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原標題:博物館文物介紹——唐代越窯青釉海棠式碗


唐朝文學家、農學家、藏書家陸龜蒙曾這樣讚美越窯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越窯青瓷溫潤如玉的釉質,青綠略帶閃黃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湯的綠色。因此越窯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愛。盛行的飲茶風尚對越窯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響。唐代早期以瘦高的立型器為主,到了唐代晚期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晚唐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被稱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瑩潤澤,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



我們今天介紹這隻唐代越窯海棠式大碗,高10.8厘米,口縱23.3厘米,口橫32.2厘米,足徑11.4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這是一件傳世瓷器中造型獨具一格的越窯青瓷碗。器形規整,豐滿碩大,碗口如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胎質細膩,釉色勻潤,青中閃黃,潤澤如玉。早在唐代,以浙江慈溪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燒造了許多專供帝王享用的貢瓷,這件海棠式碗即是其中的一件精品。


唐代瓷器的形式,有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統,而以越窯更為有名。越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上林湖、餘姚、諸暨等地,這一帶也是唐代的制瓷中心之一。越窯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商朝末年就已成功地燒製成原始青瓷。至晚唐,越窯進入繁榮期,窯場增多,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提高。當時的越窯瓷器不僅行銷國內,還遠銷海外。



越窯瓷器的釉色特徵是青中略微帶黃,人稱艾色(如針灸所用艾草的顏色)。後來逐漸變化,如清水般的湖綠色成為越窯瓷器中最美的顏色。至於秘色瓷的生產則更為越窯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越瓷有著瑩潤的釉色和堅硬的胎質,故陸羽稱讚它是「類玉」、「類冰」,是「天下第一」;許多文人紛紛吟賦作詩來讚美越窯。如顧況的「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施肩吾的「越碗初盛蜀茗新」;許渾的「越甌秋水澄」;鄭谷的「茶新換越甌」。」反映了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等等。



唐代越瓷的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瓶、盞托、粉盒等。晚唐時的碗有了更多的式樣,如荷花碗、荷葉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圖中這隻就是海棠式碗,平底、淺腹、敞口,碗口做成海棠葉形,十分優雅別緻。唐代飲茶之風極為盛行,這直接導致了茶碗的流行。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飲茶的碗以越窯產品為最好。唐代茶碗中敞口、坦腹、玉璧形底的式樣在當時稱作茶甌,即《茶經》所記「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的品種。

越窯品種十分豐富,有碗、壺、瓶、罐、盒、罌和雕塑等。同類器皿又有多種制式。以碗為例,分圓口、花口。圓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淺身敞口多見,據考證,當時主要用於喝茶,所以也叫茶盞。花口碗則有四瓣、六瓣等。上海博物館的這件越窯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為器大規整,釉色青黃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顯名貴。壺又是一種特色器,形狀分盤口、直口、喇叭口,壺身有圓腹、瓜楞形腹、橢圓形腹等。唐代執壺最明顯的特點是短直流、小曲柄、體態飽滿。晚唐至五代,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體喜作成瓜果形。宋時則形體輕盈秀長,尤其流和柄,幾乎高於壺口。細辨這一時期的碗、壺、水盂等造型變化,可發現一些小規律:花口或瓜楞體呈四瓣通常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屬宋;直、短流的壺為唐,曲流或長曲流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對較早,玉璧形底足多數屬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現了玉環形淺圈足,宋代圈足相對見高見窄。另外,由於疊燒法世襲沿用,鼎盛時期的部分越窯產品依然在器內可見到支燒痕,這件上海博物館的越窯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內心就有支釘痕16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8年8月9日,龐培和凱撒之間著名的法薩盧決戰開始
歷史上的今天——1904年7月4日,中國歷史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