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筆法先知筆】(一)筆之初始
啟明按:這是書法江湖上2016年的老帖子,作者是懿書空間,啟明看完後覺得這是不可多得的了解毛筆和筆法關係的重要資料。於是決定整理後陸續發布在這裡。因為原帖的圖片質量不佳,所以我在發布的時候,在不影響圖片準確性的前提下,換上了新的圖片素材。同時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也新增了一些圖片。我敢保證,若干年後,還會有很多探求毛筆和筆法關係的人會來看這個系列的文章。
第一章 筆之初始
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載:蒙恬始作案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謂之「蒼毫」。
相傳蒙恬駐守邊疆經常要向秦始皇奏報軍情,而當時文字是用刀契刻的,由於軍情瞬息多變,文書往來頻繁,用刀刻速度實在太慢。蒙恬急中生智,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桿上,蘸著顏色,在白色的絲綾上書寫,由此大大地加快了書寫速度。
古人可能在六、七千年前就開始使用毛筆了,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許多線條流暢的圖案,如人面紋、魚紋、波折紋等,顯然是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完成的。
魚紋彩陶文圖片
左公山筆
1954年在長沙左家公山清理一座戰國楚墓時出土一支毛筆,桿長18.5厘米,徑0.4厘米,毛長2.5厘米,全長21厘米。此筆由湖南省博物館邀請長沙楊氏筆庄創始人楊德富老先生鑒定是用上好的兔箭毛製作而成,製作方法是將筆毛圍在桿的一端,然後用細小的絲線繞纏,外面施漆膠固而成。
信陽筆
1957年河南省信陽地區長台關1號墓里出土一支毛筆,直徑9厘米,為竹製品,毫頭用細繩繫於桿端,寬為2.5厘米,通體長23.4米厘米,出土時,筆仍插在竹管內。經檢測此筆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當時的毛筆是以兔毫為主,至少上層社會是這樣,因為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唐宋,而民間隨便以羊毛、狼毛、鹿毛、甚至鴨毛雞毛等隨便湊合著寫寫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被主流社會認可的羊毫狼毫在這個時期是不可能出現的。總體上說,這一時期主流的筆就是兔毫筆,其他材料就算用了也不是成熟的工藝,不具備典型意義,可以忽略不計。
自古以來毛筆都可分為官家用筆和民間用筆。像兔毫這種昂貴的材料多少年後民間還是用不起。到宋代一支官家用的免毫可換上百支民間用的雞亳。官家用筆講求寫得精緻,民間只求能看得清就好。
從當時留下的字跡來看,筆難以下按,只能書寫很細的線條。
古人之所以看重硬的兔毫,而不是優先開發羊毫一類的軟毫,說明古人一開始是很喜歡硬毫的,硬意味著好控制,但同時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一個是按不下去,二是不怎麼吸墨,三是不耐用。這就導致寫不粗寫不大寫不多寫不久。
筆的進化軌跡就是沿著更大的提按幅度,更好的柔韌性,更大的蓄墨量,更豐富的線條表現力,更耐用這樣一個軌跡一路發展前行的。
廣而告知
※李炯峰日課點評
※李炯峰書法工作室2018年暑期行草集訓班招生
TAG:啟明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