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二三得,願有益於君
今天算是回家的第一天,也許之前一段時間太累了,昨晚十一點多休息,一覺醒來已經快八點了,午休也是一閉眼醒來就三個小時了,算算今天好像有一半時間是在睡覺,尷尬。
起床後整理洗漱,讀完經書,打了一遍八段錦,休整後吃早飯,而後就開始了假期休整的一些學習任務。
一共四本書,從網上直接買了快遞迴家,省卻了我大老遠帶回家。因為以往都是自己帶書回家,每次爸媽看見我拖著個大箱子,然後打開上面一堆書就滿臉黑線。
今天開了三本書看,按順序分別是《鬼谷子》、《韓非子》、《窮查理寶典》,時間和篇幅原因,就選擇《鬼谷子》作為分享書籍,談一談我讀書時的一些思考,相信對於更多小夥伴閱讀也會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需要說明的是我的腦迴路也許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基於不同話題點拓展出的東西也不同。
最開始看的是扉頁信息,你能注意到我在叢書名、出版發行和版次這三個地方打了鉤,為什麼呢?
於叢書名而言,有一句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可以推理的是,如果某一本書好,對應的系列書質量也不會差到哪裡去。這也不失為一個選書的技巧吧?
於出版發行而言,中華書局在古籍方面算是具有一定聲望的,出版的書籍質量在讀者群體中口碑不錯。而不同的出版社有自己的專長領域書籍,同時,一家出版社如果出過不少優秀的圖書,要出敗筆的可能性會相對較低。這裡提到的也算是選書的技巧吧——關注優秀出版社的強項領域,所出的書一般都值得一讀。
再看版次這個部分,以前其實我不會關注這個部分數據,因為我沒能挖掘到一些有用的價值。直到後來看書選書時有人提到了這樣一個思維——你要關注書籍扉頁的版次信息,一般說來,再版次數或者印刷次數越多的書,就算不是特別好的書,也值得一讀。最開始想不大明白,後來才理解,一本書版次越多,說明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人在不斷購買這書,不斷提一些意見,也即是說這書大眾喜歡,買得多,作者和出版社才有錢和時間再印、再改。
這是從扉頁上做的三點引述,討論關於選書的一些思維,希望大家也能補充更多選書的建議。
既然標題是《鬼谷子》,我想總不能寫到「扉頁」就打住了,無論如何還是得要說一些和「鬼谷」相關的話題吧?
如是,且看,且思考一個問題——《鬼谷子》的作者是誰?
你會說是「清溪鬼谷」嘛,但從前言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來看,關於《鬼谷子》的作者,學者們有不同的意見,也各自都提出了一些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說「引經據典」也不為過。
不知道你能不能感受到我上面論述時的一些不以為然?
其實,我對這類問題並不感興趣,也一直十分好奇,這些學者糾結這本書作者是誰的意義是什麼?還請知道的小夥伴幫我普及普及,我這裡就先談談我的一些觀點吧,也許不大恰當,湊合著看吧。
我之所以對這類話題不感興趣甚至說對熱衷於這些問題的學者不大感冒,用錢鍾書先生的一句話來說便是「你吃完雞蛋覺得好吃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去知道這隻雞長什麼樣子呢?」
我且問你,你看書的目的是什麼?不該是為了從書中獲得一些思維的啟迪嗎?那麼,書里的內容質量高也就行了不,費那麼大勁去考證作者是誰,意義何在呢?莫非是知道作者是誰了能夠把黑的變成白的?
我承認確實閱讀時存在著「知人論世」這一點,但,你看看多少學者現在不過是在為了考證而考證,並非為了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書中內容。某種程度上,有些學者做的考證工作,意義就像「茴香豆有九種寫法」之於大眾,無用、無意義、也無趣。
希望我們始終記得,讀數就是讀書,書的質量才是關鍵,無論那是個好人還是個壞人,是個好看的還是不怎麼入大眾眼的,不要走著走著忘了要幹嘛。
類似的,我一直好奇有時候我說出一些話,有人會說「很有道理,這話誰說的?」
為什麼不可以是我說的?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關注我們有驚喜呦!
TAG:文才藝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