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祖墳的地方,才是故鄉
最新
08-14
故鄉是水的源頭,水流再遠也要回頭張望; 故鄉是樹的根,樹長得再
高也要落葉歸根; 故鄉是人的魂,它承載著童年記憶的地方。
就連古人也說月是故鄉明,親不親故鄉人。故鄉的概念是深入骨髓里的,流淌在血液中。怪不得老人們常說葉落歸根。根,就是指的是故鄉,就是曾經埋過自己衣胞的地方。
所以,我要說沒有祖墳的土地,不能稱為故鄉。
故鄉,永遠是解不開的情結。
我心中的故鄉,是一個既能安置人的生,也能安置人的死的地方。故鄉就是這麼一個地方,它能讓你繁衍生息,收留你的身體,你生於土上,葬於土下。
我的故鄉,在四縣交界的地方,聚集了漢族和畲族,鄰里鄉親和睦相處,生活方式大致相同,千百年來,祖祖輩輩過著農耕生活,說白了,我們故鄉的文化就是農耕文化。既是生存之地,也是靈魂居所。源於鄉村「家」、「孝」的理念深深紮根在鄉親們心裡,千百年來流傳至今。
在故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或多個祖墳,祖墳離家不遠,或在田頭或在山崗,方便祭祀。祖墳對鄉村人是一種召喚和安慰,它人時刻看到自己的生活,也能感受到入土為安的死亡:能容納人的生,也能容納人的死。當你完結一生,葬在曾經生活的土地上,和世世代代的祖先在一起,過比生更長的日子,這才能稱為故鄉。
在我們客家人流傳一句話:「生死由天定」。意思是人的生命長短由不得自己,說不定什麼時候說沒就沒了。所以,鄉村裡一般40多歲就會準備好壽木。
做一副好的壽木,可沒那麼容易。之前就要到山上選最大最老的杉樹砍下,晾乾後背回家,挑個黃道吉日,請來最會做棺木的師傅,給師傅包好最少一天工資的紅包,他第一斧頭劈下去,看木屑飛出遠近,便知道主人壽命長短。父母做棺木這幾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出錢和送飯餐,鮮肉、鮮鴨和鮮魚等一桌好菜不能少。可見做棺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壽木做好後,放在家中比較全和不常去的地方,待百年歸壽後,蓋棺定論,入土為安。
鄉里鄉親關係融洽,不管紅白事,都會不請自到來幫忙。如村裡有人意外或病亡,沒有壽木的,包個紅包,去一戶老人家有壽木的,必定會借。傳說借了壽木,可以延年益壽。
我沒見過我的生父,後來聽母親說起,那年秋天,生父去河對岸的一家農戶幫忙收稻子,吃完晚飯下著大雨,只好借了把雨傘回家,走到木橋中間時,木橋敦被洪水衝倒,父親掉入河裡被洪水沖走,第二天,鄉親們才到下游沙灘上找到了父親的屍體。母親發瘋一樣要去看父親,鄉親們央求母親別去,不為別的,要為肚子里還差三個月出生的孩子想想。因是突發去世,生前沒有準備好壽木,鄉親們為生父借了一副壽木,並按本地風俗下葬。
長大後,我要求母親將生父的墳遷到現在居住的地方來。到了那地方一看,小山包長滿了大樹,加上周圍幾座墓和沒有墓碑,難以確認是哪座,只好找到當時在場的老人確認後,才將生父的墳遷走。
踏入軍營第二年,養父患上了肝癌,鄉村醫院說要去縣醫院治療。因為他心裡清楚,醫生說過癌細胞已經擴散,不想為家理添負擔;他還擔心醫院去世,不能進屋,變孤魂野鬼;更重要的是在醫院去世,大多都要火化,做好幾十年的壽木用不上。
還沒來得及送養父去縣醫院,第二天一早,就永遠離開了我們,兒女們心裡清楚,父親惦記的是已經做好的幾十年的那副壽木。
在軍營8年,四次探親,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掃墓,為兩位父親的墓地除除草,為墳頭添上一把新土,寄託一種哀思。
前段時間,接到80多老岳父的電話說:「明天村裡開始收繳棺木,我不想交,有沒有什麼辦法能不交。」想了想回答說:「棺木是私人財產,不會強行收繳的」。
過了幾天,岳父大人又打來電話說:「我的那副壽木沒有收走!」聲音里透出一種難以表達的情感。
我理解岳父的心情,他一生不容易,養育了7個兒女。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家裡連飯都吃不飽。岳父只好多開點荒土,多種些紅薯、南瓜等,給孩子們充饑。後來有一次,外地一戶人家老人過世,來岳父家問有沒有棺木賣,會出高價。鄰居在場聽說後,勸岳父說,生活那麼苦,孩子吃了上頓沒下頓,這麼好的價錢,賣了吧。岳父大發雷霆:「賣什麼也不能賣棺材!」
後來經了解,村裡留了三副棺木沒收走,一是三位老人都80多歲了,說不定哪天說沒就沒了。二是政府也考慮到這些老人年事已高,有的病重卧床不起。總的來說,沒有強行收繳,不搞一刀切,免去了一些問題的發生。
我國是一個義孝孝治天下的民族,孝文化是國人傳承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的是人們對逝去先人的尊崇和追思。
鄉村裡的比如跪父母、守靈、入土為安、死者為大、不能挖人祖墳等等。這些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起到維繫社會人倫秩序的作用。裡面包含了優秀中華文化的忠、孝部分。
土葬是我國產生最早、流傳時間最長、使用範圍最廣、涉及民族最多、最為普遍的一種喪葬民俗。
土葬在農村實行了幾千年,是我國最為傳統的喪葬習俗,一下子就要讓農民把土葬改為火葬,農民難以接受。而且,俗話說的好,死者為大,多數老人會要求其子女將其和老祖宗們埋葬在一起,所以,子女也都會按照老人的遺囑去做,否則就是不孝。所以,誰會願意背上一個不孝的罵名。
他們認為人死後埋於土中,是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辦法,所謂「土為安」成為農民的信念,影響至深。
祭祖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傳承。
有家有祖墳的地方,就是故鄉,就是根。
對有些人而言,祖墳不在,唯一與故鄉牽繫的某些寄託沒有了。故鄉,也就再也回不去了。
故鄉,一直是詩人們詠嘆的主題詞。儘管總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思鄉之苦,但在現代社會裡,故鄉最終會成為遊子們骸骨和靈魂的皈依之地。一句「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誠然有著許多無奈與感傷,但也能從中讀出隱藏著的如釋重負與淡淡喜悅。
作者簡介: 原名:張水良 ,網名:紅炭,大專文化,吉安市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先後發表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戰友報》、《戰鬥報》、《工程兵報》、《江西日報》、《南昌晚報》、《江西廣播電視報》、《吉安晚報》、《吉安縣報》、《希望雜誌》、《天津文學》、《井岡文藝》《執手期刊》《多彩畲鄉》等報刋雜誌發表詩歌、散文和小說等100多萬字,多篇閃小說選入2015年度閃小說精粹一書,作品多次獲獎,《垂誕家鄉炒田螺》獲得2013年全國詩歌散文大賽散文類二等獎,《為愛瘋狂》獲得2016年首屆中國網路愛情詩文大獎賽小說類二等獎,《母親的小鐵盒》獲得2017年首屆「文苑杯」全國閃小說竟賽優秀獎,著有長篇小說《心的呼喚》。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