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前期拍攝到DIT流程管理,4K紀錄片實拍案例分享

從前期拍攝到DIT流程管理,4K紀錄片實拍案例分享

影 丨 視 丨 制 丨 作

Audio & Video Production

作者 | 北京電視台 趙博

本文以4K紀錄片《沙漠最後的守望者》為案例,就極端環境下,前期拍攝與DIT流程管理技術在4K紀錄片創作中的應用與實踐進行技術分享,通過分析極端環境對紀錄片創作造成的特殊影響,總結與之對應的合理的4K前期拍攝和DIT流程設計,以便攜化和流程化為基礎,進而探索出在極端環境下同時滿足內容創作訴求和畫面質量訴求的最佳解決方案,為今後的4K紀錄片創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最後的沙漠守望者》創作背景

4K紀錄片創作背景

《沙漠最後的守望者》這部4K紀錄片,是由北京電視台聯合北京新紀實、日本NHK 以及和田電視台共同創作的4K紀錄片。前期拍攝歷經一年時間,先後7次進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我們的拍攝對象是生存在沙漠深處的克里雅人,他們居住的地方音譯為達里雅布依。作為沙漠深處的原住民,他們已經與世隔絕地生活了400多年,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原始生活。我們想通過鏡頭,帶著大家一同去探索,克里雅人究竟從哪裡來?他們是怎樣生存下來的?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克里雅人有著獨特的生活軌跡,不同於城市人的思考方式,而他們所有人也都隱約地被動地接收到來自沙漠外的信息,他們很多人的內心也面臨著是走出去還是留下來的矛盾與困惑。

該片入圍了東京電影節紀錄片單元提案大會。核心4K技術的運用使得我們有機會用高質量的畫面細節來呈現沙漠中最後的原住民的生活狀態。高畫質技術的運用可以有力助推內容升級。在NHK衛星頻道的全國收視率達到1.8%。來自日本同行的反饋,這在當地是一個非常高的收視率。

極端條件下的4K創作

對於這樣一個題材,無論在內容的獨特性,以及涉及到的相關的人文、歷史資料的稀有度,包括在當地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調下所創造出的難得的拍攝機會,各方面都促使我們應該以盡量高的規格來進行內容創作和紀錄,也就是採用4K規格來紀錄。

然而通過前採的實地考察,我們發現,當地的極端惡劣的生態環境對4K拍攝的展開,特別是4K紀錄片樣態的機動性拍攝,是非常不利的。

第一個不利情況,就是路途輾轉,消耗很大。要想進入達里雅布依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路程,先從北京坐5個小時飛機到烏魯木齊,然後轉機飛2個半小時到和田,再從和田市坐汽車5個小時到達位於沙漠邊緣的于闐縣。最後開始了最危險的一段路程,250公里的原始沙漠,開車需要15個小時,全程通訊中斷,其實在項目啟動初期,設備選型的時候,我們就針對沙漠環境下的拍攝做過預案,但是前採過後,達里雅布依的實際情況卻比我們想像得更糟。

第二,風沙大,晝夜溫差超出想像。風沙大是預料中的事,但是伴隨著沙塵而來的是日間超過40度的溫差,這無論對攝製組人員還是設備,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我們傳統的工作流程也帶來極大的挑戰。

第三,電力短缺,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全村用電都依靠太陽能蓄電,而且也不支持大功率用電設備。由於白天村子是停電的,在室外暴晒下,光比非常大卻無法很好地補光,室內也是完全沒有照明的弱光環境,光照嚴重不足。由於地緣以及成本問題,調大功率發電車進沙漠也是不現實的。這一方面迫使我們無法採用複雜的燈光設備,另一方面,對充電以及現場DIT 工作的展開提出了極大挑戰。

極端條件下4K紀錄片創作的新思路

轉變思路,去繁從簡

考慮到上文所提到的不利因素,我們在設備選型的時候做出了很大犧牲和調整。

首先,放棄大型的4K數字電影攝影機的使用,因為這類大型攝影機自重、體積都相對較大,加上附件的飛行箱數量很多,無論是運輸還是轉場都會非常困難,也無法保證現場的機動性抓拍。大型拍攝設備功耗高,電池更換頻繁,也不適合在沙漠里長時間、大數據量的拍攝。

