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幾個問題

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幾個問題

馬建堂

國家統計局局長, 黨組書記.

一、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特徵

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七大對此奮鬥目標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增強發展協調性, 擴大社會民主, 加強文化建設, 加快發展社會主義事業, 建設生態文明, 加快建設更高層次、更加惠及人民群眾的小康社會。現在到2020年全面實現這樣一個宏偉目標還有10年時間。我國現在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將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在這裡我想提出的問題是,中國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我認為,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為,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加快經濟發展與產出率較低、消耗較大、污染較重、排放空間有限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矛盾。

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 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不斷改善民生, 促進社會進步, 經濟就需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 就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 是硬道理, 這一點絕不能動搖。但還必須看到, 我國的人均資源不足, 環境容量有限, 人口紅利開始減少, 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加劇, 因此那種傳統的快速增長但不太好的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要解決經濟發展這一主要矛盾, 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

歸納起來, 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資源產出率低、物質資源消耗大

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偏低的資源產出效率必然導致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個顯著特點是資源產出率偏低, 主要表現在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鋼鐵、淡水等資源消耗均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 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為8.9噸標準油/萬美元, 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 煤耗為5.6噸標準油/萬美元, 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1 倍; 石油消耗為1.2 噸標準油/萬美元, 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2000年到2006年7年間, 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數據基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與日本、德國等相比差距很大。2006年, 我國是日本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的8.9倍。2008年, 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鋼鐵消耗為1.7噸/萬美元, 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倍, 分別為巴西、印度、俄羅斯水平的6.1 倍、2.7倍和2.1倍, 在「金磚四國」中是最高的。當然這也可能與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基礎建設發展較快有關。

我國是一個人均水資源十分有限的國家。2000年, 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淡水消耗為4615立方米/萬美元, 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9 倍, 分別為巴西、俄羅斯淡水消耗水平的5.9倍和1.6倍。

物質資源大量消耗還表現在我國石油、煤炭、電力等資源消費量快速增長。2007 年, 我國石油、煤炭、電力消費量分別為36570 萬噸、258641 萬噸和32712億千瓦小時, 分別為1990年的3.2倍、2.5倍和5.3倍。2006年, 我國GDP總量佔世界GDP總量的5.5%左右, 但是我國的能源消耗卻達到了24.6億噸標準煤, 約佔世界能源消耗的15%。鋼材消耗量達到了3.88億噸, 約佔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12.4億噸, 約佔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大致上說, 我們消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主要基礎原材料, 創造了6% ~7%左右的GDP, 這充分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粗放。

(二) 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 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個顯著特點是高排放、高污染。儘管我們的人均排放強度、累計排放量都低於世界水平, 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均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高強度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環境污染嚴重。從2000 年到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表可以看出, 200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9.3噸/萬美元, 世界平均水平是8噸/萬美元, 我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倍、歐元區水平的7.6倍。當然, 這與我國能源結構有很大關係, 因為我國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的生產消費佔70%左右。

2005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氮排放量2.99噸二氧化碳當量/萬美元, 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 歐元區水平的6.5倍。

我國環境污染比較嚴重還表現在大氣、水環境等質量差, 酸雨問題嚴重, 大氣中顆粒物含量過高等方面。2006年, 我國每立方米空氣中顆粒物含量為73.0微克/立方米, 世界平均水平是每立方米50微克, 我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 為歐元區水平的3.2倍。印度略低於我國水平, 俄羅斯和巴西則遠低於我國水平。

我國地表水污染嚴重, 七大水系總體質量為中度污染。從2008年我國七大水系水質類別比例圖可以看出,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七大水系, 嚴重污染而不能使用的劣V類水質比例達到20.8%。其中, 黃河、淮河、遼河、海河劣V類水質比例分別達到20.5%、22.1%、32.5%、50.8%。海河的劣V類水質已經達到一半。

酸雨的發生頻率比較高。2008年, 在環保部監測的477個城市(縣) 中, 出現酸雨的城市252個, 佔52.8%; 酸雨發生頻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個, 佔34.4%; 酸雨發生頻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 個, 佔11.5%。重酸雨比例高。2008 年, 在環保部監測的477個城市(縣) 中, 發生較重酸雨的城市佔24.1%。其中, 重酸雨的城市佔8.8%。

