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被自卑感打敗?
童年經歷,真的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嗎?
父母婚姻失敗,孩子還能擁有幸福婚姻嗎?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高度?
今天介紹的這本「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可以回答你的這些問題——
《自卑與超越》
作者:【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譯者:楊穎
出版: 浙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阿德勒,曾在弗洛伊德門下學習了9年。但他們並不是相親相愛的師徒,而是相愛相殺的競爭對手。
因為無法忍受弗洛伊德把任何東西都跟「性衝動」聯繫起來,阿德勒自立門戶,創立了「個體心理學」。
可以說,這是一個「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故事。
1.弗洛伊德特彆強調童年經歷對人的決定作用,但阿德勒卻提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經歷,去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而改變命運。
2.這就回答了開頭的幾個問題:不幸的經歷,並不會決定人生。一個人既可以因此自暴自棄,也可能從此奮發圖強。對經歷不同的解讀方式,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命運。
這也給家長和老師們提了個醒:不是遺傳或者經歷在決定孩子的能力,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3.這本書之所以叫《自卑與超越》,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自卑感,才驅動我們提升自己,實現超越。
4.你可能覺得,只有看起來膽小、懦弱的人才會感到自卑。其實不對。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你身邊可能有這樣一類人:說話做事不容置疑,哪怕是小的反對意見,也會立刻翻臉。這其實就是他們在用表面的強勢,來偽裝內心的自卑。
5.我們常常有個誤區,認為自卑感是不好的情感,是個貶義詞。恰恰相反。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自卑感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是人類文化的基礎。為啥呢?因為自卑的背後,是人對自身狀態的不滿,正是基於這種不滿,人才會做出各種改變現狀的努力,從而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進步的動力。
6.要注意的是:在學術上,「自卑感」和「自卑情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自卑感是促進人進步的動力;自卑情結則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這些人往往逃避真正的問題,在一些不重要的小事上尋找優越感。
比如一些缺乏父母關心的青少年,不選擇和父母溝通,而是用作對的方式,比如夜不歸宿、小偷小摸等默默對抗。所以說,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情結才是我們要克服的。
7.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態,叫「優越感」。自卑感像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像在前面牽引的火車頭,二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
比如,很多醫生小時候經歷過親人的離世,所以他們就有一種自卑感,認為人生不安全;又會努力成為醫生,通過跟死亡對抗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8.過去,我們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病,是從行為本身入手,單純消除病症。但阿德勒認為這是不對的:人的所有行為,哪怕是生理行為,都有明確目的。所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要先找到這個行為產生的目的。
比如,一位病人長期頭疼,多種方法都難以治癒,深入調查才發現,他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手段:只要頭疼,就能讓同事幫忙寫報告、見用戶,把責任甩給其他人,頭疼反而變成了一筆財富。如果不明白這個,什麼葯都治不好他的病。
9.那個體和社會是什麼關係呢?在阿德勒看來:個體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個體的超越為社會提供了進步的動力。這給我們思考人生意義,提供了個思路:孤立地看,一個人的人生就毫無意義;只有將自己融入到更大的價值體系中去,人生的價值才會在獲得凸顯。
讓我們對《自卑與超越》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譯者楊穎、出版方浙江文藝出版社,說一聲感謝!
最後,讓我們記住這本書中的金句:
過往經歷,並不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我們都可以通過創造性地解讀自己的經歷,去改變行為,進而改變命運。
※羅胖60秒:皇上也不容易啊
※從狹隘到開闊:如何從高維度理解技術的本質
TAG:羅輯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