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媒體: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

媒體: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

袁隆平在篩選秧苗。本文圖片 北京青年報

流傳在微信上的文章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以下簡稱《遺忘》)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隨著這個話題社會關注度的提高,《科技日報》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一文,詳細介紹了雜交技術與雜交水稻的區別以及袁隆平在學術界的貢獻,並解答了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問題:為什麼市場的貨架上看不到袁隆平的超級稻。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稱號是否名不副實?

在《遺忘》一文中,作者對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提出了質疑。

「我們特別去問了幾位農業學的粉絲,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來『雜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發明啊。中國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稱奠定了水稻這一門學科的另有其人。」在《遺忘》中,作者以此為引,介紹了許多在水稻育種領域做出過傑出貢獻,卻不為大眾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國內最早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農學家丁穎、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個「雜交水稻」育種的美國科學家Henry M. Beachell。

針對這種說法,多位農業和育種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進行了解釋。

幾位專家解釋說,《遺忘》中提及的丁毅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雜交水稻」,通俗來講並不是「雜交稻」,只是使用了「雜交」的手段選育的常規稻,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判斷一個品種是常規稻還是雜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雜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雜種優勢』。」袁隆平團隊核心育種專家鄧啟雲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選育常規稻的過程中,第一個發現了水稻的「雜種優勢」現象。自此,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研究雜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雜交水稻並非我國首創,但最早在生產上實現這一技術的是中國。而這一技術能在中國變成『生產力』和糧食,關鍵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農科院研究員朱啟升說。

大面積種植的水稻

和袁隆平沒有關係?

為了寫好文章,《遺忘》的作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國內實際用於大面積種植的水稻品種,鮮有袁隆平團隊的產品。

文章提到,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是「汕優63」,也被稱之為「雜交水稻之母」,但這一品種卻並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農學家謝華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種,卻未必沒有『袁氏基因』。」針對這個問題,《科技日報》的文章給出了這樣的解答:根據「國家水稻數據中心」數據,目前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是三系雜交稻。而這三個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袁隆平團隊最早發現的「野敗」。

資料顯示,1970年,時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島南紅農場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後被命名為「野敗」。「野敗」的出現,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選育、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國內外雜交水稻公司廣泛應用於三系育種。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超級稻產品

市場貨架為何沒有?

不少讀者心中也會產生疑惑:為什麼袁隆平的超級稻名聲在外,卻很少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

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介紹,市民在超市買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復配米」,即不是由某個單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會產生沒吃過超級稻,特別是袁隆平團隊超級稻品種的誤會」。

從銷售方面來說,超級稻也並非沒有市場競爭力。據《科技日報》報道,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已經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記者手記

「遺忘袁隆平」之爭,本人或許毫不在意

兩篇文章先後出爐,對於一些具體問題的相互「應和」,引發了人們對「是否需要暫時遺忘袁隆平」的討論。

有人認為,農業的進步、產量的提高,與化肥、育種、種植方式等諸多因素都有關係,每個領域都有無數科研工作者辛苦奮鬥,將功勞全部歸於一人,確實不太公平。但也有人覺得,袁隆平作為領頭人,對雜交水稻的研發、推廣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他稱讚並不意味著抹殺其他人的功績,甚至有利於雜交水稻的發展。

《遺忘》一文的作者也坦承:「袁老爺子的貢獻不容忽視,但是放在整個中國農業的大海里也只是滄海一粟。所以,今天大家請暫時遺忘袁隆平幾分鐘,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員和那麼多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應該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一名自稱水稻育種的從業人員留言說:「其實吧,我們搞水稻的自己說這個事挺少的,覺得沒必要爭,反倒有時候覺得有袁老爺子在前面擋著,我們更好研究。我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認可袁老爺子了,那大家還支持我們研究水稻嗎?」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年來曾多次聯繫袁隆平團隊,試圖對袁隆平進行採訪,但都被對方婉言謝絕。這次關於「遺忘」的討論,雖然外界各種聲音很多,但是袁隆平和過去一樣選擇了沉默,或許他本人並不太關心這種爭論吧。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加快創新葯研發、仿製葯上市,今年4個國產一類新葯獲批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