樣,此種並無二樣的本質即是真實的佛性。
六、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壇經》
心地:自性、真心。種:植物的種子,在此指佛性。萌:萌芽、發芽。 人的自性、內心中有著佛性的種子,在聽到佛法時,就像受到雨水的滋潤,種子便會發芽。如果在百花間頓悟到有情、無情的真正情形,那麼你就可以證得無上智慧了。
七、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 ——《壇經》
凡愚:普通人。住:處在。不寂:不寂滅,消失。 真實的佛性在普通人身上並不會減少,也不會在聖賢身上增加。處在煩惱的狀態時也不會混亂,在禪定的狀態時也不會寂滅、消失。
八、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卻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壇經》
早晚:遲早。葉落歸根:比喻「任何事物終須歸根總結」,此處暗示著「總歸一句」的意味。來時無口:無口就是無言說,暗示著原本「無法可說」的意味。來時,指生時。眾弟子說:「師父您從此去,遲早還會回來的。」大師說:「樹葉凋零,最後要回歸到樹根處,我當初來時沒有說法,去時也沒有說法。」
九、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因緣:沿著,引申為追尋根本,或衍生孽障。滅:寂滅、無我。 諸般法門的產生是因為有煩惱;為何有煩惱,是因為心有執念;心性若沒有執念,因緣不起,執念不生,我常這樣告誡自己。
十、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壇經》
道:佛法。頓法:指不需循序漸進、頓時開悟的教法。離:離開、脫離。修行佛法能夠經常從自性中觀照,就能與十方諸佛一般。我的祖師傳給我這種頓悟法門,普願眾生都能夠見到自性,達到與佛性一體。若要在以後覓得法身,須離開諸法相而達到心性清凈的狀態。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托物寓懷,千古傳誦!
※王陽明七句經典詩詞,每讀一遍都受益匪淺!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