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這個娛樂至死,嚴肅健忘的時代

在這個娛樂至死,嚴肅健忘的時代

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

我們都是那個過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遺忘

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銘記

1

事件進行時

2018年7月15日

葯監局通報長生生物違規生產狂犬疫苗。

2018年7月19日

長生生物被曝「百白破」疫苗效價不合格,被罰344萬元。

2018年7月21日

自媒體《疫苗之王》迅速刷屏,問題疫苗曝光。

2018年7月22日

武漢生物40萬隻問題「百白破」疫苗被曝光。

2018年7月23日

「億友公益」發起人雷闖被曝性侵、自然大學校長馮永鋒被曝性侵。

2018年7月24日

傳鄭爽胡彥斌疑似複合。

2018年7月24日

虎撲用戶嘲諷吳亦凡亂用單詞skr,不符合語境。

2018年7月25日

媒體人章文被曝光性侵、被蔣方舟、易小荷、蘇紫紫接連曝出性騷擾。

2018年7月25日

胡彥斌否認複合傳聞,次日鄭爽新男友曝光。

2018年7月26日

某知名主持人被曝性侵。

2018年7月26日

受害者曝光遭到羽毛球世界冠軍劉堅軍、羽毛球教練張偉性騷擾。

2018年7月26日

美歐達成零關稅協議。

2018年7月26日

拼多多在納斯達克正式上市交易,遭網路群嘲。

2018年7月29日

長生生物董事長高某芳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

2018年7月31日

闞清子紀凌塵承認分手。

2018年7月31日

陳一發兒被指辱華,對中華民族的傷痕和南京大屠殺直言不諱。

2018年8月2日

龍-泉-寺XXX方丈被曝性侵眾多比丘尼。

……

這些新聞標題當中,

有多少,你看了一眼就直接略過?

有多少,你看了之後,感覺到憤怒或擔憂的情緒,並且轉發?

有多少,在你隨手轉發之後就已遺忘?

你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茶餘飯後的談資中,對明星八卦的關注熱情遠遠高於對嚴肅事件的反思,娛樂至死,而嚴肅健忘?

多數情況下,即使一則消息能夠激起我們憤怒情緒,它持續的時間也幾乎不會超過一周。半年前的新聞如今在哪個角落?攜程幼兒園、紅黃藍事件還有多少人記得?

「常常被大眾忽略的,是人的一種記憶機制。」

2

信息爆炸,「消費」還是「消化」?

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可以喝。生活在VUCA時代,我們每天都暴露在海量的信息當中,花在移動互聯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抓取、搜索…生怕錯過全世界。看似得到了很多,但沉澱下來,捫心自問,我們真正消化的信息有多少?還是更多時候,其實只是讓信息消費了自己的注意力與生命力?

很多時候我們所接收的信息量遠超過我們能夠處理的程度,很多信息我們都沒有真正去消化:真正的消化意味著,我們至少能夠把外在的世界在自己的身體、情緒、心智的層面上呈現出來。

當我們聽到或看到新聞中講的恐怖襲擊、戰爭、疫苗事件、性侵害,或者是其他的暴行,我們真的能夠理解、消化所讀到的內容嗎?面對信息洪流,我們是選擇被輿論牽引所思所感、情緒泛濫;還是冷靜理智,多方求索,客觀分析;抑或是被信息洪流轟炸,面對負面新聞感到傷心又無力,索性封閉了身體、情緒上的感知,眼不見心不煩?

你或許會問:這些與我有何關係?八卦尚能娛樂,一介平民,何必事事認真?

