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東北篇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東北篇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山海經》中,「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東北幅員遼闊,美食也不勝數,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十個具有東北特色的地方美食。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 鍋包肉。

鍋包肉(英文名:Double Cooked Pork Slices),原名鍋爆肉,是一道東北菜,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台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成菜後,色澤金黃,口味酸甜。

鍋包肉

鍋包肉是為適應外賓口味,把咸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肴。通常將豬裡脊肉切片腌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

清朝,旗人鄭興文6歲隨父來到北京,漸漸對廚藝產生了興趣,後拜淮陽菜傳人陳才保(音)門下。 1907年,鄭興文到哈爾濱濱江道衙門,當上官廚,給道台杜學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經常會宴請國外賓客,尤其是俄羅斯客人。由於外國人喜歡吃甜酸口味。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肴口味。鄭興文就把原來咸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這一改使哈爾濱成為鍋包肉的起源地。

這道菜讓俄羅斯客人非常喜歡,每次吃飯都要點這道菜。由於用急火快炒,把鐵鍋燒熱,把汁淋到鍋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鍋爆肉」。俄羅斯人發「爆」音為包,時間一長,「鍋爆肉」就演變成為「鍋包肉」。

2. 大列巴。

大麵包,又叫大列巴(列巴是俄語麵包的音譯),由俄羅斯傳來,現為哈爾濱一絕。這種大麵包為圓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傳統的歐洲風味。

大列巴是哈爾濱特產。大列巴之名,體現了中西文化之融合,「列巴」是俄羅斯語「麵包」,因為個大,所以前面冠以中文的「大」字。作家秦牧當年來哈爾濱有句「麵包像鍋蓋」的比喻,說的就是秋林大列巴麵包。它的標準直徑在23-26厘米之間,厚度也在16厘米以上,麵包凈重有2公斤,它的膨鬆程度比一般的麵包要厚重些。拎在手裡沉甸甸的,所以一般從哈爾濱帶這特產禮物送人可是禮重情義更重的。

大列巴

大列巴(大麵包)是俄國人傳統的主食。俄羅斯每個農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各個家庭到麵包爐定期烤麵包。平時只在家裡吃儲存的麵包,因此麵包製作的特別大,吃時切下一片。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技藝和風俗。1898年俄國人在中國修建中東鐵路。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俄國人大量湧進哈爾濱。為滿足他們傳統的衣食住行需要,1900年俄國人伊萬.雅闊洛維奇.秋林開辦秋林洋行哈爾濱分行,並設立麵包等食品作坊,專門生產俄國人喜歡的大列巴等傳統食品。這就是哈爾濱秋林食品廠的前身。

這種大麵包香味濃郁,口味微酸,比較適宜儲存。圓形,直徑可達33厘米,四五斤重。初期,技藝主要掌握在俄國技師手裡,在哈爾濱傳承了兩代。1953年由中國政府接收,俄羅斯師傅手把手地把麵包製作工藝教給了中國師傅,沈寶聚、王佔先是華人第一代技師。至今,在哈爾濱人手中又傳承了三代。目前,哈爾濱秋林食品廠生產的大麵包一直沿用的傳統手工工藝和設備。曾經有俄羅斯食品加工人士來哈爾濱參觀了大麵包製作工藝後,非常感慨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俄羅斯風情的地域性飲食文化,並說:「這項傳統工藝在俄羅斯很多地方已經失傳了。」經過百年的沉澱,這一食品已與中國飲食文化相結合,成為哈爾濱一絕。

3. 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紅腸,原產於東歐的立陶宛。中東鐵路修建後,外國人大量進入哈爾濱,也將紅腸工藝帶到了哈爾濱。

這種灌腸傳到哈爾濱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腸的外表呈棗紅色,所以被哈爾濱人稱之為紅腸。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澱粉(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

哈爾濱紅腸

紅腸,原產於東歐立陶宛,後廣為傳播至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俄羅斯,屬中溫風乾腸類型。由於該國瀕臨波羅地海, 氣候濕潤,不便於風乾,且森林資源豐富,為加速該產品的風乾,當地用木屑熏烤。木材燃燒過程產成一種富含羰基(> C=0)的混合氣體,可大量殺傷微生物,大大延長了其保質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具有熏烤的芳香之味的特色香腸。該民族家家有壁爐,飲食麵包、香腸為自食自烤。

