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輛擊毀100多輛裝甲車,這種坦克為何默默無聞

兩輛擊毀100多輛裝甲車,這種坦克為何默默無聞

談起二戰法國,總是想起德國閃電戰戰車履帶的手下敗將,似乎法國的抵抗不值得一提。但實際上細細品味一下法國的坦克,仍不乏流露出曾是歐陸最強陸軍的一些氣質和技術實力的精緻細節。

B1 bis坦克

一戰結束後法國軍方提出一種多功能坦克的構想,這種坦克可以勝任多種作戰任務和支援能力,以便替代緩慢的聖沙蒙坦克和脆弱的雷諾坦克。這種想法暫時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一戰坦克設計差異太大性能差異也是差了好多,直到雷諾坦克這種旋轉炮塔的提供了一個比較可行的通用方案。1926年法國獲取了原型車,法國軍方的評估結果是將裝甲平均厚度提升至40mm。要知道1934年的德國主力二號坦克也才30mm前部裝甲的設計指標,法國這個確實有些厚了,不過整體思路也沒有什麼問題:1.法國是戰勝國,追求發展高性能坦克名正言順,不用藏著搞什麼秘密拖拉機;2.法國政府不可能主動進攻德國,防禦戰的話如果有工事的掩護,那麼坦克機動性足夠用,裝甲增厚一些也沒有什麼太多的毛病;3.德國戰敗後法國已經是最強陸軍,而且當時法國又不是沒有技術基礎。於是法國軍隊在1931年獲得了新的原型車。

B-1原型車,可以看到炮塔的配置是兩挺機槍。

法國戰略上馬奇諾防線修建已開始一段時間了,如果產能計算得差不多的話,法國坦克依靠質量取勝也是科學合理的。因為在一些交通要道的遭遇戰中,高防護和火力的坦克也可以給敵軍帶來麻煩,增加滲透的難度,使得他們無法在指定時間完成作戰目標。而在有防線工事的掩護下這些坦克更是加固防線的釘子。如此一來主力德軍就會失去協同,就削弱了閃擊戰的力量。

馬奇諾防線,就是比利時邊境也有許多支撐點。極大壓縮了德國的進攻窗口,所以閃電戰成功實施歸功於德國總參謀部的高效率和訓練有素的紮實基本功。

所以這種指導思想下,1931年,法國對獲得新的B-1原型車進行新一輪評估,要加厚裝甲至60mm,炮塔裝47mm速射炮。或許法國是太想要終極戰車了,也或許是倖存一戰老兵將軍對前線火力的陰影,以至於提出了如此高的標準,四號坦克後期最厚也才五十毫米。這種厚度,德國當時的坦克毫無辦法,關鍵是,這仍然還是可以被造出來的。到了1937年七月份,這種名為char(戰車) B-1 bis的終極坦克開始投產。各項基本滿足軍方指標,也並不是一個失敗的項目。這坦克為了滿足軍方的指標大膽運用了各種新技術,如電啟動機和空氣壓縮機帶動的大型發動機,組潤滑系統(由於懸掛系統周圍加了裝甲,因此要依靠組潤滑的介面來注入潤滑油),Naeder液壓反饋系統(可以細微調節履帶轉速差來方便轉向,以及依靠反饋傳動來修正履帶轉速偏差),火炮抽煙裝置,隔艙化設計等。這在當時已經是先進坦克了。

B1 bis坦克,就算正臉開口,側面開門的車體結構,德國人也覺得無比難啃

後來法國人還在1937年登峰造極搞出來了B1 ter,或許只有這種狀態的坦克才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及格品,B1 ter加強了防護,改進了傳動,並調整了前部的75mm火炮使得其左右射界提高。整款坦克在這時已經顯得比較厚重精緻了。可惜,法國人的時間不多了,產能嚴重不足。

B1 ter坦克

B-1 bis 的炮塔為經過了改良的ARX4炮塔,以便於提升強度和安裝47mm炮,採用整體鑄造工藝,裝甲厚度為40毫米,並且裝有並列機槍。可惜炮塔太小只能容納車長,所以車長既要負責速射炮和並列機槍的打擊,又要負責指揮車輛,需要較高的訓練水平。

