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這100多年來,氣候發生了哪些變化?

中國這100多年來,氣候發生了哪些變化?

今年特別熱,貌似全球都很熱。我不是氣象學家,不知道這種熱是不是正常的。但從地球的歷史來看,氣候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四五千年前,河南中原一帶還有大象等動物呢,那時候的中國比現在熱。90版《封神榜》服裝穿的那麼涼快,濃濃的愛琴海風情,或許就是歷史事實。

哈爾濱七月可結冰

不要說四五千年前,就是100多年前跟現在的氣候也有變化。如《清稗類鈔》中記載,哈爾濱在宣統朝之前「四時皆寒」,最熱的農曆六月也只有十多天會感覺些許炎熱,到了農曆七月就開始漸漸轉涼,甚至河水有結冰的現象。這一切在宣統朝後(也就是民國初年)則發生了改變——「漸暖」,夏季炎熱時間變長,七月河水就結冰的現象慢慢不復存在。

現在的黑龍江是中國夏季最涼爽的省份。拿哈爾濱來說,夏季平均氣溫有20攝氏度左右,最熱的6、7、8三個月最低日氣溫也有15℃~18℃。總的來說,與100多年前相比「漸暖」的態勢十分明顯。

上海風雪成災難

又如上海,居海濱,氣候應該是比較溫和的。然而在咸豐年間卻下過連續三天的大雪,有的地方積雪達到1.5米左右!

河道都結冰了,道路也被大雪覆蓋,大多數人不得不待在家裡,街上行人罕至。很多人家的房屋被大雪壓垮,造成重大損失,釀成了雪災!有數十萬人成了災民,無家可歸……

1860年代上海外灘雪景。拍攝位置現今中山東路漢口路附近。

1862年上海大雪。拍攝地點現今延安東路中山東路口。

清朝光緒年間還下過連續六天的大雪,這次下雪比咸豐年那次大雪的持續時間更長,但降雪量沒有那麼大,所以並沒有造成嚴重災害。

進入20世紀上海冬季降雪依然不是什麼稀罕事,從民國到新中國,都多有記載上海下雪的情況。

1915年,雪後的法租界外灘。

1920年靜安寺路(南京西路)雪景

到了21世紀後,上海的雪變得異常「吝嗇」。2008年下過一回,2018年初又下過一回,這讓多年不曾看到過雪的上海市民異常興奮。

而我們卻要明白一個事實,上海下雪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少,降雪量更是完全無法與100多年的清朝時代相提並論。

有人說這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也有人說是城市熱島效應,越大的城市、人口越多的城市,越不再有下大雪的可能。究竟其原因,莫衷一是。

成都濫九皇穿棉衣

我對生活多年的成都則更有發言權。從古至今成都都是常常下夜雨,晚上下雨白天即晴,被稱為「漏天」,這種現象到今天亦如此,沒有變過。氣溫則變化較大了,不像清朝人所說的「寒熱適度」。

清朝時的成都,農曆五月還不會感覺炎熱,最熱的三伏天氣溫也不會高過37攝氏度。農曆九月初則多陰雨,俗稱濫九皇,此時已經可以穿棉衣了。

1909年成都

現在呢,完全不可想像了——農曆五月已經很熱了,最熱的三伏天簡直熱的透不過氣,就像蒸籠一樣籠罩著整個成都平原,氣溫破37攝氏度根本不是稀罕事。農曆九月即可穿棉衣?穿T恤還汗流浹背呢!

我的切身感受是,成都夏天悶熱,冬天透骨的陰冷,早已不是清朝的「寒熱適度」了。很難想像這100多年來,四川盆地到底經歷了什麼。

廣州暴雪釀火災

這100多年來,珠三角的廣州氣候變化亦很大,同樣令人琢磨不透。

地理書上說廣州地處亞熱帶,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冬期短。全年平均氣溫20-22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那麼,清朝時的廣州是這樣嗎?不是的。清朝時的廣州屬於溫帶地區,臘月間還可穿單衣,如果吹一股北風,氣溫則驟涼。夏季六月間汗流浹背,如果連降大雨幾日,珠江水漲,氣溫則又驟涼。更誇張的是元旦節時期,早上還有人穿著毛皮大衣,到了中午竟然就有人扇扇子。

晚清廣州

難怪清朝人有一句詩「昨宵炎熱汗沾巾,今日風寒手欲皴」,一句話概括便是——廣州溫差變化太大,令人防不勝防!

