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汴梁說史|大相國寺:名傳千載的皇家寺院

汴梁說史|大相國寺:名傳千載的皇家寺院

原標題:汴梁說史|大相國寺:名傳千載的皇家寺院


核心提示


每一座古都,都或多或少會有歷史傳承下來的皇家建築,那些國寶級文物講述著歷史,延續著時代。而作為北宋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能夠經過不斷重建、修繕沿襲至今的皇家寺院,大相國寺有著讀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傳奇。無論說起「全國十大皇家寺院」也好,談起「全國八大著名古寺」也罷,無論從寺院歷史之悠久、建築規模之大,還是從寺院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與歷史文化名人的關係等方面去全面考量,大相國寺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千年滄桑盡在古寺之中



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這座寺院,歷史上曾用過「建國寺」這個名稱, 「相國寺」和「大相國寺」兩種稱呼都使用過或者交替使用過,還有「相藍」等別稱。梵語中,「伽藍」即指寺廟,所謂「相藍」即「相國伽藍」的省略語,也就是相國寺的別名。

據《如夢錄》記載,相國寺寺址相傳為戰國時期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故宅。北齊天寶六年(公元555年)創建建國寺,後遭兵災而告荒廢。



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僧慧雲在此重建寺院。公元712年,唐睿宗因感夢,詔「建國寺」為「相國寺」。唐代,開封為汴州治所,素稱天下要衝、水陸都會。那時的相國寺十分繁盛,建築宏偉壯麗,排雲閣通高30丈(約合100米),可謂古代摩天大殿。北宋時的相國寺進入空前繁榮時期,是開封最大的佛寺。因寺院在古汴河旁邊,風光秀麗,加之受到帝王的崇奉,地位日漸提高,成為赫赫有名的「皇家寺院」。從宋太祖到宋徽宗歷經160多年的增修,使當時的相國寺佔地面積540畝,轄64個禪律院。據《宋東京考》、宋白《相國寺碑銘》《嘉靖河南通志》所載:「太宗賜龍興以太平之名……乃宣內臣,眾材山積,岳立正殿,翼舒長廊……其形勢之雄,制度之廣……星繁高手,雲萃名工,外國之希奇,八方之異巧,聚精會神,爭能角勝,極思而成之……金碧輝映,雲霞失容。」最高建築是資聖閣,挺拔俏麗,五檐滴水,為汴京八景之一,乃「資聖熏風」。宋代帝王又竭力擴充相國寺的陳設內容,由潁川郡迎來五百鐵羅漢置於三門前樓上,由廬山迎來五百銅羅漢置於資聖閣內,成為相國寺一千羅漢。


1214年,開封被元兵攻破,之後元朝建立。元朝對相國寺做過一次小修,已非昔日所比。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修繕二殿、山門等,元初「相國猶存古寺雄」。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是和尚出身,大力推崇佛教。明代洪武初年,敕修相國寺,憲宗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敕改寺額為「崇法禪寺」。但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黃河大決口於此,相國寺遂告毀壞。


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巡撫賈漢復重修大雄寶殿等建築。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年,巡撫郎廷相拆除鐘樓修建藏經樓。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巡撫阿思哈奉旨動用庫銀萬兩再次修建相國寺,歷時兩年零7個月,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完工,乾隆御賜「敕修相國寺」匾額。乾隆重修的相國寺建築群包括山門(已毀)、鐘鼓二樓、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羅漢殿、藏經樓、東觀音閣、西地藏閣、放生池等。現存的中軸線建築為當時所修建。


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主持豫政,毀寺逐僧,改相國寺為中山市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多次制訂恢復整修相國寺計劃。1963年,相國寺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我市統一指揮建立了相國寺改造指揮部,將相國寺兩側的商店、住戶全部遷出拆除,蓋起兩廂新式樓房,於1972年完工,耗資53萬元。1977年,在文化館管理組的基礎上建立了相國寺管理處。管理處成立後,首先對院內以松柏、花卉為主進行綠化,在各殿堂、古建築旁立說明標牌。


藝術和群眾文化生活雲集之地


大相國寺現存建築保存完整,融匯了中原及南北古建技法之大成。同時,該寺也為河南省境內現存的四座「中國名寺」之一。寺院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5畝,為四進院,院內東西短、南北長。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3間(重建)、天王殿3間、大雄寶殿二重複檐面闊7間、八角羅漢殿建築群、八角亭、藏經樓7間,中軸線兩側分布廂房。院東南有鐘樓一座,西南有鼓樓一座;院東北有觀音閣一座,西北有地藏閣一座。寺院院落深廣,殿宇恢宏,文物薈萃,匾聯生輝。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金碧輝煌,極具中國皇家寺院色彩。


