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

導讀

在我國建設「工業4.0」的大背景下,新一次的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智能製造作為新一代製造模式的典型代表,自20世紀80年代第一次提出,就收到了學術界和工業企業的廣泛重視。但是現階段工業界並沒有建立起非常成功的智能製造體系,主要原因是對於智能製造內部原理的研究並不透徹,同時對於智能製造的發展趨勢把握不準。本文立足於智能製造體系的本質,通過對現階段國內外智能製造體系架構的研究,提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該體系發展的趨勢。

關鍵字:智能製造體系;整體架構;功能特徵;柔性化

1前言

智能製造是最新的製造模式之一,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智能製造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智能化的信息處理系統,對外操控機器人的動作,完成產品的製造和加工。該系統屬於一種開放性的體系,原料、信息和能量都是開放的。智能製造是新世紀製造業振興的發展方向,是我國實現製造業跨越的必經之路。

2智能製造系統研究現狀

2.1智能製造系統內涵分析

智能製造體系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率先提出的,主要包含只能製造技術和智能製造系統兩部分。總體來看,智能製造體系指的是應用集成工程的思想,通過製造軟體專家系統、機器人視覺和控制等先進技術,最終達到智能裝配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能夠在人工不進行干預的情況下完場生產任務。智能製造的目的是人的腦力活動轉化為製造機器人的智能化思維。智能化製造體系的物理基礎是智能化機器人,所必需的設備包括智能加工機床、工具和設備的智能化輸送平台以及裝配設備等。

2.2智能製造體系國內外研究現狀

智能製造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之後,在國際範圍內形成了三個主要的研究中心,分別是美國、歐洲和日本。最初的內涵指的是智能機床,智能機床能夠完場熟練機械師操作普通機床完成的所有功能,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後來的智能製造概念得到發展和延伸,進而形成了一種開放性的操作系統,日本於1990年完成了世界範圍內第一個智能製造工廠,融合了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人同時具備視覺的觸覺功能。相對而言,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九十年代後才申請成立了第一個智能製造國家級項目。在理論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智能製造基礎理論分析、智能化單元製造與控制、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等。

智能製造的應用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它是製造技術發展,特別是製造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是自動化和集成技術向縱深發展的結果。然而,雖然智能製造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深入研究,然而卻難以得到工業界的廣泛應用和推廣,同時近幾年關於智能製造系統新理論方面的研究遇到了瓶頸,其問題在於智能製造系統的體系架構尚未研究透徹,同時對於智能製造系統的發展趨勢沒有比較好的掌控。

3智能製造體系架構研究

3.1智能製造體系整體架構分析

智能製造的總體架構自下而上包括業務層、運作層、功能系統、功能單元、支撐技術五個層次。智能生產線各個層次間相輔相成,聯繫密切,其中系統以需求訂單為輸入,以信息系統為核心,集成自動化上下料等多個子功能系統,以基本功能單元及支撐技術為依託,推動智能製造生產線的正常運作,實現大批量產品定製及個性化客戶服務的目標,從而最大化地滿足客戶和市場需求。其中各個層次的內容及構成如下:(1)系統業務層:即系統目標,是為客戶提供大批量定製產品及個性化的客戶服務。(2)系統運作層:主要包含精益化、數字化和敏捷化等最新技術。(3)功能系統層:設備預警,優化加工參數,監控生產的全過程,精度檢測的在線實現,最終通過信息技術系統進行集成。(4)功能單元層:此部分承擔設備和加工裝備的信息傳輸,使用感測網路和通信網路技術。(5)支撐技術層:系統設計技術主要有感測技術和模塊化技術,設備故障診斷和維修系統,安全維護和設備及信號的有效識別。

3.2智能製造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

智能製造想要完全提出人工干預,實現完全意義上的機器自主控制與分析,就需要建立一個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管理網路,通過該網路完成產品的設計、裝配製造直至倉儲物流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其中還包括問題產品和故障設備的自動處理和維修。但是現階段我國製造裝配企業在各個製造要素的互聯互通方面存在不小問題,主要體現在智能製造體系各功能單元之間橫向、縱向集成通訊、埠到埠的信號傳輸。數據格式、通訊協議和語言識別等基礎性的內容還沒有完全解決。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最新技術的融合,各功能單元之間的通訊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人機交互、設備與設備之間、生產製造和倉儲物流之間的信息交互都是困擾智能製造體系構建和發展的一大難題。

4智能製造體系發展趨勢分析

4.1智能製造體系柔性化發展方向分析

智能製造體系的柔性化方向石油柔性智能裝配引發的,基本的基本思路為:柔性裝配的研究層次從上到下分為柔性工裝、柔性工藝規劃和柔性車間調度。主要涉及的研究思路包含結構優化設計、工裝驅動數據自動生成、裝配順序規劃和分配方法研究以及智能調度技術。柔性化發展是基於只能裝配生產線上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及產品,所提出的新型發展方向。這其中可變參數和柔性調度是最重要的研究領域。

4.2智能製造體系精益化發展方向分析

精益化的研究發祥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智能製造環境下的自適應快速換模技術;(2)設備自診斷、自適應和自修復技術所組成的全員設備維護技術;(3)生產流程自動化的3P技術,該技術能夠將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在設計和工藝研究等源頭環節中進行降低;(4)均衡混流生產技術,該技術是基於對生產計劃的合理規劃以及現場動態調整和調配等智能製造手段進行的。

4.3智能製造體系敏捷化的發展方向

敏捷化主要有以下連兩個研究方向:首先,對於客戶訂單變化的快速響應是只能製造的一大特點,通過前期客戶需求的調查,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使用神經網路等演算法對客戶的訂單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預測,並擬合相應的相應曲線,得到響應基本函數,然後優化設計生產關鍵因素,最終大幅度減少客戶需求響應的時間。其次是對於功能單元的設計和配製。在使用智能製造生產線的時候,需要對參與生產的各要素(包括軟體設計、硬體要求和工藝流程設計等)歸類的功能模塊劃分。在功能劃分之後組建各自成體系的模塊單元,並配置相應的演算法,以達到提升智能製造體系柔性化和可重構性的目的。

5結語

工業時代經歷了三次大的變革,現在的工業4.0時代最主要的特徵是智能化和遠程控制,重點在於利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技術,最終實現產品加工的更高層次的自動化。本文通過對智能製造體系的深入分析,認為我國雖在在該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智能化的本質和原理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未來建議在智能製造柔性化、精益化和敏捷化方面開展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明建. 基於CPS的智能製造系統功能架構研究[J].寧德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28(2):138-142.

[2]鄭茂寬,明新國, 李淼,等. 智能製造系統總體架構及發展趨勢探討[C]// 2013先進智能製造技術發展研討會. 2013.

[3]韋莎. 智能製造系統架構研究[J]. 信息技術與標準化, 2016(4).

[4]羅欣. 智能數控系統體系結構及其實現技術研究[D]. 華中理工大學, 2001.

作者簡介

李俊傑(1995-),男,重慶市綦江縣,本科,學生;研究方向:機械電子工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業4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2018可穿戴感測器產業技術報告

TAG:工業4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