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通過慾望替代的方式,人類可以實現永遠不睡覺
各位朋友大家好,生活中,為了保持精神狀態良好,我們每天都會休息很長時間,但是,有的人就是故意不睡覺或者是無法睡覺。經過科學家驗證,一位叫麥克·唐納的美國人保持了453個小時40分鐘不睡覺的記錄,這個記錄至今沒有被打破。對於普通人來說,三天不休息,精神就瀕臨崩潰,那麼他是如何做到10多天不睡覺的呢?上個世紀末,有心理學家提出一個觀點,人是可以不睡覺的。這個言論的依據是什麼?今天的文章將從心理科學的角度進行解析。
慾望替代
其實,人的睡眠是有規律可循的,心理學上將人對睡眠的慾望分成四個階段,每當你破壞自己的睡眠周期,在潛意識想入睡的時候打亂它,就會產生心理壓力,讓自己變的緊張。
理論上,如果人類想不睡覺的話,首先要搞清楚,這種對於睡眠的慾望來源於哪裡,能不能改變這種需求,或是以其他方式替代這種需求。就好像我們睡了一個好覺,在清晨醒來,心情會變得愉悅,這種愉悅只能來源於睡眠嗎?這也是心理學家們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美國認知心理學研究中心報告顯示,短暫性的不睡眠行為是不會對人體產生永久性傷害的,即使會在這段時間內產生焦慮、亢奮、精神混亂等情緒,但在幾次充足的睡眠後也是可以恢復的。
至此,科學家們得出一個初步結論,「因失眠而致死」的說法是不嚴謹的,如果一定要說死者與失眠的關係的話,失眠會導致患者產生緊張感和焦慮感,過度的緊張和焦慮會讓人產生幻覺,最終導致患者精神崩潰。但是,如果經過治療,讓患者找到與睡眠效力相同的放鬆方法,這些情況也是可以避免的。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大概有40個家族出現集體失眠現象。如果是是家族形式的話,就不禁讓人們懷疑問題是否出現在基因組上。事實確實如此。科學家們分析了它們的基因,發現他們都缺失了與睡眠有關的基因。所以說他們天生失去了睡眠的權利。我們上文也談到了失眠的危害,這就導致他們雖然每天比別人多一半的時間工作學習,但是也會縮減壽命。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這是不是自然的選擇呢?神經心理學家提出,可以通過人為改變基因,讓我們不需要睡眠,同時又不縮減壽命。
實驗
上世紀末一位心理學家就已經做過類似的試驗,他通過用機器進行記錄和操作,監控一堆小白鼠,如果發現小白鼠進入睡眠狀態,就馬上把它叫醒,這是個繁瑣的工作,平均一隻小白鼠一天要被叫醒上千次。這位心理學家以為,這項堪比地獄的試驗很快就會見分曉,沒想到等到小白鼠們都挺不住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月之後,這出乎了他的預料,並且他認為小白鼠們的死亡與睡眠本身沒有什麼關係,而是死於焦慮和壓力。
筆者總結:上千年來,人類一直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不是沒有追求過不眠不休的高效率生活,在未來的某一天,在不違背道德底線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做到永遠不睡眠?或者找到替代睡眠的方法呢?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心理學家:這五種嘴型代表了五種性格
※心理學家:如果你的父母具有這四點特徵,他們很可能已經傷害了你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