哈爾濱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在1913年由一個叫做「愛金賓斯」的技師傳到中國,最早生產紅腸的企業是「哈爾濱肉類聯合加工廠」,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哈肉聯」。

4. 醬骨。

醬骨頭算是東北的一道傳統名菜。根據主料的不同有醬脊骨,醬排骨,和醬棒骨。這幾種原材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得起長時間的燉煮而肉質不會發柴、發死。其中又因為豬脊骨經燉煮後口感最為軟糯,啃起來也更有樂趣而最受歡迎。

醬骨

豬骨熬成的骨頭湯不僅味道鮮美且有著多方面的養生功效。它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奶粉,其中鐵、鈉等遠遠高於鮮肉,鈣的含量更是遠非其他食物所能比。多喝骨頭湯可減緩衰老。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大,骨髓製造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會衰退,如果能從飲食中不斷攝取骨髓所含的類黏朊,則骨髓生產血細胞的功能就可以得到加強,從而達到減緩衰老的目的。因而,老年人經常食用骨頭湯,不僅可有效地遏制骨髓衰老,還可防治骨質疏鬆症。

5. 豬肉燉粉條。

豬肉燉粉條是整個東北的招牌菜之一,富有特色的東北地區風味菜肴,深受南北方人的喜愛。豬肉燉粉條是「東北四大燉」的第一燉。由於東北地區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加之雖然都是東北範圍亦有地域區別,故而每家每戶根據自己不同的口味及對不同食材的愛好及添加衍生出了多種不同的做法及叫法。

豬肉燉粉條

豬肉燉粉條是東北菜的代表之一,發源於四川,相傳,在唐朝期間薛仁貴非常喜歡四川菜,薛仁貴被政府發配到東北後,他也把四川菜帶來東北,並根據當地的風格將其發展成了東北菜系:東北菜-東北菜包括遼寧、黑龍江和吉林三省的菜肴。它亦是我國歷史悠久、富有特色的地方風味菜肴,自古就聞名全國,深受南北方人的喜愛。

6. 殺豬菜。

殺豬菜,原本是東北農村每年接近年關殺年豬時所吃的一種燉菜。在東北許多地方常年開設殺豬菜,形成東北飲食一大特色。地道的「殺豬菜」,是由多種菜品組合成的系列菜的總稱。

「殺豬菜」在保持原風味的同時,其製法已經有了改進,口味豐富,幾乎把豬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了菜。豬骨、頭肉、手撕肉、五花肉、豬血腸、酸菜白肉還有「燈籠掛(全套豬下水)」。

殺豬菜

另外真正講究的菜館都選取農村用糧食、豬草圈養而形成的「笨豬」,這種豬才有最純正的天然肉香。

而「殺豬菜」裡面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以下幾味——

蒜泥白肉:大塊的豬肉烀熟後切成大片,蘸著鹽面或蒜醬吃,解膩增味,最是原汁原味的鮮香。

蒜泥護心肉:就是豬心臟和肝臟之間的那部分肉,口感筋道,同樣要蘸蒜醬吃才好。

柴骨肉也作拆骨肉:是從大骨頭上剔下來的純瘦肉。說「拆」,是指大塊的瘦肉要用手撕開;說「柴」,是因為這肉烀熟後肉絲分明賣相好看。蘸料由醬油、醋、辣椒油、蒜泥、芥末、腐乳、麻醬等調製而成。

酸菜燉白肉血腸:酸菜要用東北長白菜靠自然發酵變酸漬成,色澤微黃透亮兒;白肉是帶皮的大片兒五花肉;血腸做起來要用新鮮的豬血,加入蔥花、鹽等料調味後灌入腸衣,煮時掌鍋的要拿根長針,不時地在血腸在扎一下,待到針眼不冒血時立即出鍋才能保證血腸的鮮嫩。這三味共入一鍋咕嘟咕嘟的燉出來,豬肉中的肥油已經被酸菜拿凈。

7. 烤冷麵。

烤冷麵,是一道黑龍江常見的地方特色菜肴。發源地為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連珠山鎮,油炸烤冷麵製作方法簡單,可以用雞蛋,香腸等輔助材料,主要由醬料作為調味劑。

