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立秋是吃貨的節氣!
不知道從哪一刻起,夏天和秋天就這麼悄咪咪地交接了。我們終於能在悶熱中喘一口氣了。
雖然大多數地方仍被秋老虎的餘威所支配,但大家還是等著給炎炎夏天算筆賬,快在秋天把欠我們的涼爽還回來!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曆七月初一前後(陽曆8月7—9日)。
對中國人來說,立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反映一個太陽年季節變化的八象八節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節氣之一。換句話說,從39攝氏度的蒸籠,到零下9攝氏度的冰窖就是從立秋這一天開始的。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所謂「落一葉而知秋」,說的就是到了立秋,梧桐樹的葉子必然凋落。雖已立秋,但全國大部分的氣溫還在27、28度,(氣溫緩緩下降需要時間)這時的作物也進入重要的生長發育期。
因此,立秋節氣前後的天氣變化對農作物的秋季豐收有很大的影響。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哈哈哈哈哈哈哈,把樹嚇脫髮了!)
為什麼到了立秋還是這麼熱?
立秋是一個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國人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他們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時刻關心農事的農民,那麼,立秋在身體感受上的變化並不大。
夏伏的暑氣在立秋後並未馬上消失,「秋老虎」的餘威甚於夏熱,立秋因此又稱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來臨。對中國的很多地區來說,節氣上的「立秋」並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氣象學家認為,只有「連續五天日均氣溫低於22℃」的地區方可斷為入秋。
從這個標準看,中國相當多的地區正式入秋的時間要晚於立秋一兩個月,而每年的大熱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後。
中國南方的節氣還是夏暑之氣象,颱風季節,天氣酷熱,中醫因此把從立秋起的日子稱為「長夏」。
節氣三侯
物候的變化是微妙的。《逸周書·時訓》:「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盛夏酷暑天中的熱風。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知——了!知——了!真熱skr人~)
這時候的寒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當然,詩人的感受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在古人的理解里,涼風不吹來,說明國家政令無威嚴;早上白色露水不降,說明老百姓多患咳喘;寒蟬不鳴叫,說明大臣們會以力逞強。
節氣推算
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5,20世紀=8.35。
舉例說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小嗨數學差~不過你們能看懂就行啦!哈哈)
節氣天象
立秋之後仍有一「伏」,天氣依然很熱,「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秋老虎形成的原因,大氣科學詞典提到: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流域,氣溫回升,形成了悶熱天氣。」可見,南方處暑後天氣也有漸涼的表現,只不過沒有北方那麼明顯。大氣科學詞典進一步指出: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以後,持續日數約一周至半月,甚至更長時間。
節氣養生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屬金、金主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情緒比較容易低落。專家提醒,秋天要特別注意情緒調適,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遇到傷感之事應主動排解。
立秋之後起居方面最好做到早睡早起,待天氣更涼爽後建議加強體育鍛煉,有助於氣血運行、疏導肺氣。「食補不如鍛煉」,運動才是保持健康的不變法則。立秋後溫度變化大,其實是對人體有益的。
這時候適度做一些慢運動,可以加強心肺功能,促進人體代謝。比如登山、慢跑、打羽毛球等。長時間處於緊張的工作環境和快速的生活節奏中,人體生理機能很容易陷入紊亂的狀態,而運動就是幫助你調節的最好方式。多吸收自然之氣,能緩解壓力、從而提高免疫力,遠離疾病。
「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立秋後,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歇歇」,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待在空調房時肩頸、肘膝關節處也該「捂」起來。
節氣習俗
凄凄慘慘、冷冷清清的秋景,在民眾那裡仍可以過得喜慶。《東京夢華錄》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曆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漢代仍承此俗。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貼秋膘
在炎熱的夏天,人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要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唯一與小嗨有關的可能就是貼秋膘吧。我們雖有衣物保暖,房屋避寒,但還是要遵循自然的規律,開始多吃多穿。也許我正是每年少了「以肉貼膘」這個活動,才導致我熬過冬天吧~約上三五知己,享受烹飪的快樂之餘,更感恩大自然的饋贈,贈予人類各種食材,烹飪出各種人間美味。
啃秋
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中說:「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了。但立秋後,早晚天氣漸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不好,盡量不要再吃西瓜。
「秋後算賬」的由來
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中國北方的農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後農作物收割後才算有了經濟收入,此前欠下的債務可以在秋後算清了。
現在的一些農村地區,農民在小的經銷店購買生活用品,仍會拖到秋收後一起結算,這就是「秋後算賬」的本義。
「秋後算賬」的內涵是豐富的。人身一年的債務、人生百年的債務,都要在秋後了結。中國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後就在秋後執行。這裡有人道,考慮示警教育,因為農民在秋冬二季較為空閑,方便地方官動員民眾觀看。一般行刑的時間集中在9月、10月之間,所以會有「秋後問斬」成語。
這裡有天道,因為秋季帶有肅殺之氣。冬天百物蕭條,亦適合執刑。漢代法律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
節氣詩詞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立秋》是南宋詩人劉翰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緻入微的感受,寫了立秋一到,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的變化。全詩的境況,緊扣題意,構思巧妙。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並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初秋
[唐] 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不知是不是我對秋太過陌生了,所以我對秋的印象格外的好,甚至帶有著一些自己想像出的夢幻的場景。我喜歡自己想像中的秋季,甚至希望未來能在某個秋日裡和心愛的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道幾句和秋日裡新收的果子一樣甜的情話,攜手走過一個又一個的秋……
春夏已經過去了,秋冬你還要錯過嗎?!立秋,讓我們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目標評論區留下你的【立秋小目標】,讓大家為你打call!
舉個栗子:這個秋天,我要瘦五斤!
如果做不到,我就刪掉,冬天的時候再發一次……
撰文:迷你嗨
編輯:閆曉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嗨劇社立場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趣聞大放送
※30分鐘不夠看,《魔道祖師》到底哪裡出彩
TAG:騰訊視頻嗨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