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離家出走?
近期微博摘錄
GIF
1
有一次女兒(三歲半)在看完2集小馬寶莉後,意猶未盡的問:媽媽我能再看一集嗎?
我說可以。她看完第3集,自己關掉iPad,突然笑著說:媽媽,我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對不對?
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大聲回答:對!
因為我從她的表情看出,她沉浸在被滿足的愉悅中,而且想要進一步確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權利。
所以我想,沒必要糾纏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也放棄了「這世上沒誰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道理說教,而去對她的「自主感「表示認同。
事實上,有危險或違背公共道德的要求,我們會照常拒絕,「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個道理,她自會在生活中體驗到,不需我贅言。
受限於表達水平,很多童言童語都不必按字面意思理解,更不用較真,感知孩子語言背後的真實需求,才是父母應該努力的方向。
2
GIF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自殺、離家出走……」 愛說這種話的家長都是什麼心理呢?
第一,強調「現在的孩子」,潛台詞就是「我們這代人」或者「我小時候「可不跟現在的孩子一樣壞。這是自戀。
第二,決定孩子行為特徵的最重要的因素並不是年代,而是孩子的人格水平、情緒狀態外加先天性格,而前兩者主要由養育方式造就;因此歸因於年代,說明家長邏輯思辨力有問題。
第三,」動不動「的潛台詞是,造成孩子自殺或離家出走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實際上,一個人想要自殺或離家出走,絕不可能是僅僅因為」小事「的刺激,尤其孩子,如果不是對父母絕望到一定程度,積累了太多憤怒和無助,誰也不會走這個極端。所謂」小事「要麼其實是孩子眼中的」大事「,要麼只是導火索。而家長卻對此無知無覺,可見家長共情能力極其低下。
第四、這句話將所有罪責一股腦推給了孩子,好像一切悲劇的根源只是」這屆孩子不行,太脆弱「,潛台詞就是,家長無錯。這是逃避責任。
GIF
3
你愛孩子,孩子就愛你,感恩是愛的自然迴流,根本無需刻意去教。
當你把感恩當成一門課程反覆說教的時候,那本質是在向孩子討債,它背後的邏輯是:我養育你,你必須感恩戴德,給我回報。
期望兒女感恩的父母,往往自己付出愛的能力非常低下,潛意識知道自己對兒女實在算不上太好,才會隱隱擔憂未來兒女報以同樣的「冷漠和忽略」。
4
GIF
孩子撒謊的意圖往往很明顯,我們要做的,是首先考慮她的意圖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滿足。
如果不應該滿足,那就心平氣和的替他把願望說出來,然後再跟他解釋我們不能滿足她的原因。
每次都說准孩子的意圖,他就會明白,我們能夠洞察也能理解他的願望,編造理由就失去了必要;心平氣和的說,也會讓孩子減少壓力,不必在被拒絕後產生太多負罪感,畢竟,每一種自然的慾望都不應該被指責和批判。
我特別反感輕易對孩子使用「撒謊」這個評價,是因為這其中包含著「失德、卑劣、有惡意」的意味,但這些,都是成年人的把戲,而幼兒,沒理由天生自帶這麼扭曲的靈魂。
GIF
5
什麼是孩子的起跑線?不是父母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物質條件,而是孩子嬰幼兒期獲得的共情、尊重、及時回應和滿足。
6
GIF
如果朱雨辰勇於反抗媽媽,懂得站在媳婦這一邊,他就會擁有幸福婚姻了嗎?
不,沒這麼簡單。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里,幾乎都有一部分靈魂,是從父母那裡「複印」而來。父母在撫養我們的過程中,會把一些習慣、觀念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遞給我們,最終被我們內化為一部分自我。
比如,朱雨辰會讓助理帶著各種果汁,方便他隨時補充VC,習慣保持家裡的潔凈如新……這些即使媽媽不再要求,也已經成為朱雨辰的習慣,是他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即使朱雨辰和媽媽從此斷絕往來,他依然會在很多方面,無意識的沿用他媽媽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媳婦的。
所以,如果你嫁了媽寶男,即使婆婆去世,你和媽寶男之間的婚姻狀況也未必能改善多少。
END
GIF
孩子常常比我們想像的
更優秀
不定期更新
感謝關注
TAG:悅小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