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調整MPA參數設置 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本報記者 張奇 北京報道
日前,央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是央行與市場溝通的方式之一,也是觀察下一階段政策取向的重要窗口。
分析認為,報告中出現的「幾碰頭」、「幾家抬」值得關注。所謂「幾碰頭」是指短期內需求端面臨貿易摩擦、基建投資增速下行等多因素擾動;「幾家抬」則指金融服務實體需貨幣、監管、財政等多方合力。
「貨幣政策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央行在此時提出『幾碰頭』、『幾家抬』就是希望宏觀經濟政策形成合力,化解短期不利因素集中發酵的不利影響。」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
報告稱,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分析認為,這意味著未來貨幣政策仍舊是穩健偏松。
作為「雙支柱」框架的另一支柱,宏觀審慎政策正在不斷完善。報告稱,在充分發揮宏觀審慎評估(MPA)逆周期調節作用的同時,適當發揮其導向性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完善宏觀審慎框架
此前有報道稱,央行擬對MPA部分參數做出調整,下調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 公式中的結構性參數α至0.5(此前基準值為1),調整幅度並非「一刀切」,不同地區、不同金融機構的標準會有差異。此外,信貸順周期貢獻度參數β也有不同程度的調整。
而此次公布的報告顯示,上半年央行適時調整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適當調整MPA參數設置,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和符合條件的表外資產回表。至於具體是如何調整的,報告里沒有披露。
「此舉是為了讓銀行增加信貸投放。」交通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稱,「銀行增加投放要有能力和意願,能力方面受制於MPA考核等因素,調整係數也是為了促進信貸投放,用表內的增長彌補表外收縮。」
近幾個月以來,央行採取了結構式寬鬆的貨幣政策,不過結構式寬鬆的效力引發部分人士討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本次央行將降准支持「債轉股」和小微企業的情況,降准置換MLF支持小微的情況均納入了MPA考核。
唐建偉認為,此舉意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既然現在貨幣政策相對寬鬆,又不希望資金流向房地產等限制領域,而是流向三農、小微等領域,這就要打通傳導渠道。
央行於2016年初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制度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亦即大眾熟知的MPA考核。
該考核體系評估資本和槓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將評估結果分為ABC三檔,並以差別準備金利率等進行激勵約束。根據形勢發展和調控需要,央行不斷完善MPA。
如《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擬於2019年第一季度評估時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下金融機構發行的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
此外,央行於一季度首次啟動對4327家金融機構評級,對金融機構的經營情況和風險狀態進行評價。央行稱,金融機構評級結果是確定MPA結果的重要依據。分析認為,央行追求更加精準的評估金融個體機構風險隱患,也是央行不斷完善雙支柱框架體系的表現。
外匯逆周期調節
上半年銀行間流動性較為寬鬆,部分時點貨幣市場利率甚至與政策利率出現倒掛,而實體融資利率則仍在上行。6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97%,該利率3月為5.96%。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一些障礙。
本次報告關於貨幣政策的表述與近期高層會議精神一致,即貨幣政策穩健,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也強調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
華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李超認為,央行貨幣政策著重於由宏觀去槓桿向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和社融信用收縮轉變,這一轉變有望對未來社融增速和M2增速帶來拐點式影響,中長期增速已經見底的概率較高。
「下半年還有降准空間,利率方面,存貸款基準利率或保持不變,政策利率變化值得關注,一方面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需政策利率下行,不過外部美元加息需要利率上抬。另外結構上,貨幣政策需進一步夯實對於三農、小微等領域,及基礎設施領域支持。」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稱。
中信固收認為,貨幣市場利率與政策利率倒掛限制了貨幣政策數量的進一步放鬆,原因在於貨幣擴張尚未完全傳導至信用擴張,下一步將集中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繼續降准等數量型工具短期內推出的概率不大。
近期匯率走勢頗受市場關注,報告指出,目前境內微觀經濟主體尚未完全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外匯市場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順周期行為和「羊群效應」,加劇市場波動。針對市場可能出現的順周期波動,必要時也須進行逆周期調節。
下一階段,針對外匯市場可能出現的順周期波動,央行也將繼續運用已有經驗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在必要時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逆周期調節。唐建偉稱,風險準備金政策發布之後,匯率年內破7的可能性較小,未來還是震蕩格局,外匯儲備應該整體穩定。
(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