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3年影響因子14:一份期刊新星的進階之路
在最新公布的期刊影響因子排名中,《光:科學與應用(英文版)》(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以下簡稱《光》)影響因子13.625,在94種國際光學期刊中排名第3。
這是這份創刊僅6年的期刊,連續第4年影響因子超過13。
《中國科學報》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發現,面對這樣的「星跡」,《光》的主辦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並不滿足,他們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超越論文,服務科研。
歷史的必然
「也許是窮則思變吧。」科技部原副部長、長春光機所原所長、《光》主編曹健林這樣總結辦刊初衷。
過去,作為一個以國防項目為主要研發任務的工程類研究所,長春光機所並不擅長寫文章、辦刊物,國際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隨著時代發展,這些特徵已經與現代化的研究所明顯不相適應。
尤其是在中國科學院提出「四個率先」「四個一流」等要求之後,去國際最前沿競爭成為每個研究所的目標和使命。
「辦一份高水平英文期刊是打開國際視野的捷徑,也是長春光機所戰略發展的必然。」長春光機所所長賈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科研經費的增加和總體實力的增強,辦一份好刊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2009年,時任所長宣明拿出100萬元支持辦一份英文刊物。
由此,常務副主編白雨虹帶著英文編輯王卉開始了跟國際各大出版商的談判,沒想到,這一談就是3年。直到2011年他們碰到百年老店——英國自然出版集團(以下簡稱「自然」)。
其時,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光學領域的優秀稿源也在日益增多,「自然」正計划進入中國市場,雙方一拍即合,談判進行得異常順利。
一方面,急於進入中國的「自然」同意了長春光機所100%版權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充足經費支持的白雨虹也沒有浪費時間討價還價。
就這樣,打了3年持久戰的白雨虹突然在3個月內解決了戰鬥。《光》成為「自然」同中國合作出版的第一本開放獲取英文國際光學期刊。
識於微時
談判的3年間,長春光機所並沒有閑著,他們在2010年「搞定」了執行主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崔天宏。
崔天宏有豐富的英文期刊編委經歷,又是長春光機所研究生部的畢業生,是理想的人選。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專業水準。
接受執行主編職位的當晚,崔天宏一夜沒睡列出了22條「待辦清單」,為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幾個人安排了「作業」。
這張清單立刻為白雨虹指明了方向。時至今日,但凡有同行向她請教辦刊經驗,她都會分享這張清單。
清單上的頭等大事,就是尋找優秀的審稿人和稿源。「中科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李耀彪博士在此時受命,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近萬人的國際審稿專家資料庫。
崔天宏清楚地記得,雖然當時作了很多宣傳,但第一期投稿的人非常少。
曹健林、崔天宏等人花了大量精力約稿。後來,創刊年幾乎所有文章都是約稿,且都是領域內的「大牛」。
清單的第15條是舉辦國際會議。崔天宏說:「長春光機所沒有辦英文刊的基礎,又是工程研究所,文章發得很少,這項作業必須做。」
很快,2011年兩項會議就組織起來。這次會議建立起了《光》和國際專家的聯繫,與會的很多人後來都成為《光》的編委或撰稿人。
白雨虹從清單上領到的任務是帶領團隊走遍五湖四海作宣傳。
她回憶說:「當時我們就像偵察兵一樣,哪裡有光學會議就趕緊去,抓住一切機會推銷自己。」
2013年,同濟大學教授程鑫彬就是聽了白雨虹的介紹,毅然將自己最出色的文章投到了尚無影響因子的《光》。
「頂層設計決定了他們能夠達到的高度,而且當時也應該辦一份能代表中國光學科研水平的期刊了,不要再讓好工作都投到外國期刊。我相信不只是我,所有國人都願意支持這份期刊。」程鑫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可以說,有許多人像程鑫彬一樣,等待已久。
從「黑馬」到「神話」
SCI評審制度嚴格,一般兩年才會收錄新刊,3年才出影響因子,而《光》第二年就被SCI收錄了,當年就有了影響因子,且第一個影響因子就超過8。
這一數據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崔天宏表示:「一開始我們目標3~4,這在中國已經是奇蹟了。」
旗開得勝之後,編委會保持了高度冷靜。
「沒有人向我祝賀,因為懂期刊的人都知道,30%的新刊將來可能會死掉,一次數據不能說明問題。」白雨虹回憶道。
隨後,編委會迎來了更為嚴格艱苦的工作。
在崔天宏等人的主持下,《光》建立起了國際化的編委隊伍,62名編委來自14個國家,國際編委佔比72%,國際稿源佔比75%,嚴格按照同行評議審定文章,刊登文章中高引用論文的比例超過10%,發過諾貝爾獎得主的論文,也拒過諾貝爾獎得主的論文。
「編委是期刊的守門員,編委不嚴格,期刊就不會有國際水平。」崔天宏強調,「《光》能走到今天,是因為一開始就做了紮實的工作,否則不會有後面的良性循環,未來也要繼續珍惜國際聲譽,避免期刊領域中的所謂中國特色。」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教授郭春雷是在《光》還沒有影響因子時就接受了編委的職位。「它具有成功的基本條件,科學直覺告訴我,這份期刊很有潛力,很快將成為光學界貢獻最大的期刊之一,我願意幫助他們做些事情。」郭春雷說。後來,他自己也曾兩次在該刊發文。
2015年,《光》的影響因子上升到14.603,隨後四年維持在13以上,並連續4年排在國際光學領域前三位。
憑藉著良好的口碑,《光》建立了優質的稿源渠道,發表的論文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最新拒稿率已經達到82%。成為中國期刊界的一則「神話」。
崔天宏認為,這是中國科研實力整體發展的必然結果。
超越影響因子
跟「自然」合作以後,白雨虹每年會去英國參加「自然」的編輯閉門會。
她感慨:「他們之所以成為百年老店,最大的原因就是審時度勢、從不墨守成規。」這主要表現在「自然」近幾年越來越嚮應用型成果靠攏。
澳大利亞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顧敏亦表示,每份期刊都要有自己的使命。「光學是一門橋樑科學,一頭接著基礎一頭接著應用。《光》不要過分重視影響因子,而是作為橋樑,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中科院院士盧嘉錫曾說,科技期刊是科學研究的龍頭和龍尾。如今,白雨虹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理解——科技期刊可以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
過去由於有許多國防項目,長春光機所同外界交流較少。
《光》的誕生使得該所獲益匪淺,2013年還成立了國際合作處,王卉晉陞為國際合作處副處長,以加強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
如所長賈平所說,《光》成為了研究所打開國際合作的捷徑。
目前,以《光》為平台,長春光機所與多位海外專家開展了合作項目或組建了聯合實驗室,起到了促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才引進的作用。
對於這些合作,賈平表示:「我們為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最適合他們的平台,讓他們專心做科研,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成績。」
「現在東北人才流失嚴重,但是長春光機所這幾年卻是逆流而動的,為什麼這麼多人來了之後願意留下來?歸根結底還是這裡有事業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如果這樣的單位多起來,東北就會大不一樣。」曹健林認為。
來源:中國科學報
※從84年前發現的化石中找到山頂洞人的新秘密
※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