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First申請支付牌照 國民待遇難敵行業壓力
來源:時代周報
[摘要]工商資料顯示,越蕃商務註冊在上海自貿區內,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外資跨境電商收付款公司World First為了申請支付牌照而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出資人為World First亞洲公司。
時代周報記者 羅仙仙 發自深圳
7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其官網正式公告了越蕃商務信息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蕃商務」)的支付業務許可申請信息,申請支付牌照類型為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遠程支付),其已經通過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設施技術認證。
工商資料顯示,越蕃商務註冊在上海自貿區內,註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是去年外資跨境電商收付款公司World First為了申請支付牌照而成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出資人為World First亞洲公司。上述公告還指出,主要出資人在截至申請日的連續兩年盈利。
一位接近World First的知情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8月下旬應該會有對支付牌照更明晰的情況。」時代周報記者聯繫World First採訪,其公關人士表示近期為敏感期暫不接受採訪。
第三方支付的「國民待遇」
World First總部位於倫敦,於2004年成立,主營業務分國際匯款、外匯期權交易和國際電商平台收款及結匯,收款服務的幣種覆蓋了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加元和澳元,在2010年進入中國。
同年,以C2C代購模式為主的洋碼頭上線,中國跨境電商開始了初步發展,2014年天貓、亞馬遜、網易等紛紛進入該市場。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在2013–2016年都保持著每年30%左右的增速。2016年,中國海淘用戶規模達到0.41億,預計至2018年底將達到0.74億,平均每年用戶規模增速達到50%。可見,World First在中國的發展時間線幾乎配合著中國跨境電商平台的成長。
截至目前,World First已設立了九個辦事處,分別位於倫敦、阿姆斯特丹、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香港、新加坡、東京、悉尼、深圳和上海,已有超過2萬名中國跨境電商賣家客戶,全球每年的交易流水超10億美元。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World First與多數提供跨境支付服務機構的業務模式有所不同,為商家開一個當地的銀行賬戶,「扮演」國際銀行角色而非轉賬平台,再從交易中收取費率手續費。
「費率是World First的主要收入來源。」上述接近World First的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現在主要的合作銀行有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確保交易真實性的同時可以在貨幣兌換中有優勢。
在一次產品發布會上,World First中國區總經理黃偉強表示:「今年在中國內的布局戰略重點正是本土化的推進。」
毫無疑問,獲取第三方支付牌照便是其本土化的重要一步。而從World First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來看,似乎都十分順利。去年11月,World First在上海陸家嘴新興金融產業園區內成立中國內地第一家全資子公司越蕃商務;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就對外披露已收到World First關於申請支付業務許可的來函;時至6月,其就推出了針對跨境B2B電商的金融收款服務的產品—World Account,並以此為在中國市場上的主打產品。
實際上,今年3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2018〕第7號(以下簡稱「7號《公告》」),明確放開了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准入限制,同時外資和內資支付機構須遵守相同規定,實現統一的准入標準與監管要求,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6月,央行行長易綱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主線是按照國民待遇原則逐步放開股比限制和業務牌照限制。
這意味著,外資機構進入中國支付市場將享受「國民待遇」,而World First正是在支付領域中第一家「吃螃蟹」。
「外資支付機構生存和發展了很多年,更為成熟,對目前本土的支付機構會有緊張感,不斷地完善自己的金融支付體系,而外資機構在效率和安全上的實踐,也將值得學習。」商務部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行業「十面埋伏」
根據央行2號令要求,申請支付牌照必須經過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設施技術認證,獲得公示的支付機構將進入央行總行審批流程,順利通過就可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這意味著,目前World First通過越蕃商務申請支付牌照僅剩最後一步,但行業的競爭似乎並不像World First設想的那麼簡單。
2011年至今,央行先後發放了271張支付牌照,通過註銷、合併之後,目前仍然存有243家支付機構,若順利獲得牌照,越蕃商務將成為第244家支付機構。而根據艾瑞諮詢的報告,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寶與財付通兩大巨頭佔據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市場份額的90.6%。可見,在World First在已經高度集中的市場份額中壓力並不小。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7.79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4.2%;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進口12.46萬億元,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的地位。而這些數據,直指著中國B2B跨境支付的市場潛力。而與交易規模一同增長的還有跨境支付試點平台數量,截至2017年底,參與跨境支付試點的支付平台數量也已達到33家。
金杜律師事務所支付行業的律師周昕在採訪中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大量支付機構在有限的市場空間生存十分不易,紛紛嘗試跨境支付業務,這一細分業務板塊同樣是『紅海』一片。」
白明表示,比起開放力度,完善支付領域法律法規更為重要。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支付領域屬於金融業的新興領域,而且涉及千家萬戶,風險更為集中,在開放外資的進程需要更為敏感和謹慎,要『打掃乾淨屋子再迎客』,讓行業健康發展再迎接挑戰。」
World First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姐夫·帕克在去年年底的一次採訪中坦言,過去的12個月里在行業競爭展開的價格戰里承受了非常大的價格壓力,「2017年3月決定將費率降到了1%」。
「面對用戶熟悉支付寶、財付通等內地支付企業,外資支付機構出現『水土不服』是難免的。」一家支付機構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在World First之前,Apple Pay以基於手機NFC功能的電子現金離線消費業務在2016年進入中國支付市場,其不屬於網路支付業務範疇,因此不需要第三方支付牌照。以當下情況來看,Apple Pay仍無法與支付寶、微信支付相比較和抗衡。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不少外資支付企業都以B2B跨境支付為進入中國市場的切入口。Paypal早在2011年便開始申請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其官網多次表示已提交了相關申請材料;而同樣在中國B2B跨境支付市場的外資機構還有Payoneer,目前持有美國貨幣服務企業執照和歐洲相關的金融服務執照,官網顯示已有超過10萬的中國電商賣家用戶。
上述支付機構負責人表示,外資支付機構入場是有期待的,在於其是否參與境內支付市場:「他們的技術、平台和模式帶來的市場反應,可能會與市場現有的支付機構完全不同。」
※中順潔柔:半年報符合預期 Q2收入增長提速
※特斯拉半年內將推出自主研發AI晶元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