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句阿克頓名言的中國之旅

一句阿克頓名言的中國之旅

阿克頓勛爵

「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Power tends to corrupt,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現在似已成為政治學領域中最常為國人所引用的一句名言。但引用者往往只是以此借題發揮,卻甚少關心阿克頓這句話的具體歷史語境。

近日,筆者偶得一封阿克頓勛爵的親筆信札,信的內容本身倒是無足為奇,而有意思的則是信件的上款人——英國國教主教、教會史學家曼德爾·克萊頓(Mandell Creighton, 1843-1901)。事實上,阿克頓的那句名言正出自其1887年4月與克萊頓主教就歷史人物道德評價問題的一次通信。

筆者所藏阿克頓致克萊頓主教信函

而阿克頓的這句名言之所以在中國被慣常性地抽離出具體語境,以致國內幾乎無人知曉其出處,與其進入中國話語體系的歷史有相當大的關係。(據胡文輝先生《中文世界的阿克頓幽靈》一文考證,阿克頓之名傳入國內甚早,早在1917年胡適就有關於阿克頓的讀書札記,但阿克頓的這句名言在民國期間似無人注意)在2001年第一期《讀書》雜誌上發表的《信仰與經驗間的智慧》一文中,馮克利先生曾指出,「在今天的中國,沒聽到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這句話的人,也許已經不多」,可見阿克頓這句名言至遲應在2000年以前便已流布開來。而再往上追索會發現,該名言的聲名鵲起實則源於九十年代末的「哈耶克熱」。

其實,不僅是在中國,阿克頓在西方知識界被人重新「挖掘」出來也與哈耶克有莫大關係。在大名鼎鼎的朝聖山會議開幕時,哈耶克甚至一度還打算將學社命名為「阿克頓-托克維爾學社」(Acton-Tocqueville Society),以彰顯阿克頓所代表的古典自由主義傳統。而在中國,阿克頓這句名言的首次出現,很有可能便是在1997年出版的中譯本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第十章「引言」中。

《通往奴役之路》第十章「引言」

伴隨著1998年國內反腐敗浪潮的興起,阿克頓這句名言的影響力便恰逢其時地逐漸擴散開來。由於其一開始便是作為「引言」出現,所以也很少有人知道其具體的出處。而或許也正是由於這句名言聲名日熾,中國學術界隨後也慢慢開始關注起阿克頓本人的著述。就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譯本出版四年後,《自由與權力——阿克頓勛爵論說文集》(侯健、范亞峰譯)、《自由史論》(胡傳勝等譯)與《自由的歷史》(王天成、林猛、羅會鈞譯)三部譯著於2001年同時出版。其中,《自由與權力》一書第一次還原了這句阿克頓名言的具體語境,即1887年4月5日阿克頓致克萊頓主教信函。可惜的是,該書對此關鍵段落的翻譯頗為拗口,且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處,由此多少影響了國人對於阿克頓這句名言的理解與認識。

阿克頓此語所處段落位於中譯本《自由與權力》第285-286頁,茲摘引如下:

「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討論這個問題,直到彼此意見大體一致,如果我們要充分論證對卡萊爾譴責的不當和歷史上的法利賽教義,那麼我不能接受你這樣的標準:我們不應像評價他人一樣評價教皇和國王,而應當採取一個有利的假定,即他們是不會犯錯誤的。如果存在著一個假定的話,它卻是不利於權力擁有者的,權力越大,越是不利。歷史責任必須彌補法律責任之不足。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大人物往往是壞人物,即使在他們運用影響而非權威之時。當你再補充上權威造成的腐敗趨勢或確定性時,就更是如此。最為有害的異端邪說,莫過於那種認為職權使人神聖的觀點。這是天主教敵人和自由主義敵人的會和與歡慶之地,也是讓目的學會了為手段正名之地。你會把一個像拉瓦亞克一樣沒有地位的人推上絞架。但如果歷史是真實的,那麼伊麗莎白曾要求獄吏殺害瑪麗,威廉三世曾命令蘇格蘭事務大臣夷除一個家族,這些更可惡的罪行有關的更偉大的名字,你卻可以因為某種神秘的理由而寬宥這些罪犯。但我會為了顯而易見的正義,把他們吊得比哈曼還要高;為歷史科學考慮,則要把更多罪犯吊在更高的絞刑架之上。」

先看第一句話,一開頭的「問題」(point)即是指信中阿克頓與克萊頓主教所討論的對於歷史人物(特別是教皇)的評價問題。而後面令人費解的「對卡萊爾譴責的不當和歷史上的法利賽教義」(the impropriety of Carlylese denunciations, and Pharisaism in history)一句則是因為中譯者誤解了原文的意思。Carlylese denunciations並非對卡萊爾的譴責,而是指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Thomas Carlyle)式的、誇張化的道德褒貶(在緊接著的下一段,阿克頓便再次批評了卡萊爾的史觀);Pharisaism in history也非歷史中的法利賽教義,而是指歷史學中如法利賽主義一般的虛偽、教條(《聖經》中認為,法利賽人嚴格遵守律法是一種偽善的表現)。因此,這句話的正確譯法應是:

