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自殺的「殺魚弟」?
近日,「殺魚弟」的新聞,深深地牽動著小書的心。
「殺魚弟」,真名孟凡森。
2011年,年僅9歲的他,因為一段視頻而走紅網路。視頻中的他,眼神冷酷,殺魚的動作乾淨利落,和他稚氣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最後,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後,9歲輟學殺魚的他,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重返校園。
2018年,17歲的「殺魚弟」孟凡森重回大眾視野。
只是這一次和他一起出現的,還有「自殺」二字——
因為在賣魚過程中和客人發生衝突,受到父母責罵後,孟凡森選擇了服百草枯自殺,目前仍在醫院搶救。
人們禁不住追問,這八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把時鐘撥回2011年。
當年,孟凡森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重返校園。
然而好景不長,時隔一年,因為跟不上課堂節奏,孟凡森的父親又讓他重新回到魚攤殺魚,並且將「殺魚弟」作為了自家魚攤的招牌,用來招攬顧客。
八年後,因為和父母的口角,孟凡森衝動之下喝下百草枯,隨後,倉惶跑到醫院求醫。
有人說,百草枯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它留給了人後悔的時間,卻不給人重來一次的機會。
目前,孟凡森被轉送到山東齊魯醫院治療,每個人,都希望他能平安地渡過危險期(喝下百草枯後,7到14天是危險期)。
事發後,人們在同情孟凡森的同時,一些對他父母的質疑聲也接踵而至。
有人說,孟凡森的父母經常打罵他,有次還嚴重到差點摘除眼球。
他的父母則站出來否認,說沒有打罵他,眼睛是因為燃放爆竹所傷,更是告訴媒體,不管花多少錢都要竭力救治兒子。
只是,不管孟凡森的父母有沒有虐待他,無論從哪一方面看,他的父母都難稱得上合格。
「殺魚弟」初次走紅是在9歲,第二次因為自殺出現在大眾面前時是17歲。
未成年、殺魚、輟學、自殺、父母打罵……這些沉重的詞語,從始至終,都伴隨著年少的他。
然而,孟凡森的父母談到孩子喝農藥的行為,只能想到那場因為2毛錢引發的爭吵、孩子的脾氣急,他們想不到,這個苦果的因,種在很早之前。
今天的孟凡森,讓小書想起了王安石筆下的名篇《傷仲永》: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方仲永的父親因為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商機,認為有利可圖,於是不讓孩子學習,最終使得神童方仲永「泯然眾人」,和普通人無異。
王安石對此很是惋惜,由此生出感嘆,「天才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會變成平凡的人,那些本就普通的人,又沒有接受到後天的教育,豈不是連平凡都做不到?」
嘈雜的菜市場、髒亂的環境、爭吵的父母、日益封閉的內心……
蝴蝶在看不見的地方扇動翅膀,所有細微的日常最終匯成了今天慘烈的結局。
孟凡森的母親說,百草枯是兒子從市場一個月前搬走的商家那裡買來的,可見,孟凡森的求死之心,早已有之。
如果說方仲永是沒有受到正常後天教育的天才;
那麼孟凡森,大概就是沒有受到正常後天教育的普通人吧。
那麼,導致孟凡森輟學的,是家庭貧窮嗎?
不,不是的。
孟凡森的原生家庭雖然掙錢辛苦,但一家人並不是不能過活。2011年「殺魚弟」孟凡森引起關注之際,媒體更是有學校減免費用助他入學的報道。
導致孟凡森輟學的,不是貧窮,而是貧窮造成的短視。
之前,小書就寫過一篇關於貧窮的文章《別教你的孩子「感謝貧窮」,教ta戰勝貧窮》,無疑,貧窮是可怕的,然而貧窮最可怕的之處,不在於它造成的物質短缺,而是它導致的精神短視。
《史記·陳涉世家》載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作為揭竿反抗暴秦第一人的陳勝,年輕時受雇耕田,休息之時,他望著天空對身邊的人說,「苟富貴,勿相忘」。
周圍的人都笑他,「都在耕田了,還想什麼富貴。」
陳勝只好長嘆一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或許每人生來,在物質上都不平等: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
可每人生來,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
有人在高樓上蠅營狗苟,卻也有人在深溝中仰望星空。
然而,
精神上的短視,讓陳勝的鄉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境遇;
精神上的短視,讓方仲永的父親只能看見眼前的利益;
精神上的短視,導致孟凡森的父母違反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法,讓孩子輟學在家殺魚。
如果說,「窮」是一種病,那麼「窮」病造成的併發症——短視、淺薄、愚蠢……更是讓人心痛又心憂。
「窮」病怎麼治?
西漢劉向有言:「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如果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病名為「窮」;
那麼世界上也只有一種葯,藥名為「書」。
在評論區推薦一本你喜歡的好書吧!
PS:本文系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xgxw01;微博:學國學網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