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真的了解「魏碑」嗎?

你真的了解「魏碑」嗎?

一般人以為,《始平公》、《張猛龍》就是魏碑,但實際上,魏碑在形成、發展、成熟、退位的過程中,其風格千變萬化,地域風格相互濡染,持續時間也有100多年。而且,魏碑書法深刻地影響了隋唐碑刻書法,並在清中期以後,更強有力地影響了300多年,直至當代。

一、這個「魏」,是哪個魏?

魏碑的「魏」既不指戰國七雄的魏國,也不指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指的是西晉分裂後,五胡十六國中代國的後身,為拓跋氏(後改姓元)建立的「魏」,史學家為區別於其後分裂而成的「東西兩魏」與前朝「曹魏」、「魏國」,故稱「北魏」。

下面梳理一下北魏政權建立的時代背景。司馬炎建立的西晉被匈奴建立的政權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東晉」政權,而北方則一直處於五胡十六國(當時並不止十六國,這裡只是說了有代表性的十六個政權)的混亂中,後來拓跋氏於公元386年一統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北魏及其後代分裂的「東魏」、「西魏」以及分別取代他們的「北齊」、「北周」被稱為「北朝」。

拓跋氏統一北魏44年後,劉裕於公元420年篡南部東晉政權,建國「宋」,為區別其他同名朝代史稱「劉宋」,與其後依次互相取代的「南齊」、「南梁」、「陳」合稱「宋齊梁陳」,也就是「南朝」。

現在廣義上的魏碑將這個混亂時期的出現的碑板都「一鍋端」,稱作魏碑或北碑,顯然並不準確,因為大名鼎鼎的《爨龍顏碑》是「劉宋碑」,《瘞鶴銘》是「南梁碑」,《劉岱墓誌》是「南齊碑」,《劉懷民墓誌》是「陳碑」,《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文殊般若經碑》是「北齊碑」,《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墓誌》是「北周」碑。這裡只有最後兩個是「北碑」,其它的都是「南碑」。

劉宋《爨龍顏碑》

北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墓誌》

現存焦山的南梁摩崖《瘞鶴銘》

南齊《劉岱墓誌》

陳《劉懷民墓誌》

魏晉南北朝墓誌出土以北朝墓誌居多,以洛陽為中心,尤其是作為北魏皇家陵墓之地的邙山。而南方出土數量較少,多以南京為中心。但在清末之前,南北朝墓誌存世量極少,多為士大夫貴族把玩之物,其書法影響極小。

二、南北朝碑板的風格要分類

南北朝碑板按照風格分類大致有如下幾種:

1. 承襲晉碑風格的早期(公元496年孝文帝遷都完成前)

西晉《 郛休碑》

2. 「北邙體」的興盛時期(公元496年-公元535年)

3. 東西兩魏及北周北齊的南北書風融合及復古浪潮時期(公元535年-公元589年)

4. 北魏碑板風格在偏遠地區的承襲時期(直至公元654年(唐永徽年間)左右高昌仍有大量魏碑風格碑板,並有墨跡佐證)

《趙榮宗妻韓氏墓表》磚,高昌建昌元年(公元555年)

由於南朝出土文物較少,難以成系統地整理研究,故這裡不專項列出,在文中會適當解釋說明。

《司馬金龍墓表、墓誌》是出土的魏宗室王公志石中年代最早的一種。 墓表高0.49米,寬0.45米,楷書十行,每行七字。墓誌高0.45米,寬0.55米,楷書九行,每行八字。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十一月隨葬字體呈扁方形,隸意極濃,比較下方的《王建之墓誌》可看出風格極沿襲於晉碑。藉此也可以看出魏碑的皇家刻工十分精湛,並非平常理解的絕對粗製濫造。

《王建之墓誌》,王建之與王獻之同輩輩,此墓誌極類似《爨寶子碑》

《張玄墓誌》張玄字黑女,清代為熙帝諱,一般稱《張黑女墓誌》。此魏普泰元平(531年)十月刻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

《始平公造像記》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被列入「龍門二十品」。

《鄭文公碑》,北魏摩崖刻石,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

《元楨墓誌》是元魏宗子志石時間最古的。刻於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屬於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

《司馬顯姿墓誌》,北魏神龜二年(公元519年)刊石,1927年在洛陽城北安駕溝西南出土。

魏碑鼎盛時期的書法以成熟的「北邙體」為主,其主要特點是「斜畫緊結」,客觀上整體區別於南方書翰風格,其審美特徵不僅表現為質樸,並因少數民族長年生活在馬背、帳篷等不安穩的環境里,審美中更增添了「涉險」的成分,藝術形象中反映出強烈的動感與豪邁而粗獷的「河朔之氣」,俗稱有點「野」,與南方文人追求的流美疏淡的審美模式有較大差異。

魏碑主要形式可分為如下四種:

以墓碑形式存在,如《張猛龍碑》;

埋於土中的皇家貴族墓誌如《元楨墓誌》、《張黑女墓誌》、《司馬顯姿墓誌》;

刻於石壁佛龕中的造像題記,如《龍門二十品》;

摩崖石刻,如《石門銘》、《鄭文公上下碑》。

這一時期中,北方皇家貴族墓誌受到了南方書法文化的感染熏化,逐漸走入了典雅秀美的風格特徵,這是南北文化融合的早期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北邙體」始終包含著銘石書的裝飾化影響,這種裝飾化傾向對隋唐楷書產生了深遠影響。

東魏《敬使君碑》

東魏《呂望碑》

北齊《杜孝績墓誌》

北齊《沙丘城造像殘碑》

東西兩魏及周齊刻石有著明顯的復古痕迹,用筆結體較之「北邙體」參雜了篆隸筆法甚至有文字上的復古。且在這一時期南方書風較多地進入北方,北方出現了為數不少的純粹的楷書作品,如東魏《敬使君碑》、《呂望碑》,為南北文化融合的成果體現。

從北魏中期始的龍門造像記書法很好的反映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時代變遷,

《始平公造像記》為公元498年造,結字斜勢明顯,用筆茂密,正是「北邙體」特徵最為顯著的時期;

《孫秋生造像記》為公元502年造,較之《始平公》已經平和很多;

到了公元520年的《慈香造像記》基本已經不存在成熟「北邙體」中那麼明顯的斜勢,這種變化過程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緩慢推進,並孕育了隋代書法,開唐楷之先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軒書畫 的精彩文章:

當魏碑遇到晚清、民國及現當代

TAG:卓軒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