「如果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直到形成共識為止,如果我們要搞清楚歷史學中卡萊爾式的道德褒貶與虛偽的法利賽主義因何不當,那麼我就不能接受你之前所提出的那個標準。」

那克萊頓主教之前提出的標準是什麼呢?——「我們不應像評價他人一樣評價教皇和國王,而應採取他們不會為非的有利推定」。阿克頓則認為,「如果真有什麼推定,那也應是對掌權者的不利推定,且權力愈大,這種推定愈發不利」。緊接著則是一句同樣堪稱名言的評論——「法律失責之處,即史家盡責之時」(Historic responsibility has to make up for the want of legal responsibility)。總體而言,這一部分的現有中譯文雖大體無誤,但卻缺乏一定的中式表達轉換以及韻律上的美感。

而隨後一句便是阿克頓的那句名言。事實上,這一句與後面的一句有著相當的承接關係。先看第一句,英文是「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自由與權力》將其譯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首先是錯解了absolutely的詞性。李澤厚先生在同年《讀書》雜誌第6期上便指出,「絕對」是個副詞,所以應是「絕對權力絕對導致腐敗」。其次,如許良英先生後來所指出的那樣,前半句的tend to也並非「導致」之意,而是「易於,趨向」的意思。此處的tend to與absolutely其實是一個對應關係,表示著或然性與必然性的對應,將前者譯為「導致」多少便失掉了這層或然的意味。因此,此句最直接的譯法應是——「權力易於腐敗,絕對權力絕對腐敗」。而阿克頓之所以要論證這一點,最終目的是要說明大人物為何很可能為惡。在他看來,「大人物往往是壞人物,哪怕他們只動用其影響力而非權力時便是如此;假若再加上權力趨於腐敗的那種傾向或是必然性,那就更是如此。」由此觀之,阿克頓的那句名言或許還有一個隱藏的賓語——人,所以更達意的理解應是「權力易腐化人,絕對權力絕對腐化人」。

而在之後的兩句話中,原來的中譯本或失於硬譯。「這是天主教敵人和自由主義敵人的會合與歡慶之地」(that is the point at which the negation of Catholicism and the negation of Liberalism meet and keep high festival)的語句雖保持了原來的語法結構,但譯者自己或許也難解其意。事實上,所謂「天主教敵人」和「自由主義敵人」中的negation更妥帖的翻譯應是「有悖於」。阿克頓在此想表達的意思是:

「最為有害的異端邪說,莫過於認為職位會使在職者神化。這種想法同時有悖於天主教與自由主義,卻令其反對者歡欣鼓舞,它教人們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

隨後,阿克頓便以幾個具體的歷史事例作為論證:

「你會把像拉瓦亞克(Ravaillac,筆者案——刺殺法王亨利四世者)這樣的草民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hang,筆者案——原中譯本作「推上絞架」,可一則克萊頓本人自然不曾將其推上絞架,二則拉瓦亞克是被駟馬分屍處死,並非絞死,故此處應取其抽象含義);可如果所聞不虛的話,伊麗莎白一世曾要求獄吏殺害瑪麗,而威廉三世亦曾令其蘇格蘭下屬進行家族屠殺。這些時候,鼎鼎大名所伴隨的是滔天大罪。你可以出於種種神秘理由寬宥這些罪行。而我則為了顯明的正義,要把他們在歷史恥辱柱上掛得比哈曼(Haman,筆者案——《聖經》中猶太人的仇敵)還高;甚至為了歷史科學之由,還要把更多這樣的權貴掛得更高一些。」

釘在十字架上的哈曼

在阿克頓看來,歷史之所以是一門「科學」(science),正是因為其秉持著一套世俗權力與宗教力量都不可奪的道德準則。可令人遺憾的是,將「道德準則不可易之完整性」(inflexible integrity of the moral code)視為「歷史的權威、尊嚴與效用的秘訣」的阿克頓,恰恰卻在近些年被某些中國學人所歪曲。在某部2009年出版的暢銷歷史學著作中,一位中文系學者這樣寫到:

「作為國家的債主,私人銀行因而具有了『絕對的權力』,這就是為什麼阿克頓勛爵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前者指國家,後者就指私人銀行。」

而這種曲解甚至還進一步以訛傳訛,演化為「權力會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腐化,而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私人銀行系統更盛行腐化」的說法。阿克頓確曾在其他地方討論過銀行與民眾間的矛盾不假,但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他的那句名言清楚地指向政治與宗教權力的擁有者,而非私人銀行。這種歪曲傷害的不僅僅是國人對阿克頓的理解,更是歷史學的獨立與尊嚴。正如阿克頓勛爵自己所說:

「它在該為王的時候,卻俯首稱臣。」(It serves where it ought to reig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理讀書 的精彩文章:

「蛋糕案」:要言論自由,還是性向平等?

TAG:雅理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