坦克車體正面需要開口容納75mm炮,右側就是駕駛室,雖然正面裝甲高達60mm並且帶有傾角,可是駕駛室上方有一個類似塔樓的觀察窗,車體兩側裝有巨大的裙板,裝甲約40mm,很好保護了懸掛,可是左側有發動機格柵,右側是大的乘員出入口。這些都影響了車體結構,同時駕駛員也是要兼顧駕駛與75mm火炮。不過整體也算是適當的取捨,比如著名的司通尼屠夫、後來的法國國防部長比洛特,他和駕駛員配合一下子就把德國車隊首尾的坦克擊毀,隨後總共擊毀了13輛坦克,而比洛特的車身中一百多發彈藥卻仍然能夠行動自如。說明了這款坦克優異的防護性能。

戰術戰例:

1.朗德勒西(Landrecies)

除了司通尼屠夫這樣著名的戰例外,還有緊接著發生在靠近邊境的的朗德勒西的戰鬥,朗德勒西的第二預備裝甲師下的法國人遭遇了德國的裝甲車隊,法國以兩輛B1坦克作為支點,互相配合擊毀了一百多輛德國各式裝甲車輛和反坦克炮。這說明B1坦克本身很好地完成了法國的戰術構想和研製目標。

2.德國使用

德國繳獲的B1坦克稍加改進後被更改編號為B2(f)。由於機動性不足,加上德國德國有自己的中型坦克的定位,所以這車很遺憾地被分配為二線部隊使用。不過厚重的裝甲,以及許多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該型坦克用於防守後方戰線如諾曼底,或者改成噴火坦克用於巷戰,或者改成訓練坦克。

3.拉·羅謝爾(La Rochelle)

拉羅謝爾城被德國人佔領後便是重要的潛艇作戰基地。諾曼底登陸之後這座城市仍然在頑抗,其中由於美軍決定集中精力解決德國的主力部隊,因此該市的攻城任務交給自由法國。參戰的自由法國的裝甲兵裝備了這型坦克,只可惜,在1945年,這種構型的戰車已然落後,雖然車輛製造工藝仍屬上乘,但是新的坦克構型的設計,以及反坦克作戰技術的發展,使得這種十幾年前定型的坦克,已經不再是堅不可摧的坦克。這也是拉羅謝爾遲遲無法攻下的一個原因。

德軍騾馬部隊經過遺棄在路旁的B1。機械化作戰需要強大的偵查,指揮,後勤體系支撐,B1雖然不一定符合快速機動的構想,但也能破壞敵人的作戰體系環節。

總體來說B1 bis技術先進,性能優良,可惜閃光的戰例太少,不過仍不失為一款好坦克。法國的問題在於因消極避戰將作戰思維從一開始就束縛為消極防守,沒有做好每時每刻爆發戰爭的覺悟,也沒有做好集中力量打贏戰爭的決心。雖然有馬奇諾防線的掩護下,可支援步兵,可釘住陣線的步兵坦克或許不失為保守但務實的方案,但終究只是權宜之計。在坦克匱乏的問題上,在應對敵方坦克的問題上,法國人又沒有變通方案,而法國人評估指標雖然可以實現,但也拖延了備戰時間,導致了產量不足四百的坦克被過度分散,根本釘不住防線。儘管如此,這款坦克仍然完成了使命,因為它最後定型的時候,已經是35年。在技術上或許法國可以模仿德國,但如果法國坦克造的比德國慢半拍,如果法國坦克兵訓練水平不如德國,如果他們的戰情一樣分析不足,如果法國軍官沒做到像德國軍官那樣精練高效,或者法國坦克部隊乾脆就被敵人調動了,那法國的裝甲部隊在需要高度協同的裝甲作戰中只會是一團糟,在一槌定音的決戰中只會更早崩潰瓦解。因此法國雖然有技術規模一流的陸軍,但總體思維和官兵水平已經落後了,這就無法立足現有裝備條件,打贏戰爭。

本文作者 :劉,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外國人也玩地雷戰,效果驚人,堪稱高手,個個都是李向陽
世界各國都有陣法,唯有此國最強,憑此可一統天下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