烤冷麵

烤冷麵的興起於1999年前後,相傳是位於密山市連珠山鎮各學校門口,有碳烤、鐵板烤和油炸三種,味道各有差異。目前主要流行鐵板和油炸。烤冷麵的成本低,味道極棒。所用冷麵早期為普通冷麵,後期使用特製冷麵(比平常市面常見的冷麵要薄、軟,且加工後不需要經過晾曬的過程),柔軟,可直接食用。

烤冷麵起初不叫烤冷麵,叫鋼絲面。源於1997年黑龍江省雞西市密山市連珠山鎮牡丹江管局子弟校門口一攤位,攤主本打算買來冷麵自己晚上回去吃的,數量很少只有幾張,結果在學生的要求下就下了油鍋炸,冷麵板比較厚,本以為炸出來的面會又硬有脆,結果恰恰相反,炸出來以後刷上辣醬,又松又軟,而且吃的時候絲絲分明。故名鋼絲面,幾張冷麵板第一天數分鐘內便搶購一空。第二天門口的小攤便紛紛效仿,由於小販不只是油鍋,還有鐵板炭烤等。於是便有了鐵板,碳烤,油炸等做法的鋼絲面。幾年後,油炸面失寵,鐵板烤冷麵銷量遠大於油炸,所以各類商販不斷的推陳出新,不光是單獨的加工冷麵板,出現了冷麵夾蔥花香菜洋蔥調味,又有了夾肉餡,夾腸,加雞蛋等。現在烤冷麵已經火遍全國的大江南北,是東北極具特色的美食。

8. 小雞燉蘑菇。

小雞燉蘑菇通常是用干蘑菇、雞肉和粉條一同燉制而成。榛蘑可以襯托出雞肉的鮮香,粉條滑爽而綿實。

小雞燉蘑菇雞肉鮮嫩,營養價值也很高。小雞燉蘑菇據說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帶到東北的,具體的起源已不可考(誤)。滿族八大碗中最經典的一道名菜:小雞燉蘑菇,起源滿族(正)。

小雞燉蘑菇

據傳,外表無華的燉菜是皇帝的主要飲食。在乾隆、光緒、宣統,還有慈禧的御膳單子上都有「口蘑肥雞」這道菜,它就是小雞燉蘑菇。

有一說,在東北燉菜排行榜中,始終高居榜首的就是小雞燉蘑菇。早年瀋陽,小雞燉蘑菇可是年三十兒的主菜,也是招待來賓的招牌菜。曾有句老話說:「姑爺進門,小雞斷魂。」就是說新姑爺陪媳婦回娘家,老丈人家一定做小雞燉蘑菇。

9. 地三鮮。

地三鮮(Sauteed Potato、green pepper and eggplant) ,是一道東北傳統名菜,製作材料是三種地里時令新鮮的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它不僅在於鮮濃的味道、天然綠色的食材,更勝於它涵蓋多種食材的營養,讓三味非常普通的食材做成鮮爽無比的佳肴。

地三鮮

地三鮮是東北菜中的的經典之一,百吃不厭。但是這道美食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三樣食材過油鍋,這樣本來很健康的素菜,吃起來卻有負擔。為了家人的健康著想,還是要努力將油分降至最少,又能保留其風味。

10. 東北拉皮。

東北拉皮是東北的名小吃,又稱拉皮、東北拉皮、東北大拉皮、水拉皮、東北涼皮(有個別地方將其稱為東北涼皮,但東北涼皮其實是東北的另一種小吃,此系誤傳)。

東北拉皮

東北拉皮原以馬鈴薯澱粉或綠豆澱粉製作。但近來多以木薯澱粉為原料製作。東北拉皮以其色澤晶瑩透亮,綿軟滑爽、口感勁道,質感細膩而著稱,是東北冷盤(也叫東北涼拌菜)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但因其製作工藝繁瑣,價格較貴,且不易儲存,所以不法商販和一些飯店經常用普通的粉皮來冒充東北涼皮,以至於不少外地人士誤以為東北拉皮就是普通的粉皮。但東北拉皮因其無論從外觀還是口感的角度來看都明顯區別於且優於普通的粉皮,因此還是比較容易區分真假的。

聲明:以上部分內容選自百度 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方一水 的精彩文章:

TAG:一方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