(三) 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 勞動生產率比較低

我國傳統發展方式的第三個顯著特點是依靠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增加產出, 企業對技術進步的作用重視不夠, 勞動生產率偏低。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 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優勢。我國人口眾多, 勞動力供給較為充裕, 其中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總量、規模巨大。2007年我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達2億多, 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據統計, 我國13.28億總人口中有7.5億勞動力人口。在7.5億勞動力中, 城鎮就業勞動力3億, 農村4.5億。在農村的4.5億勞動力中, 每年大約有1.5億左右會轉移到城鎮打工, 其中大約有3至4千萬已常住城鎮。離土不離鄉的, 在本地從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的人員還有8至9千萬, 這兩部分人加起來大約是2.4億多。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有2億左右。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 勞動力成本低廉。據美國勞工部測算, 2007年我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為0.8美元/小時, 德國為50美元/小時, 我國僅為德國、美國、日本、巴西製造業勞動力成本的1.6% , 2.6%、3.3%和11.3%。

中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就是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發展經濟學的著名理論———劉易斯理論, 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轉移的二元經濟模型, 即農村勞動力太多, 勞動生產率很低, 在當地的邊際產出是零, 甚至為負數, 但只要轉移出來, 他的邊際產出肯定比原來大。現在面臨的問題是,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 我國的農村勞動力在若干年以後還有沒有富餘, 還有沒有人口紅利, 有的話還能持續多長時間?

中國的製造業在改革開放以來之所以發展得這樣快, 製造業出口之所以發展得這樣迅猛, 勞動力資源優勢帶來的勞動力價格相對便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也符合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理論, 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 進口其「比較劣勢」的產品。但是, 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必然導致大量使用勞動力, 勞動力密集投入又形成偏低的勞動生產率。從世界主要國家勞動生產率表中可以看出, 據世界銀行統計, 2008年我國勞動生產率為5584美元/人, 僅為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的5.7%、7.2%、5.9%、24.6%。

(四) 規模經濟和全球化影響, 形成產品大進大出

我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第四個顯著特徵是大進大出。我國在資源、勞動力密集投入基礎上, 低水平擴張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明顯,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形成產品大進大出, 外貿依存度(貨物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 明顯偏高。這種產品大進大出式的經濟發展模式, 主要特點就是從國際上獲取我國緊缺的資源, 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加工形成產品後再出口到國外。改革開放以後, 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但也要看到, 這種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國廉價資源、廉價環境和廉價勞動力過度地輸出。我國一些環境污染比較嚴重的產品, 如鐵合金、電解鎂等等, 出口的比重也很高。我國人均資源本來就少, 資源利用率又低,再輸出一部分資源, 還通過產品加工造成更大的環境污染, 這種狀況必然不可持續。2000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比重為3.6% , 2008 年為7.9% , 2009年為8.3% , 我國已經超過德國成為貨物貿易出口第一的國家。

在世界分工格局下, 產品大進大出使我國外貿依存度明顯偏高。2008 年, 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9.8% , 分別比美國、日本高35.4 個、28.3 個百分點。2009年, 我國外貿依存度為45.0%。

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是形成我國產品大進大出的重要原因。1982~2008年, 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均增長24.8% , 佔全部貿易額的比重由1981年6.0%上升為2008 年的41.1% , 近年來基本穩定在40% ~50%之間。對我國來講, 加工貿易在擴大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但加工貿易佔總貿易的份額偏高, 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粗放。

(五) 消費率偏低, 對投資依賴過大

我國傳統生產方式的第五個顯著特徵是消費率明顯偏低, 投資率偏高。消費率是指最終消費佔支出法GDP的比重。支出法GDP分成四個部分: 一是最終消費, 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二是固定資本形成,固定資本形成不等於固定資產投資; 三是存貨變動;四是進出口。2008年, 我國消費率為48.6% , 大大低於世界主要國家60%以上的消費率; 投資率(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支出法GDP的比重) 為43.5% , 明顯高於世界主要國家30%以下的投資率。

雖然大家認為投資多消費少, 也確實存在這種趨勢, 但1978年到2008年30年間, 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仍然是消費。但30年平均下來, 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5.3% , 投資的貢獻率是36.7%。2001年以前, 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體上高於投資貢獻率, 2002年以來,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消費貢獻率, 或者與之持平。高於消費貢獻率, 或者與之持平。

我國礦產資源人均儲量極低, 石油、煤炭、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 /10, 主要金屬人均儲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 /4。近年來,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目前, 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均在50%以上。