我們考慮的另一方面是基於內容上的,大型數字電影機一般都需要很多的攝製組人員來維護,而我們這次拍攝的對象是與世隔絕的沙漠原住民,我們擔心過大的陣勢也會使被拍攝對象產生不自然感。紀錄片拍攝的原則是要盡量融入當地人的生活,而不是以闖入者的身份去過度地介入和影響被拍攝者的生活,以至於無法記錄到最真實、最本源的人文風貌,最終導致紀錄變成演戲的狀態,這也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我們決定放棄大型電影機的使用。

第二,風沙環境下,頻繁更換鏡頭會對攝像機感光原件造成不可逆的損壞,因此我們放棄了定焦組鏡頭,所有視頻機型全部採用變焦鏡頭,以此最大限度地減少鏡頭更換次數,提高機動性。

第三,由於交通及供電問題,大型燈具長途運輸進出沙漠成為一種奢望,即使運進去,也沒有足夠的電力保障,所以我們捨棄了大型燈光設備,盡量多地使用可以掛載電池的便攜LED燈具。除此之外,需要更多地依靠室內外的自然光來造型。

第四,需要優化DIT流程。由於與克里雅人語言不通,當地人只會說維吾爾語,所有溝通只能依靠翻譯。這造成我們在紀錄過程中無法實時地判斷被拍攝對象的交流內容並且對被拍攝對象的動作進行預判。為了保證記錄的完整性,我們只能盡量多地增派機位,加大片比。由此而來的是4K數據量的激增,考慮到電力供應有限,無法支撐長時間穩定的素材備份,大片比海量素材的拍攝對於DIT來說是災難性的。因此,我們決定放棄了RAW格式,採用Log 壓縮文件記錄實現較高的性價比。

便攜4K設備的使用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在既要平衡了諸多客觀條件上的不利因素,又要在最大限度上保證畫面質量、寬容度以及拍攝DIT流程完整性的前提下,我們對不同設備進行反覆論證,最終選用了以下的設備。

我們採用一台Sony F55作為主機位,採用4K XAVC 25P格式進行紀錄。另外一台Sony FS7為輔助機位,採用4K XAVC-I SOP格式進行紀錄。除此之外,我們採用一台Sony A7S2,作為兼顧低照度環境與靈活性的機動機位,採用4K XAVC 25P格式進行錄製。以上設備保證了攝製組對人文、對話記錄和常規環境、場景的記錄拍攝。

與此同時,我們採用兩台A7R2、一台1DX、一台SD2、兩台尼康D5200,搭配魚眼和廣角鏡頭來進行風景延時攝影、入夜村莊星空以及工作視頻拍攝。

此外,採用大疆「悟」及「精靈」航拍器,拍攝沙漠風光、古城遺迹、村落生活、野外牧羊等4K航拍視頻。

在野外攝影中,4K運動攝影機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採用GoPro運動攝影機,以懸掛、車載、手持等方式記錄一些運動場景,同時解決空間狹小的室內記錄和多活動場景機位不足的問題。包括婚禮、禮拜儀式等複雜的大場面拍攝。同時,GoPro 也作為動物攝影組捕捉沙漠中的小型動物的主力機型。

在機型確定之後,我們需要制定前期攝像機參數解決方案,這個主要是給攝影師和DIT參考使用。機型參數的確定也就意味著基本的圖像指標也就確定了,本片我們統一採用了S-Gamu t3. Cine色域搭配S-Log3,而視頻的壓縮編碼則選擇了XAVC-I 和XAVC-S兩種,雖然在採樣量化上有所區別,但是在後期調色上比較容易匹配畫面。

這是在犧牲掉RAW格式紀錄的情況下,保證攝影組機動性的前提下,可以獲得的最佳4K組合。這套設備的突出特點就是4K兼顧高機動性,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攝影師及設備對被拍攝對象生活的干擾。F55和FS7的編碼設定為我們提供了有效的調整空間,在大光比的市外環境可以很好地兼顧亮暗部細節。在弱光環境的室內,A7S2 高ISO的優異表現可以在不打燈的昏暗情況下獲得清晰乾淨的畫面。從F55到A7S2,再到小型航拍器以及GoPro,在兼顧4K的同時,都可以實現攝影師單兵作戰,最大限度保障了機動性。

