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暴打身亡的3歲男童,毀在母親的失控情緒里

被暴打身亡的3歲男童,毀在母親的失控情緒里

——原生家庭非常幸福是種怎樣的體驗?

——我多希望自己能回答這個問題。

這樣一個回答,看得人掉眼淚。

它是多少大小孩子們的內心共鳴。

許多成年人的能力,只夠傷害離他們最近的人。

8月7日,因為拔草方式沒按照父親的要求,在濟南章丘,15歲的小陳被父親木棍擊打後身亡。

▲8月7日,陳某用木棍將不按要求拔草的孩子懲戒至死/澎湃新聞

許多網友感慨,「在這位父親心目中,孩子不如草」。

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暴怒下失手殺死無辜的孩子,聽起來很荒誕,卻無處不在。

「不聽話,還頂嘴。」

2018年1月27日,福州一媽媽為了教訓兒子,一怒之下把手機充電線纏在孩子的脖子上,勒死了他。

父母的鐵拳下,孩子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脆弱的多。

情緒失控後的一次普通發泄,也許就是一道鬼門關。

去年,湖南新寧一位母親叫3歲兒子吃飯,因兒子貪玩磨蹭沒理睬,她把兒子叫到廁所,扇耳光、踹腹部,企圖毆打教訓。

孩子被打到鼻腔流血、手腳冰涼、神志不清,經搶救無效最終死亡。

而在驚慌中,這位母親割腕自盡未遂。

有人說,懷孕過程那麼辛苦,誰又會捨得自己的小孩呢。但不合格的家庭實在太多了。

年輕氣盛,沒有輕重,做事極端。

因為一點小事情緒崩潰漫天發泄,這些被報道的悲劇背後,還有更多孩子在默默忍耐。

近七成的孩子,在接觸世界前,先接觸到的是父母的「語言虐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3至6歲兒童的家長有67.1%曾經在情感上虐待孩子。

眾多失控父母,正以愛為名,不遺餘力地實施傷害。

Part.1

「孩子反抗不了家長,又說不過家長」

習慣性情緒失控的父母崇尚打擊式教育。持續通過尖銳語言否定孩子,這屬於臨床心理中的「語言虐待」,這種行為在很多時候帶來的影響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嚴重。

父母的語言暴力就像一根針,不斷扎入孩子幼小的心靈。

宋丹丹曾當眾吐槽兒子巴圖,犀利話術令人咋舌。

看到別人做早餐,宋丹丹便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GIF

巴圖在努力壘雞窩,她說:「雞窩要是能做好,我還真不是他媽。」

「母親的吐槽,比煙霧還嗆人。」宋丹丹的語言,讓巴圖非常受挫。

孩子們在世界觀尚未形成之際,被父母不斷否定,難免會在內心種下自卑的種子,打壓式教育,或許會讓孩子從小就缺乏自信

「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胡適這段話,多少人感同身受,我們都不願意看人臉色,卻總把最暴躁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法國公益短片《一句話毀掉孩子的一生》中,許多父母看著他們的子女,就好像深惡痛絕,蹦出一句句灌滿惡毒的語言:

「你穿這件衣服幹什麼,還嫌你胳膊不夠粗?」

「我造了什麼孽?竟然生出你這樣的兒子。」

「你簡直一無是處,你就是個廢物!」

「早知如此,我當初要什麼孩子。」

惡語傷人六月寒。而父母們對於情緒情感問題的關注,少之又少。

▲數據源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大多數幼年經歷過父母語言羞辱的孩子,都很少有反抗的勇氣,只能日復一日承擔著壞情緒

「反抗不了家長,又說不過家長」,ta的世界裡只有你。別讓孩子在最懵懂的年紀,承受著大人們的怒氣。在最不會判斷是非的年紀,持續不斷的咆哮刺激中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

Part.2

情緒化的背後是強烈的控制欲

焦慮、不滿、自卑、對控制外界的無力感,都會導致極度情緒化的行為,從語言發泄到肢體攻擊。控制不了自己能力範圍外的事情,就轉向攻擊仰賴自己、力量弱於自己的事物。

這樣的情緒化背後,是強烈的控制欲。

「強制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的「暴力」手段正被家長們在無意中使用。

孩子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應該接觸什麼人等等一切都全部受控制。

一代經典作品《小王子》改編的電影中,母親給準備上小學的女兒,指定了一條完全規劃好的人生軌跡,從每分鐘到每小時,到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每一個月,每一年,到你的一生,都做好了規劃。