(二) 環境容量有限, 國內外壓力增大

高排放、高污染與環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漸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加大。我們發展的目的就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喝乾凈的水, 呼吸清潔的空氣,生活在優美的環境里。但現在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 環境污染嚴重。目前我國地表水污染嚴重, 七大水系水質總體為中度污染, 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 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 部分城市空氣污染較重。環境狀況惡化導致污染治理投入快速增加。由2004年投入1910億元猛增到2008年投入4490億元。7 major water systems

據世界銀行統計, 2005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515億噸, 約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 , 僅次於美國, 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 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日益重視, 去年末的哥本哈根會議就是為解決環境問題而召開的, 而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 減排難度和代價巨大, 面臨減排的國際壓力將越來越大。

我國政府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鄭重承諾。要兌現這一承諾, 中國經濟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 進一步加強環境和污染治理。

(三) 勞動力供求形勢發生深刻變化, 用工成本增加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也是勞動力供求形勢變化的要求。我國已於1999年步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 人口自然增長率近年來快速下降, 老齡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適齡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人口紅利將逐漸減弱。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5年的10.6‰下降為2008年的5.1 ‰, 65歲老齡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6.2%上升為2008年的8.3% , 經濟活動人口增長率由1991年的1.2%逐步下降為2008年的0.8%。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勞動力供求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導致企業用工成本逐步上升。2008年, 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28898元,比2005年提高10698元, 企業用工成本逐步增加。今年一季度, 企業用工成本增長13%左右。

國際金融危機逐步走出以後, 不少地方出現了技工荒、用工荒。一方面, 我國就業人員中年輕勞動力供不應求, 2008年我國就業人員中20 - 34歲年輕人員的比重僅為29.0%; 另一方面, 勞動力技能素質水平還不能滿足企業需求。2008年, 我國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以上的僅佔19.6%。所以, 雖然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 但在部分時段、地區和工種也會出現勞動力供應不足的現象。

(四) 外部環境複雜嚴峻, 大進大出式的生產方式不利於經濟穩定增長

大進大出式的生產方式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具有兩面性: 世界經濟形勢好時, 大進大出式的生產方式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增長; 而當世界經濟波動時, 大進大出式的生產方式將影響國內經濟穩定。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世界主要國家投資率逐步下降。1970 年, 德國、日本的投資率分別為30.5%、39.7% , 而到2006年, 德國、日本的投資率分別下降為17.8%、24.0%。

擴大消費符合保持經濟平穩增長,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調整需求結構, 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我國長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著眼點。

(六) 服務業滯後, 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隨著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接近3000美元, 需求結構正面臨深刻變化, 客觀上要求加快服務業發展,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增強經濟增長後勁。

目前, 我國服務業還比較薄弱, 尚不能很好地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生產性服務業難以滿足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生活性服務業難以滿足人民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精神生活內容的需要。我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比重低, 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消費增長。

2003~2008年, 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0.3% , 比居民消費性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5個百分點, 比商品性消費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6個百分點。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實現「三個轉變」: 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實現「三個轉變」, 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 提高資源利用率

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資源利用率低, 資源消耗大, 轉變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 就要提高資源利用率, 同樣的資源要產出更多的東西,更好的東西, 附加值更高的東西。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辦法, 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術手段和經濟手段。運用經濟手段很重要的一點就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既要提高資源產品的價格, 又要保護低收入群眾的消費水平不受影響, 比如說推行居民用電用水階梯價格制度。要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引導企業開發新產品和節能降耗, 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示範推廣。

(二) 減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減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也要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術手段和經濟手段。要進一步深化生態環保體制改革, 改革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積極推進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治理,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三) 提高勞動生產率

建立創新型國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要通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創新和制度機制創新,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四) 積極擴大消費, 穩步提高消費率

中國的消費能力之所以不夠高, 主要原因還是收入不高。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內需與外需、消費與投資結構。積極擴大內需, 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 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最重要的是解決看病及子女受教育問題, 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鼓勵人們敢花錢。要加快推進城鎮化。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主題。據我們開展的住戶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08年農村人均消費支出3661元, 城鎮人均消費支出8869元, 地級市10600元, 36個大城市14000多元。這充分說明城鎮化是我們擴大內需的重要動力。切實改變目前我國消費率偏低、投資率偏高的狀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學人 的精彩文章:

張維迎:造假者為何不管信譽?

TAG:中國經濟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