唐代的相國寺有「相藍十絕」名譽海外,分別是:大殿內彌勒聖容,光照天地;睿宗御書「相國寺」匾額;彩畫家王溫重裝聖容、金粉肉色及三門下善神一對;佛殿內吳道子畫文殊、維摩像;供奉李秀刻佛殿幛日九間;玄宗時令匠人邊思順修建排雲寶閣;石抱玉畫護國除災患變相;政道畫的天王像;環師畫梵王帝釋及東廊幛日內畫,《法華經》二十八品功德變相;僧人智儼畫《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圖》。


唐時,相國寺也曾是文人學士常雲集之地,吟詩、作畫、塑像裝金著彩藝術水平之高,空前絕後。


北宋時期,寺院內壁畫比唐代更豐富多彩,大多是宋朝名家高手之作。高麗國(朝鮮)曾派使臣金良鑒、崔思訓於1074年、1076年兩次帶畫工數人摹寫相國寺壁畫回國。


古往今來,大相國寺還是群眾逛市場和休閑娛樂的場所。北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相國寺知名度提高,興起了廟會性質的交易市場。《東京夢華錄》記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 開封燈會歷史悠久,宋代特盛,相國寺是京都重要的燈展場所。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相國寺內已經安置有機械燈,資聖閣前一尊文殊佛像燈光奇明,旁設一水箱,兩人用轆轤從井中汲水至水箱,水從管子通佛像,五指出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大相國寺更是成為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場所。為了活躍開封市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挖掘民間傳統,1976年春節,我市在大相國寺內辦起了首屆「古都相國寺燈會」。199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大相國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


而今的大相國寺綠樹紅牆、鳥語花香、金碧輝煌,不僅是國內外著名的佛教聖地,亦是國家4A級旅遊勝地,更是開封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標誌性景點。


古往今來的名人嚮往之所



無論是正史典籍還是宋人筆記中,歷代皇帝、朝中重臣、達官顯貴、文人雅士蒞臨大相國寺巡幸祈報、恭謝行香者不計其數,僅歷代帝王和皇后就有100多人。尤其是在北宋時期,京城王公大臣以學佛為榮,言必談佛道,行必言脫俗,就連一些原本視儒學為正宗者,一入京城便轉而趨向佛道。范仲淹、蘇東坡、王安石等諸位宗師大家,幾乎均是皇家寺院大相國寺的常客。


1000多年前的唐宋時期,許多文學家、藝術家都把自己的藝術青春燃燒在紅塵之外的寺院里。唐時,畫聖吳道子、大雕塑家楊惠之、名畫家石抱玉、智儼和尚以及大書法家李邕和大畫家韓乾等都到過相國寺,在這裡創作過優秀作品;宋時,最有名的畫家高益、燕文貴、孫夢卿、石恪、高文進、雀白、李濟元等都到這裡作過畫。中外知名的佛教弟子往來於此的更是數不勝數,如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弘法大師空海在中國留學12年,學習中國漢字和書法,曾在相國寺居住,是「伊呂波歌」的發明者,也是日本文字中平假名的創始人。



大相國寺跟中國的名著還特別有緣。且不說名著《歧路燈》《李自成》中有多處描寫過大相國寺,中國四大名著中也少不了提及它。《西遊記》中說,大相國寺乃唐太宗夢遊地府時,花了開封府人士相良在陰司置放的庫銀後,為還債而敕建的;而說到《水滸傳》中那位以倒拔垂楊柳聞名的花和尚魯智深,更是個傳奇人物:他到大相國寺本來是想弄個「監寺」之類的「白領」乾乾,但方丈卻給他安排了個「菜頭」的差事。看菜園的他後來怎麼修鍊成佛沒幾個人了解,但他卻因力大如神成了名人。說起魯智深,又聯想起了《紅樓夢》,書中的薛寶釵最喜歡的那句名言「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便出自這位花和尚所作的《寄生草》詩中。


與大相國寺有關的詩詞歌賦也數不勝數。歷史上,當文人墨客走進這座古剎,無不為眼前美景所感動,產生懷古之情。元代詩人陳孚登上大相國寺內的資聖閣,大相國寺的繁榮景象盡收眼底,由此感慨萬端,吟詠出了那首傳世詩作:「大相國寺天下雄,天梯飄渺凌虛空;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雲中……」



大相國寺在宋代被列為皇家寺院,馳名中外,也吸引了大批國外王貴、僧侶、學者前來參拜、切磋佛法。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天台高僧成尋遠涉重洋來到東京,住在開寶寺、相國寺內,神宗賜其「善慧大師」稱號。他的著述《成尋日記》成為研究相國寺的重要資料。


來源:開封日報(2018年8月9日A08版)


作者:田宏傑


攝影:圓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汴梁城下 的精彩文章:

汴梁說史 | 狂炸天的文人們(上)

TAG:汴梁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