女兒無論做什麼,都不能超出母親劃定的任務範圍。

看著密密麻麻的「人生計劃」,小女孩一臉茫然,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如果按照母親精確到秒的規劃,她會被修剪成母親想要的樣子,喪失的是自己的人生。

隨著成年人承擔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多,焦慮情緒越發嚴重,影片中反映出的這種極度焦慮的親子關係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斷呈現。

《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

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忽略激發孩子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好奇,最終使孩子喪失靈性。

▲保存圖片,可分享到朋友圈哦~

Part.3

負面情緒帶來的惡果

無法用愛消除

失控情緒下的口不擇言,給孩子帶來的陰影,可能是一輩子的。

兒童心理學的很多研究者們就這個議題做過不同方面的研究,但答案總是一致的。

不管父母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偶爾一次失控下的粗暴言行,或者採取了某種不適當的教養方式,即使過後父母給孩子很多很多愛,也沒有辦法消除負面行為本身造成的影響。

一位朋友曾分享過她和父親之間難以化解的矛盾,這一切都源於暴躁脾氣。

小時候,她吃糖葫蘆不小心把糖蹭到了父親的褲腿上,父親怒目而視,大庭廣眾之下大聲斥責她不長眼睛。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每每回想起這個場景,就覺得那是一個坎,從那之後就始終無法卸下對父親的防備。

日常生活中她從不直視父親的眼睛,也不願意和父親單獨相處。由於懼怕父親隨時會發作的脾氣,她總是在父親面前表現得不逾矩,也十分冷淡。

有時,似乎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脾氣,偶爾軟言細語地想尋求溝通,她還是不願敞開心扉。暴躁的父親對她不熱絡的表現更為生氣,不免又對她劈頭蓋臉地數落,卻成為了惡性循環。

成年後,為了躲避父親無法控制的情緒,她很少和父親聯絡。

而那些缺乏原生家庭給予安全感的特點她都有:性格倔強、敏感膽小、不願求人、不會撒嬌、害怕給別人添一點麻煩。

父母的行為如果給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從來都不能簡單用補償的好來解決。就像這位朋友的父親,無論他日後想要如何彌補女兒,那個最能培養溫情、依賴、親密感的有效期已經過去了。

美國杜克大學的學者曾經調查超過1000位被父母在盛怒中打過的孩子,結果發現,父母打完孩子以後,展現給孩子更多的愛來彌補,孩子不但不會從被打的焦慮感中解脫,反而會加深焦慮。

《爸爸去哪兒2》里的夏天,因為善良又懂事被很多人喜愛。細究下去會發現,正是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這個小天使。

節目里有一個下水田抓泥鰍的環節,林大竣和夏天兩個孩子,都不願意踩進泥潭。夏天的爸爸則是給夏天講了一個故事,最後輕輕地問,你現在還願不願意下來。

通過耐心的溝通,夏爸爸成功說服了夏天加入勞動。

而林大竣的父親斥責了兒子一頓,直接將大竣拽進泥潭。

有潔癖的大竣,沒辦法突破心理障礙,崩潰大哭,那時候大竣只有五歲半。

如果對待孩子只訴諸於簡單粗暴的恐嚇威脅,往往會在孩子心中形成長期無法逆轉的負面心理。

孩子們所需要的引導,並不是簡單粗暴的「下次不要再犯」,而是「我知道自己錯了,我應該怎麼做」。他們需要鼓勵、幫助,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理解。

▲胡適談自己的母親

想讓孩子健康成長也很容易,先從給孩子多點兒平和、平靜、平等的對話開始吧。

寶玩聊:

寶媽們,面對孩子,情緒炸裂時,你都會怎麼做?來和大家分享下好的方法啊~

寶媽們都在看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玩英語 的精彩文章:

逗孩子,其實是在戲弄孩子!

TAG:寶寶玩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