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孩子是父母的老師

▲元思維知識產權創立者

▲企業經營治理思維推廣者

▲中式文化思維應用工具化創新者

GIF

我家寶1歲7個月,男寶,和其他孩子比起來感覺有點內向,比如帶他去上早教,要媽媽一直牽著,別的小朋友在課上自己玩,他很少自己玩,要爸爸媽媽陪著才行。

在家裡嘰里呱啦的說話,出去就不吭聲,也不怎麼叫人,或者用很小的聲音叫人。

不像別的寶寶見面熟或者和不熟悉的人能較快熟悉。他從來不跟不熟悉的人,要過很久才能熟悉。

我和寶爸也屬於有點內向的人,我們在平時應該怎麼引導呢?不想讓他像我們一樣」

很多媽媽到一起談孩子,總是會聽到一句話,

「我不想孩子跟我一樣。」

為什麼孩子不能跟我一樣呢?

嚴格來說,孩子只會跟我一樣。心理學說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極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句活隱藏的真實含義是,媽媽不接受自己,不愛自己。

有一句話叫「我若盛開,蝴蝶自來!」父母不盛開,很難有盛開的小孩。

莫言曾談起自己母親的一個小故事:

年少時我曾跟著母親去撿麥穗,結果母親卻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後,我與母親再次與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我想過去報仇,卻被母親勸住,母親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這就是我的家風。

GIF

那麼到底怎麼教育小孩的呢?

言傳大於身教,還是身教重於言傳?

窮養兒?富養女?

/身教/

父母的行為就是榜樣,我們怎麼做,小孩也會怎麼做。小孩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我們的小聰明都逃不過小孩的眼睛。

比如,面對問題,我們可以選擇是快樂還是焦慮。

倘若我自己帶著孩子主動地跟鄰居朋友打招呼。讓孩子看到我的笑臉。久了,他就會了。

如果我們整天書本在手,孩子學習習慣一定不會差。至於天分,那就要靠父母的智慧分辨和他自己天生的基因了。

如果我們經常鍛煉,那他未來也會習慣去運動。

如果我們總是修鍊自己不斷成長越來越優秀,那我們的孩子也會積極向上努力的。

我們也可以選擇接受自己的各種性格特徵或者身材上的所謂不足,甚至可以欣賞,畢竟,看的角度不一樣,得到的結論不一樣,打造自己的內外合一的美麗風格,才能綻放自己。

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我們最大的權利就是「我能做自己的主」

特別一提是電子產品。從小就要約束,引導甚至屏蔽小孩對於這一類產品的慾望。如果不能做到說大人玩手機,小孩不會受影響的話,那麼,大人就要在小孩面前做好榜樣。

/言教/

孩子的思想,認知,都是父母一點點的耐心引導出來的。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不會愉快的溝通,夫妻之間也不能平和的溝通,哪就不要指望孩子會學會坦誠順暢的進行對外溝通。

如果我們從沒有真正蹲下去,去耐心聽孩子的聲音,那不要怪孩子不聽我們說話。

如果看到任何好奇的東西,我們不能直面,正常的回答小孩的十萬個為什麼……

如果我們不能支持他去犯錯,並帶他一起分析錯誤原因……

如果我們不能在他身邊不斷提醒他,而是代替和指揮他……

/心教/

這是愛,是陪伴,是支持,是喚醒生命的原動力,熱情的,積極的投入生活的源泉。

沒有陪伴,愛無法安放,如同浮萍四處飄蕩。

沒有理解,愛無法聯通,雖同處一室,卻如同遠在千里。

沒有耐心,愛無法持續,像斷油的車一樣,註定跑不遠。

沒有狠心,愛無法屹立,不能一路挺過挫折,保一生平順。

沒有善心,愛無法傳遞,無法想像沒有好友貴人互助的人生。

沒有玩心,愛無法滋潤,嚼蠟一般無法尋找樂趣的人,實在不算好滋味。

GIF

好好陪孩子,陪笑,陪哭,陪鬧,陪跳,陪……這可遠不止三陪而已。

愛到底在哪裡?

真正的源頭,在家庭氛圍里,在我們做父母的彼此相愛里,

這個愛,是無形的影響,是滋潤,是模仿,是傳承,是升華。

總的來說,孩子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父母給的。

孩子是複印件,父母是原件,只能修改原件,複印件才能好。

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是父母無形的形式又是刻意的安排的。

孩子其實是父母的老師。沒有經歷過被孩子教育的人,很難真正理解什麼叫長大。

孩子的自我約束,精神追求,內心的陽光,是父母榜樣和熏陶出來的。

孩子的未來與父母無關,他的天賦,機遇,命運,都是他的,不由父母決定。

我們唯一能做的,約束好自己在親子這方面的能力,狀態,心態,去給他打地基。

他想做的,敢做的,能做的,我們只有搬個小板凳,靜靜的欣賞大片,拍拍手而已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有好的陪伴過程,最後結出孩子這個絢爛的花朵。

這個花朵,就是在身-腦-心(三元思維),三方面都能平衡動態的往前發展的,才是好花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元思維體系 的精彩文章:

TAG:三元思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