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後太空梭時代拐點將至,私企飛船將載人首飛國際空間站

美後太空梭時代拐點將至,私企飛船將載人首飛國際空間站

天宇來風每周四

有點兒意思的國內外航天資訊集錦

1

NASA首次與民營公司合作 9名航天員將飛往空間站

美國宇航局(NASA)於當地時間8月3日在位於得克薩斯州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宣布,美國宇航局計劃將航天員從美國本土送往空間站

第一批航天員共計9名,他們將參與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和波音公司CST-100Starliner的飛行測試和飛行任務。這將是美國宇航局首次與民營公司合作,進行載人航天任務。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這9位航天員包括7名男性和2名女性。他們都曾在美軍服役。大多數是經驗豐富的太空老兵。他們參與的是美國宇航局的商業載人計劃,旨在開發新一代宇宙飛船和發射系統,將航天員送至近地軌道並安全返回。其中太空探索公司預計在2019年4月進行載人首飛,波音公司預計在2019年中期載人首飛。

自2011年美國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航天員乘坐俄羅斯飛船往返於國際空間站。美國政府需為每位宇航員支付7000萬美元的「船票」。高額票價成為美國宇航局近年來致力於實現這項商業載人計劃的重要原因。

2014年9月,美國宇航局與美國民營企業——太空探索公司和波音公司簽署共計68億美元的訂單。合作目標是提供安全、可靠和節約成本的近地軌道接送服務。

SpaceX的載人龍飛船

波音公司的CST-100星際線飛船

「我很感激能迎來美國太空飛行的新時代」,前美國宇航局航天員克里斯·弗格森(Chris Ferguson)對此表示。他將與航天員埃里克·波(Eric Boe)、妮可·曼(Nicole Mann)及太空老兵——鮑勃·班肯(Bob Behnken)、道格·赫爾利(Doug Hurley)一起,於2019年4月搭乘太空探索公司的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進行第一次試飛。首批航天員名單上的另外四人分別是蘇尼·威廉姆斯(Suni Williams)、喬希·卡薩達(Josh Cassada)、麥克·霍普金斯(Mike Hopkins)、維克多·格洛弗(Victor Glover)。

此外,美國宇航局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還指出,目前,世界上有三個國家能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美國、俄羅斯和中國。

(來源 中新網)

2

中國航天面向全球徵集空間站實驗項目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近日組建由14位院士組成的空間站科學技術實驗委員會,正式面向全球長期徵集空間站實驗項目。

此次徵集活動以「支撐太空探索能力,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促進太空探索領域的國際合作,建立一條暢通的項目徵集渠道,並將有價值的研究項目作為候選提交載人航天辦公室。

據悉,以科學委員會的模式全球徵集空間站實驗項目是中國航天一次新的嘗試。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希望用國際通行的科學技術實驗項目徵集、評選規則,與國際同行共同建立開放的平台,吸引全球研究者參與,促進國際同行之間的合作,遴選出最有前景的研究項目。同時將研究項目與科學數據向國際社會公開共享,最終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

(來源 科技日報)

3

天文學新發現:銀河系從「二環」擴建到「五環」

NASA繪製的銀河系全景圖

在最近的一兩年中,人類對銀河系銀盤大小的認知已被兩次刷新:2017年發現比原先認為的要大25%,2018年,這一數據更新為增大一倍。這一成果,使天文學家重新審視星系形成及宇宙演化的一般規律。

在過去,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銀河系的半徑約為5萬光年,它的中心附近存在一個棒狀結構,外面呈現盤狀結構(銀盤)、四周被較稀疏的恆星包裹(銀暈),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約為2.5萬光年。

郭守敬望遠鏡 圖源:視覺中國

銀河系的大小一般以銀盤的半徑來表示。2017年底,國家天文台劉超研究員等率先利用我國大科學裝置郭守敬望遠鏡(LAMOST)數據,發現更遠處恆星光譜特徵和盤上的一致,至此,銀河系盤大小被拓展了25%。

此後,2018年,研究團隊與西班牙科學家聯手,進一步利用國際上公開的海量恆星光譜,再次改寫了銀盤尺寸。他們發現,包含了銀河系中大多數恆星所組成的盤狀結構,可能比天文學家之前認為的大很多——半徑可能達到約10萬光年。

為什麼銀河系的尺寸會越來越大?劉超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觀測的樣本變大了。」他表示,以前沒有這麼多樣本的時候,在某些位置可能只看到一兩顆星,就無法確定其結構。「而樣本多了以後,統計上就會變得非常清楚、紮實。」

(來源 人民網)

4

美國科學家計劃10年內開採月球水冰

月球極地的永久陰暗區隕坑蘊藏著豐富的水冰

據美國太空網近日報道,科學家、工程師和採礦技術專家目前已開始繪製藍圖,規劃勘探和開採月球極地水冰所需的硬體和任務。

他們之所以對「月亮女神」上冰冷的水冰產生濃厚興趣,原因很簡單:月球水冰可以轉化成氧、液態水和火箭燃料。開採據悉儲量非常豐富的水冰資源能幫助「拓荒者」在月球上生存與繁榮發展,同時也能讓企業家賺得盆滿缽滿。相關人士認為,月球水冰開採將於10年內成為現實。

約翰遜航天中心的模擬登月場,工程師達斯汀·戈默特正在模擬月球作業。處在背景中的是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卡車原型

專家們表示十年內可開採月球極地隕坑的水冰,例如沙克爾頓隕坑

在最近於科羅拉多礦業學院舉行的空間資源圓桌會議上,與會專家濟濟一堂,討論了月球採礦的可行性、相關技術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圓桌會議上,科羅拉多礦業學院研究員亨特·威廉姆斯以及礦業學院的克里斯·德雷耶和喬治·索爾斯詳細介紹了發現月球水資源分布程度的低成本任務,以及新開發的提取技術「熱採礦」,其可將月球水冰轉化成火箭燃料。

熱採礦利用高效率的能源——直射陽光。這項技術的擁躉們解釋稱,具體來說,就是在月球隕坑附近的永久光照區部署多個萬向反射鏡,通過反射陽光來照射周圍陰暗的隕坑,藉此可在一年中利用高達99%的陽光。而且,將直接太陽能轉移到超冷隕坑中,可以提供可變加熱,使管理人員能夠控制生產率。威廉姆斯指出,熱開採法是一種效率高、可擴展並且具有可持續性的月球極地水冰開採方式。相關設備重量輕、活動部件少,是傳統開採方式的一項可行性替代技術。

儘管月球採礦這一理想很美好,但如果想讓其成為現實,不僅要克服一系列技術和經濟層面的挑戰,同時還要解決法律方面的問題。

梅茨格表示:「採得的資源歸誰所有?我們又如何阻止一個國家利用這些資源,在太空獲得極大的軍事優勢?」

他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就是組建一個國際聯盟。一旦聯盟組建完成,聯合採礦業務便可迅速啟動。

梅茨格說,這種方法有利於科學,也有利於經濟發展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使文明不再依賴於一個地球來提供它所需要的一切。開採月球資源既面臨很大風險,同時也是一個巨大機遇。我們的最佳做法就是在開採前做好一切準備,防患於未然。」

(來源 科技日報)

喜歡就點贊、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航天員雜誌 的精彩文章:

全球首個太空機器人Cimon終於要飛往太空了!
航天英雄謝爾蓋·阿夫傑耶夫:在任何狀況下我們都必須挺過來

TAG:航天員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