事實上,每每有重大社會政經事件發生,並沒有人能夠偏安一隅。我們的國家、民族、家庭,以致我們自身,都會被負面事件本身及其後的連鎖反應所波及:我們的孩子還需繼續注射疫苗;自己和親朋好友可能出門打個滴滴,或在職場中兢兢業業工作就無端遭受性侵或謀害;貿易戰背景下,經濟形勢的好壞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這些事件就像是一種結晶化的社會結構的陰影,生於我們群體性的文化、其影響又再一次反哺集體意識的陰影,生於其中,這也會給我們的身體、情緒帶來影響甚至是創傷。

負面的社會事件所造成的集體創傷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我們不能輕易地看見它們,因為我們都誕生、生活於在這種創傷中。這種創傷的表症總是發生得那樣不動聲色、習以為常:我們嚮往詩和遠方,卻不想活在真實的生活中;我們想關閉自己,寧願在虛擬世界縱情聲色,也不要與真實世界發生聯結;我們總想從生活的艱難困苦中逃離到別的地方去。

如果我們不能真正的去感知、去消化這些事件,陰影就會繼續留在那裡,越來越多的累積的陰影與創傷,會使我們漸漸脫離與身體、情緒、心智的聯結。

在這個娛樂至死,嚴肅健忘的時代,我們能做什麼?如何既保持與世界的聯結、對事件的感知,又不被信息的洪流消費,真正去消化它們呢?

那就需要留有感性的同時,保持客觀與理性判斷。

3

看到「熱鬧」背後的陷阱

1.善於激起情緒的「無冕之王」

很多媒體常常擅於創造衝突、放大情緒。

很多爆文、自媒體文章在除了在內容上可能只是在圍繞幾個再簡單不過的事實和信息在互相抄襲,還共有一個鮮明的特徵:用偏激的字眼,不斷去填充、誘導、操縱看客的情緒,事件本身的焦點以及對事實行動的訴求卻被忽略。

客觀全面的分析耗時耗力,貼標籤、選邊站然後譴責會來得輕鬆自在。

2.被利用的本性

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關注自己想要看到的情緒和共鳴,一般情況下色情、暴力、八卦、暴富、獵奇、民族情緒等議題,第一時間會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當一些媒體洞悉了公眾心理後,這些內容生產者之間也形成了一道「行規」:對情緒的傳遞遠遠重要過對內容的傳遞。為了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第一時間抓取公眾寶貴的「碎片時間」,快速吸取流量,於是一些「標題黨」得以誕生。他們集結手下強兵勇將,苦心孤詣、閉關修鍊只為取一個如神來之筆的標題,至於內容反倒居了其次的地位。

3.行動力的「掩耳盜鈴」

我們有時候很容易有這樣的習慣:重大事件一發生,被迅速爆料後,出於各種不同的心理,就緊跟著轉發,在各個平台發聲。

轉發、網路發聲也是表明態度的一種方式,但是要警惕,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會變相地削弱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真實行動力:

其一,大部分人沒有實際地去關注、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高舉著意識形態的大旗,在網路上宣洩情緒,導致一些無辜者成為網路暴力的犧牲品。

其二,基於對大多數用戶心理的把握,媒體明晰人們注意力的有限性,很少有人會持之以恆地去挖掘真相,一波又一波的熱點迭代足以淹沒真相。輿論被媒體操縱的風險明顯提高。

其三,人們可能會為自己的惰性穿上一件「皇帝的新衣」,認為簡單轉發和發聲就能夠解決問題,而不去持續關注事情的真相和處理結果,實質上是以「行動力」為名的自我催眠。

下一個問題是,保持客觀、認清了真相之後呢?我們自己能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呢?

我們是把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在網路上宣洩即可,還是努力達到內在的和諧一致,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我們是奮力追逐一些媒體的風向標,還是保持自我的覺察和獨立的判斷?

我們是選擇眼不見為凈、事不關己的態度,選擇不真正看見自己行動力上的惰性,還是選擇持續關注時事、保持自己與世界的聯結?

