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為何依然能夠把持朝政?

明朝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為何依然能夠把持朝政?

如今我們了解萬曆皇帝,大都通過黃仁宇先生的那本《萬曆十五年》被人所熟知,書中黃仁宇先生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平實的筆鋒描繪著萬曆一朝的政治特點與帝國的日常運轉,如同抽絲剝繭一般向讀者娓娓道來。使得一個枯癟無味的歷史人物在黃仁宇先生的筆下又躍然於紙上,顯得十分豐滿,也引起了讀者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探究熱情。

萬曆帝畫像

萬曆皇帝朱翊鈞少年天子,沖齡踐祚。他登基的時候只有是10歲,一個10歲的孩子連自己都不能照顧周全更何況管理一個國家呢,還好他有一個沉著冷靜的母親與一個盡心竭力的大臣,萬曆皇帝的生母是是隆慶皇帝的皇貴妃,漢族。因為姓李,所以史稱李太后。李太后史書記載「後性嚴明」,28歲守寡的李太后帶著10歲的小皇帝支撐著一個泱泱大國實為不易,她內依靠太監馮保,外依賴張居正,使得大明王朝迎來一派中興之氣,張居正去世之後,李太后就退居朝政,歷史上對於這位英明果決的太后評價一直都很積極,認為她是「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萬曆皇帝朱翊鈞可以說從小活在強勢母權下長大,宮內有太監馮保做監督,宮外有能臣張居正作支撐,宮內宮外協調合作,使得萬曆皇帝養成一種依賴等靠的心態,張居正一死,李太后也不再過問政事,一個國家重擔就落在一個涉世不深的皇帝身上,無形的強大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產生怠政倦政的思想。

影視劇中張居正形象

我們都知道明清兩朝是我國君權達到頂峰的特殊時期,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軍權與相權之間的鬥爭,此後歷代君王都在加強君權的同時也在限制相權,但到了朱元璋那裡就直接廢除了宰相,而將宰相的權利分歸六部,這樣就徹底解決相權的問題,但問題又出來了,皇帝也是人,精力與時間也是有限的,將一個泱泱大國全權託付一人,顯然是不可能的。據說朱元璋當時看奏摺也是心有不足,加之年事已高,更是顯得力不從心,這種情況下必然催生一個代替相權同時為皇帝分擔的機構,這一機構就是內閣,內閣只是起到一個諮詢的作用,有建議權但並沒有決定權,也就是說它可以為皇帝獻言獻策但不能最終拍板決定,到了明宣宗一朝,內閣地位逐漸提高,內閣可以提出自己對奏章的意見這一制度稱為「票擬」,而後司禮監太監又有「批紅」的權利,這樣皇帝通過「票擬」與「批紅」這兩項權利就完成對全國政務決策權與決定權,而內閣與司禮監又同時對皇帝負責,可以保證皇帝即使不與大臣鴻儒見面仍可以控制全局。

影視劇中錦衣衛形象

此外,我們知道在君權達到頂峰的同時,明朝還以「刑用重典」而為人所知,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朱見深設立西廠,廠衛制度將全國都控制在一張嚴密的監督大網之中,使得皇帝可以隨時了解臣民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君權極度加強下的一種「恐怖政治形態」。

萬曆皇帝以其怠政而為人所熟知,長達數十年不上朝,其懶政狀況可以與嘉靖皇帝有一比,縱觀中國歷史發展,似乎中國歷史上鮮有此種情況的產生,即便有那也是大權旁落,權臣弄政的特殊情況下,而在國家政治發展平穩狀態下能出現這種皇帝不理大臣且不上朝的概僅有明一代。

為何明朝頻頻出現皇帝不上朝的情況呢,首先我們認為皇帝自身有問題,本身萬曆皇帝自幼有李太后、馮保、張居正的庇佑指摘,而成年後突然無一人協助,使其產生無人可靠的境遇,易產生怠政思想;第二皇帝本身身體有恙,皇帝身體極胖,據說走路需要有人攙扶,而且具後來考古發現,皇帝有腿疾,走路不是很方便。試想一下,一國之君居然是個「瘸子」似乎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把君主烘托為聖人的形象,加劇皇帝深居內宮不見朝臣的想法;第三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到了有明一代已經發展的非常完善了,龐大而精細的文官群體可以互相協作完成整個帝國的運轉,皇帝可以通過「票擬」、「批紅」來對全國進行掌控;第四在明朝群體中有一個特殊的全體,他們就是——言官,言官可以認為是皇帝的另一雙眼睛,他們以「死諫」而著稱,對國家權臣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皇帝可以在言官的從協助下,知道國家發展的動態;第五發達的廠衛制度,龐大的監督機構將全國密封於一張恐怖政治的大網之中,使得皇帝可以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第六萬曆皇帝不理政,怠政倦政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仔細翻閱相關材料會發現,萬曆皇帝與其說怠政不如說是選擇性理政更為準確,萬曆皇帝對於軍隊的管理控制,看的極為重要。所以即使數十年不上朝萬曆皇帝仍可以派出軍隊援助朝鮮抗擊倭寇,並最終取得勝利。

一國之君,在我們今人的印象中是需要有一個勤勉的皇帝才能將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但歷史並非如此,萬曆皇帝不理政不見朝臣,似乎也有著他的道理與無奈,這就是殘酷的皇權強加給他的,這也是專制集權所體現摧毀人性酷的一面,既傷害整個帝國的官僚群體,對他們加以防範與控制,防止出現權臣;另一方面也考驗著皇帝的耐性,煎熬著皇帝的心性。萬曆皇帝朱翊鈞不僅僅怠政數十年,而且還沉湎酒色之中,在位時期又出現了「國本之爭」「梃擊案」等等,弄得朝野上下黨派林立不和,黨政嚴重。萬曆帝又派出大量太監為其斂財,國庫空虛,但皇帝的內帑卻十分充盈,而且此時民怨四起,加之邊關有患更是使大明王朝搖搖欲墜。正如史書評價的那樣: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參考文獻:

1.劉喜濤; 趙軼峰:中朝史料比勘中的「兩個」萬曆皇帝,求索,2010。

2.米智:從君臣矛盾看萬曆皇帝怠政的原因,黑龍江史志,2014。

3.魏得勝:萬曆皇帝與他的文官集團,領導文萃,2009。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趙培文 郁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大規模出洋的華工們有什麼樣的遭遇?
屯門海戰:中西方的首次交鋒,明軍是怎麼打敗葡萄牙的?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