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20條,領悟任意一條,都將受益匪淺

《二十四史》經典佳句20條,領悟任意一條,都將受益匪淺

圖片源於網路

1、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釋義: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做人要懂得知行合一。

2、苦言葯也,甘言疾也。《史記》

釋義:古人言苦口良藥,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藥;動聽的言辭,就像疾病。

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釋義: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

4、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釋義: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5、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釋義:原指在戰爭中的雙方,先採取行動的往往處於主動地位,可以制伏對方。後來泛指先下手採取主動。相應的,後發制於人,就是說後行動的就被人控制,後下手就被動。

圖片源於網路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

釋義: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7、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漢書》

釋義: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在一百里的範圍之內,可能氣候是一樣的,出了一百里,這個氣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8、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釋義: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任何難題最終都會迎刃而解,在風雨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釋義: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10、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

釋義:指從言談上識別人才。夸夸其談,言過其實,貌似有才,實則飯桶一個,這樣的人不可大用,用之必受其害。因為這種人往往剛愎自用,聽不進相反意見,遇事不調查研究,主觀武斷。

圖片源於網路

11、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

釋義:長久積累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一天做 了壞事,四面八方都會知道。指惡名比 善名傳得快,千萬要謹慎。

12、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釋義:之前一直誤入歧途,現在醒悟過來,往正道上走,離你得到的日子就不遠了。得道就是到達一種比較高的境界,思想認識、品行之類。

13、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釋義:勤儉乃修養德行必須的態度;奢侈是惡行之中最嚴重的。是勸人要注重節儉,反對奢靡的。

14、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史》

釋義:蟬兒的叫聲越喧鬧,森林就越發顯得靜寂;鳥兒的鳴叫聲越響亮,

山野就更加顯得清幽。

圖片源於網路

15、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舊唐書》

釋義:謀劃好了再做事,就會昌盛;做了事情再謀劃,就會衰亡。指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應該事先謀劃好了再進行。謀劃不是空想,而是要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

16、習見善則安於為善,習見惡則安於為惡。《新五代史》

釋義:經常見到善良的人或事,就對行善的事情感到快樂。經常見到邪惡

的人或事,就對作惡的事情感到快樂。總的來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7、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宋史》

釋義:自身不作表率,別人就不會服從;不以自身為先,別人就不能相信你。

18、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遼史》

釋義:英明豁達的人的喜怒哀樂,與窮困、通達、災禍、幸福沒有關聯。

19、待人以誠,人亦以誠待我。《元史》

釋義: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你真心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真心與你相交。

20、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明史》

釋義:處於很高地位的人容易驕傲傲慢,處於悠閑安樂中的人容易奢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楊絳:父愛,是言傳身教
望《論語》而不再興嘆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