4

保持自我的覺察和獨立的判斷

1.被信息洪流牽引或是漠不關心都不是與世界聯結的正確方式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都是時代的見證者,在信息爆炸時代更應該做一個負責的世界公民。一個成熟的世界公民,意味著我們時刻在仔細觀察,覺察自己的所思所想。

各種社會事件頻發的當代,我們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能夠看見、臨在,並參與到時事發展進程中的人們。我們稱其為「社會或全球社會的見證」。

許多重大事件的發生,其實是集體無意識的暗流強而有力的浮現。置身於時代的巨輪,我們既是乘客,亦是掌舵人,我們所駛向的未來,是我們共同決定的。當我們看到時事的發展進程,無論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我們是能如實感受所有情緒,安住於回應當下生命境遇的能力之中;還是被鋪天蓋地的輿論所牽引,被一個又一個熱點推向未知的地方;亦或是意識到其實我們對這些時事根本毫不關心,開始抵抗這個世界現行的運作呢?

我們是否安住於對這些事件的覺知,決定了我們與世界聯結的程度。

2.當下臨在的狀態幫助我們免於成為信息洪流的犧牲者

從個人發展角度來看:當我們隨著信息洪流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新時代,大量信息撲面而來、飛速生長,由此也給我們製造出很多壓力。

我們可能同時面對著兩個層面的壓力:

一個是強烈的退行壓力。因為一般意義上來說人們總是更喜歡待在自己的既得利益和舒適圈中:一旦經濟收入受到威脅;一旦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不安全;一旦世界上不穩定的因素越來越多…那麼我們的第一個傾向就是退行,這一退行的企圖會控制住我們意識中的所有機能結構,我們會為了自保而變得封閉。

另一個是強烈的進化壓力。在信息洪流沖卷下,基於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目的,為了實現社會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另一個傾向——進化。我們需要那些可以保有內在空間的人:他們接地氣,保有純然的洞察力,擁有多層次的內在承載力。他們能夠與外在環境保持聯結、能夠保持當下的臨在,與創新意識及未來保持著聯結,並且將創新與未來顯化出來,改寫當下的境況。

因此,唯一可以幫助我們免於成為時代洪流的犧牲品的,是一種當下臨在的內在狀態。這意味著我們不再盲目等待他人、機構、組織的行動,或再讓政府照料那些本應該由我們自己承擔的事情,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腳本規劃藍圖,以及為自己所遇到的挑戰負起責任。

3.起而行之,不再繼續保持冷漠

當很多重大事件——如前科累累的疫苗事件、接二連三的性侵案件發生時,也許正是因為冷漠的態度, 那些惡劣事件才更得以滋長。

這種冷漠甚至是我們不曾覺察到的潛意識。有時候我們可能說自己是個頭腦非常清醒的人,並認為自己已經參與到這個世界中,但是事實上並不是。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需要起而行之,喚醒內在的麻木的機能;我們需要真正調整自己,轉向內在。當我們所有人一起凝聚越來越多的能量時,我們就會成為時代進程中更好的一部分;當我們所有人聚集越來越多的能量,就能揭露並呈現集體無意識的暗流,展示我們的協同一致,並以積極主動的、世界公民的身份去關注一些重大的創傷與集體性的陰影。

結語:

「娛樂至死」是可以發揮自由力量去掙脫的桎梏,「嚴肅健忘」也不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只能轉發一些新聞鏈接聊以自慰,也許我們會油然生出無力感。但其實我們真正能做的,在於對社會信任的守護,在小小的領域裡,擴大燭火。」

保持自我覺知,全然地活在當下。去處理內心的涌動,認清現實,清理舊有模式,讓嶄新的未來湧現。唯有如此,才能知曉在時代背景下,什麼樣的行動才是正確的。

只要願意努力,世界總會給我們驚喜。

註:正文引號引用句子摘取自深度好文:郝景芳《在不安全的世界裡,我們何去何從》

來源:托馬斯希伯爾(ID:Thomas-Huebl)

文章:又嵐,River,精靈

編輯:又嵐

圖片: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此念 的精彩文章:

《情緒救急》 直面真實的自己,情緒才會更愛你

TAG:此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