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我市鄉風文明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比照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提出了五方面的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以看出,鄉村振興的要求要明顯高於新農村建設,而其中只有「鄉風文明」的要求沒有變,這說明鄉風文明建設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進步不大,是明顯的短板,而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之「魂」,是全面振興鄉村的精神力量和價值支撐。
「鄉風」根植於農耕社會,是在鄉村地區長期積澱下來的風俗、習慣、認知和行為方式,具有強烈的地域性。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當古老的鄉風擁抱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時候,難免產生不適。目前,我市正在朝著「五個現代化天津」目標奮鬥,城鎮化率已近83%,在農民市民化大潮中,如何搞好鄉村文明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十八大以來,我市在城鎮化和村鎮化雙輪驅動下,農業穩步發展的同時農村的衛生居住條件、教育文化事業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也應該看到鄉風文明的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根植於鄉村的傳統的道德風尚受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驅動的衝擊,網路傳播的興起改變了農村熟人社會的連接方式和道德約束,優良傳統文化受到侵蝕的同時傳統的陳規陋俗尚待破除。為此,需要多方施策,全面推進。
首先,明確黨委、政府推進鄉村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各區黨委、政府要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鄉風文明建設說到底是弘揚傳統美德、破除陳規陋習,融合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價值重塑過程,最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風文明的建設需要鎮、村兩級廣大黨員幹部高度重視。村鎮幹部絕大多數來自「本鄉本土」,容易「流俗」,當然率先垂範的影響力和說服能力也會更強。因此,黨員幹部應該首先從自身做起,敢於「亮身份、亮承諾」,要求村民做到的自己應首先做到,以實際行動引領群眾共建鄉風民風,形成良好氛圍。同時,發揮鎮一級政府作用,展開綜合規劃整治。創新工作方式,在社會管理、文化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強化職責,建立財政保障機制確保鄉風文明建設,增加財政支出、完善財政體制。
其次,提升村集體自治能力,提高村幹部政治站位。一方面,要著力培訓村級領導幹部,提高村幹部的綜合素質,使之充分理解黨的十九大關於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和新舉措,尤其是建設鄉村文明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只有他們的認識提高了,村民思想覺悟才能提高。另一方面,規矩挺在前頭,抓好村民自治。隨著我市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的完成,村主任與支部書記「一肩挑」的新體制將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但是也可能導致基層黨組織和基層自治組織重合、職能劃分不清的問題。文明鄉風建設在監督指導的同時,更多地還是依靠村民的自律。為避免可能對多方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考慮順應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根據村情成立「老人兒」調解會、鄉賢理事會、道德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村民自治組織,有序參與鄉村政事,讓那些有威望、講公道正義的老人兒、返鄉創業人員、道德模範發揮更大作用,嚴格落實村民「四民主」。以修訂、推行和落實「村規民約」為抓手,提升村民文明素養,培育文明鄉風。
再次,尊重農民文化傳統,引導村民移風易俗培育新風尚。鄉風文明培養勢必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培育鄉風文明要因勢利導,首先要充分尊重農村群眾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防止簡單粗暴。比如,在農村的房屋、建築等的規劃設計上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活習慣,應考慮預留一定公共空間給「上樓」農民晾曬被褥、拉家常閑談,等等。另外,創新建設鄉村文明的實踐活動,教育和引導廣大村民摒棄陋習、接受新風,要讓村民發自內心地認識陳規陋習的弊端,自覺自愿遵守移風易俗的村規民約,使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理事的社會風尚逐步制度化、常態化。我市推動的「創文」「創衛」「好兒媳、好鄰居」等多種創建活動起到了樹立正面典型的效應。下一步還需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尊重村民的文化、精神所需,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使村民廣泛參與各項文體活動。在創新中傳承,要因地制宜挖掘當地文化根脈,以文創帶動,豐富提升群眾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厚植鄉土文脈。
(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