優化作業流程

好的流程對4K紀錄片的創作至關重要,在極端環境下的4K紀錄片創作中,DIT環節作為前期攝影的重要銜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在4K紀錄片的拍攝和DIT流程環境中,嚴謹的DIT流程可以使導演、攝影以及後期導演更好地實現對內容的把控。

第二,嚴謹的DIT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素材的安全、有序。並第一時間將整體拍攝的真實情況回饋給攝製組,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做到前期保障、後期前置,有效地串聯前後期的技術磨合。

第三,在極端環境下,嚴謹的DIT流程可以有效節省攝製組人員、設備的無謂消耗,使攝製組的運作更加高效。

對於《最後的沙漠守望者》來說,DIT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數據備份與整理。在沙漠中作業,對DIT來說是一個噩夢般的工作環境,無處不在的沙塵與隨時可能中斷的電力供應,都會影響數據備份的安全。這次DIT數據備份選用了MBP筆記本和不需外接電源的大容量移動硬碟,數據備份採用傳統的一主一備方式,採用無源硬碟主要的考慮還是在遭遇斷電的時候,依靠筆記本自身電池的供電,也可以在短時間內保證硬碟正常的讀寫工作。

圖1所示是本次DIT全流程解決方案,主要定義了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DIT需要涉及的環節,以及現場存儲卡和場記單的相應規範。

圖1 《 最後的沙漠守望者》DIT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DIT的具體操作:

第一步是數據備份,我們是依靠後台程序的自動校驗,完成數據備份。儘管校驗備份不是必需的,但卻很有用。驗證備份可以檢查備份文件在物理上是否完好無損,以確保備份中的所有文件都是可讀、可還原的。可以確保雙備份是安全可靠的。

第二步,製作素材管理查找表,根據場記單將有效素材篩選,登記錄入,以便後期人員和導演可以查閱。

第三步,將有效素材按後期編輯的需求整理到時間線上,同時完成聲話對位,按天儲存時間線,導出XML表,這樣素材回到北京的時候,剪輯師直接可以打開時間線進行編輯,節省了過濾無效素材和整理的時間。

最後,DIT在現場需要根據導演需求,對拍攝素材進行預調色,一方面可以檢查素材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攝製組對最終畫面的風格有明確的概念。

在這部片子中格外強調DIT預調色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不僅僅定位在彌補前期拍攝的瑕疵上,而是要在第一時間向攝影團隊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拍攝參數,幫助導演明確片子的調性風格。我們之所以在拍攝時選擇S-Gamut3.Cine搭配S-Log3,就是為了在後期調色時能夠準確還原人的膚色。

圖2 預調色前後對比

同時,通過預調色,我們發現沙漠中的空氣通透度很差,導致很多暗部的基礎信息在調色過程中調起來很吃力。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最優質的圖像細節,我們在看過預調色畫面後就盡量採用向右曝光的方法,也就是在高光細節不損失的情況下,盡量利用攝影機中部到亮部的區間去記錄圖像,因為這部分的信噪比是最優質的,調色時的噪點控制也相對理想。

最後,來看一下《沙漠守望者》使用的後期DIT數據格式交互流程。本片的總數據量有100多個小時,達到了13T左右,視頻數據種類較多,包括XAVC帶Log 的MXF文件,以及XAVC-S帶Log的MP4文件。H.264壓縮的MOV和MP4文件,以及延時攝影製作後所生成的ProRes422HQ MOV 文件。所以在DIT文件上線時,我們選用了Premiere,相比一些其他剪輯軟體來說,它所支持的文件格式非常廣泛,直接導入即可編輯,這就省去了大量轉碼的時間。

圖3 《 最後的沙漠守望者》 後期DIT數據格式交互流程

在本片中,我們使用Premiere以Link模式進行編輯,然後再出表給達芬奇套底回批調色,這也是現在很常用的一種方式。對於這個項目來說,DIT流程一直從前期拍攝保障到後期文件交互上線,是我們整個4K內容生產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通過上面對拍攝及DIT流程的介紹,可以看到,正是通過這從前到後一系列的流程把控,才能最終呈現出優質的圖像質量。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最後的沙漠守望者》這部片子的實踐,努力尋找一種有性價比的4K前後期解決方案,以滿足特定環境下的一些苛刻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視製作 的精彩文章:

拍攝設備越來越輕,怎麼用才最好?

TAG:影視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