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一調查:義工旅行:誰在為你的「詩與遠方」埋單

第一調查:義工旅行:誰在為你的「詩與遠方」埋單

「我真心希望,中國對於他們來說,不只是一堆字母,而是真實的,令人心動的存在。」

Z同學從小心裡就有一個「志願者」夢,但因種種原因申請各種國際賽事的志願者都沒有成功,後來她經同學介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對志願者要求較寬鬆的「義工項目」。

Z同學提供的在尼泊爾支教時照片。

儘管沒有教學經驗,她還是成功獲得了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為期一周的支教項目。

原計劃的課程是教授中文,但在小朋友們興高采烈的問她「你的家在中國哪裡?中國是不是有大熊貓?大熊貓都住在哪?」之後,她還為孩子們講解了一些國家的基本信息。比如,首都,國旗,官方語言,貨幣等。

對於Z同學來說,這次旅行是圓滿的,既完成了一直以來想實現的夢想,又在尼泊爾結實了外國友人,他們在陌生國度一起徒步、跳傘、暢談未來。

什麼是義工旅行?】

去斯里蘭卡給海龜當「鏟屎官」、去肯亞支教,見證野生動物遷徙、去坦尚尼亞做一個粉刷匠……這種做志願者與旅行相結合的體驗,被稱作義工旅行Voluntourism,意味著公益和旅遊的雙重屬性。

東南大學的趙政原教授接受記者採訪說,在歐美國家,年輕人一般將義工旅行視作一種國際公益活動,希望能真正幫助一些落後國家的民眾,或者獲得與自己日常生活不同的體驗,活動持續時間較長。

義工旅行的概念傳入我國相對較晚,就趙政原看來,國內目前所謂的義工旅行市場不是太成熟,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比如獲得志願者證書,或者獲得相對廉價旅行的機會等等)。

據調查,在中國「義工旅行」每個項目明碼標價幾千甚至上萬元不等。這還只是項目費和食宿費,每個參加者都要自付往返交通費用。

一些項目參與者依然認為這個收費「很值」。就像花費2萬左右人民幣去摩洛哥做義工的C同學所說:「我覺得義工旅行比普通旅遊更有意義,是一種深度游,可以接觸不同的文化,看看別人的生活。」

【這邊白天砌牆,那邊晚上返工】

不可否認,現階段國人對義工旅行的理解是模糊的。不同的參與者期望不同,要求也就不同。

義工與旅行到底什麼關係:作為志願者,有沒有給當地人帶來幫助?達到文化交流目的或只是一種特別的旅遊方式?

美國小姐姐皮帕·貝特爾就分享了自己在2014年參與的在多明尼加修築圖書館的經歷:與她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學生對建築,鋪設結構一無所知。

貝特爾發現每天晚上都會有當地的技術人員拆除她們不合格的磚牆並重新搭建,基本上還是當地人自己重建了學校。而其他志願者每天早上醒來,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失敗。

貝特爾回國之後,就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反對這種形式上的義工旅行,閱讀量超過百萬,掀起了對這類義工旅行的熱議。

志願者們花費數千美元漂洋過海到了另一個國家,做一份當地瓦工明明可以做得更快的工作。如果他們直接捐贈了這筆機票錢,可以幫助當地人建造多少個教室,又或許當地泥瓦匠可以找到幾周的臨時工作。但外國志願者一來,至少有幾天,當地人失業了。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中山大學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的旅遊管理學博士陳鋼華副教授認為,義工旅行,「義工」在前,「旅行」在後;義工的開展,藉助「旅行」的機會和條件。本質上,義工旅行是義工,是幫助當地人,幫助當地社區。這種行為本身本質上就是一種人生的旅行和經歷。

陳鋼華說,志願者必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目的地社區和人們的影響,尤其是最大化正面的幫助,最小化負面的社會文化影響。

模糊的邊界 脆弱的安全】

不同於一般旅行,義工旅行需要在異國他鄉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接觸。志願者的安全保障始終是組織者繞不開,實際上又無法負責的重要問題。

埃及女生L同學在做志願者第一周的一個夜晚就遇到了兩個男人持刀搶劫。她的同伴手被歹徒劃傷。而事故發生地的附近本來就有一家警察局,但荒謬的是當時竟然沒有開門。無奈去醫院處理傷口後她們又去了另一家警察局,被盤問了幾個小時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所幸L同學並沒有受到人身傷害,但她包里的現金、手機、信用卡、以及在國外最重要的護照都丟失了。L同學的室友知道這件事之後直接改簽機票回國了。

但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除了事後安慰、幫她們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街區的公寓之外,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幫助,只是警告她們不要太晚出門。

在天涯和知乎等網站上,因為義工旅遊「被坑」,曝出安全隱患的帖子就有幾十篇。

專家表示,義工旅行與單純的旅遊不同,因其還有勞動關係的內容,由此產生的很多問題都屬於勞務糾紛。鑒於我國的相關措施和行業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義工旅行很容易成為少數店家僱傭廉價勞動力的方式。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遊系主任韓賓娜提醒,義工旅行本身是年輕人接觸社會、鍛煉自身的好機會,但千萬別「說走就走」。在此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對店家進行了解,多方面掌握當地情況和勞務信息,如有可能要與店家簽訂勞動合同,對責任義務進行明確劃分。同時,旅遊部門也應建立機制,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的旅遊市場環境。

-END-

記者:孫露鳴(實習)

編輯:林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國際 的精彩文章:

英國「脫歐」大臣辭職:梅姨脫歐方案剛通過內閣就分裂了
200年前,他第一批從中國抵達澳大利亞

TAG:新華國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