據一些廣州地方志的史料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冬天,廣州地區遭遇過暴雪天氣,數日連降大雪,凍死了一片片木棉樹,房檐上的冰條結的如小孩手臂初。這種情況在如今之廣州簡直難以想像。

事實上,近現代的廣州下雪並不是什麼異聞。

1928年臘月三十入夜,「有雪如魚眼降下,瓦背瀝瀝有聲」……除夕這天便發現有孤寡老人、流浪者、苦力凍死的現象。

因大雪天氣,市場上的菜蔬、魚肉紛紛坐地起價,比之前漲了數倍。又因大雪天氣,酒樓茶室等也變得門可羅雀,客人甚少,連廣州的青樓都變得「飲客亦稀」。當時報紙還調侃道「連狗都不出門」。

清末民初廣州城

暴雪天氣甚至還導致了廣州城的幾場大火。暴雪與大火,這中間有必然聯繫嗎?有的,因為暴雪氣溫驟降,許多廣州老百姓在家裡點上火盆取暖。有一家藥鋪在店裡生火盆,結果引起了火災,藥鋪全部燒毀。好在店老闆果斷跳樓,才得以生還。

那時是木質結構房屋,火勢很快又牽連到隔壁鄰居,一家養牛場20多頭牛悉數被燒死,面對20多頭烤牛肉,牛老闆欲哭無淚。

雲南瘴氣要人命

這100多年來,或許是因為工業化,或許是因為城市化,也或許是因為人口增多等等……總之,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好像是在一天天變得溫暖,嚴寒天氣、冰凍、暴雪大概以後將很難再看到。事實上,除了氣候的變化,有一些自然現象也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比如雲南的瘴氣。在晚清時期雲南瘴氣還被視為洪水猛獸,那可是要人命的。

瘴氣是熱帶原始森林裡動植物腐爛後生成的毒氣,分為兩種,一種有形的,一種是無形的。

被稱為「瘴母」的就是有形瘴氣,它呈現煙團狀飄在空中,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突然從半空中落下來,煙團散開,香氣逼人。但不要被它的神奇煙團和誘人香氣所迷惑,這玩意一旦入侵人的身體,分分鐘要命的。

無形的瘴氣殺傷力要小一些。它一般是看不見的,在陽光照射下方才可見。如果吸人這種無形瘴氣,立刻飲上幾杯酒,即可抵抗。

晚清時期雲南的騰衝、普洱、西雙版納、保山等地都還有十分厲害的瘴氣。入夏以後,在沒有本地人的陪同下,外地人一般不敢貿然前往,因為不熟悉地理環境,一不小心就會走入瘴氣地帶。

在歷史上最有名的瘴氣事件要算諸葛亮征孟獲。後來諸葛亮的軍隊在口中含住一種植物的葉子,即安全渡過瘴氣——這顯然是太誇張了,還不知道有什麼葉子那麼厲害呢!

上世紀60年代雲南一些地方還有瘴氣存在,「紅紅綠綠的瘴氣能持續一個多小時,人一碰到就會得病,有毒的,聞到就會打擺子。」

但是現在瘴氣在雲南地區卻幾乎絕跡。有人認為是隨著人口增加,山區尤其是瘴氣區開發速度加快,雲南生態及社會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瘴氣也就逐漸消失了。

而與雲南相鄰的緬甸原始叢林中還有瘴氣的存在。也就是說氣候濕熱、生態原始的地區是瘴氣存在的必備要素。

從雲南瘴氣消失中我們可以看出雲南這些年來對大自然的開發力度——真正原始的地區已經越來越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嘴哥閑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地域黑」:哪個地方的人被黑的最慘?
從《山海經》到《易經》,人類還有太多不可理解的東西

TAG:嘴哥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