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麗君迷弟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的感動,可在音樂中領悟

鄧麗君迷弟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的感動,可在音樂中領悟

小偷家族,究竟偷的是什麼呢?是盜竊商品抑或教導小孩盜竊?

他們不過偷取了別人拋棄的幸福,然後為之受到沉重的懲罰。

一起到海邊去吧!日本夏天,一家人在海邊嬉笑玩耍著,他們手牽手,面對大海,寄望家族之間的情感,能夠比海更深,比天更藍。

在背景音樂《Going to the sea》清脆、充滿夏天感覺的鋼片琴聲響中,年老的奶奶在他們身後,悄悄地拿起沙子想要蓋住自己的老年斑,隨後她看著面前自己的家人,輕輕地吐出「謝謝你們」的最後道別,在這烏托邦式的無憂美好中,暗涌隨後即將淹沒這家人從偷來的時光中、獲得的平淡美好。

最近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在國內公映,隨即成為國內暑期檔一股難得之清流。這部在今年五月斬獲第71屆金棕櫚大獎的作品,成就了是枝裕和電影事業的另一巔峰,以力挽狂瀾之勢,讓日漸衰微的日本電影再次被世界看見,同時也讓我們再次思考「家族」與「血緣」、「家庭」與「社會」、「人性」與「公義」、「貧窮」與「犯罪」之間的關係。

在外人看來,這個「柴田家族」是如今日本社會中再正常不過的老中青三代同堂,由於貧窮,只能靠奶奶的養老金與夫婦的零碎散工收入維持生計。但即使貧窮,同一屋檐下的這個家族吃泡麵也過得相當其樂融融。

可惜到最後,外人終於明白,這其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偷家族」,一對由前失足婦女與殺人犯組成的夫妻,陸續收留被遺棄的獨居高齡老人、被洗腦的風俗業少女、非法撿回了一個正太,最後還誘拐隔壁街區的小蘿莉,這對夫妻居然還要教正太蘿莉如何去「偷竊」。

但就是這樣一個頻頻觸及法律、彼此之間毫無血緣關係的家族,成員之間卻產生了無法割裂與捨棄的情感羈絆,這些被拋棄、貧窮的低層人們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互相取暖的紐帶就是難得的愛與信任

這樣危險的題材,是枝裕和依然能夠拿捏得當。作為從紀錄片出身的他,最初電影拍攝手法多為「紀實」為主,譬如取材自真實故事的《無人知曉》(2004),然而近五六年,是枝裕和坦言自己拍攝手法發生了轉變,他開始有意識地往「寓意性」的虛構過渡。

《小偷家族》便是這個過渡階段中的集大成作品。

實質上,小偷家族存在著一種在是枝裕和電影中難得的「強烈對比感」。祥太被抓是這部電影的分水嶺,被抓之前,電影營造了一種緩緩流動如水,也就為是枝裕和式的溫暖柔情,從日常細枝末節中綻放出的人性之愛。

但在祥太被抓之後,也就是電影的最後三分之一時間,電影速度愈加增快,一切我們於電影前三分之二留下的疑問都在冰冷無情、公正無私的審問中得到了解答。

也正是這種對比感形成了電影中、來自於人物關係、情感羈絆中的戲劇性張力,這也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院線電影所缺乏的地方。

因此《小偷家族》的敘事彷彿就是《無人知曉》、《如夫如子》與《第三度嫌疑人》的融合體。

是枝裕和也藉此故事留下了一個疑問:一個家庭的紐帶是什麼?是濃於水的血緣關係抑或在一起的寶貴時光?

看不見的煙花總是美好的,沒說出的話語總是動人的。

音樂便能夠帶著此般欲說還休、蕩氣迴腸之傳奇寓意。

是枝裕和×細野晴臣,傳達出是一種極簡、含蓄內斂的東方美學。

眾所周知,是枝裕和的電影原聲一直以來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此次《小偷家族》更加力邀了日本音樂巨擘、日本搖滾音樂活化石細野晴臣擔綱電影原聲。

細野晴臣創作、作曲兼任演奏14首連貫電影的原聲配樂,無論是開頭瞬間營造出緊張的偷竊氛圍,《Going the the sea》以清脆、充滿夏天感覺的鋼片琴構建出烏托邦式的無憂美好、《Beach》原聲吉他的悠揚、《Run Away》中不可逆錯誤已被曝光的驚慌、抑或是《The Empty Room》人去樓空的物是人非,細野晴臣都能夠完美醞釀出「這個家族」的不確定性,同時使電影充滿著傳奇性與寓意,而情節的細節與人物情緒之間的平衡都把握得相當好。

細野晴臣他自幼受民謠音樂影響,作為日本最早一批接觸搖滾樂的人,在他身上可窺見日本搖滾樂史,因而被視為「經曆日本搖滾發展的男人」。這名操控低音的貝斯大師,隨性拿捏迷幻、實驗、搖滾、流行等等風格,擁有一種「幽默神秘」的豐沛。

作為日本傳奇電子樂團YMO貝斯手的細野晴臣,曾說過「自己人生與貝斯一樣,都是低音人生」。他鐘愛幽默,並且喜愛將「幽默」帶入到音樂中。無論是1969年最早期的April Fool 、Happy End、Tin Pan Alley(ティン?パン?アレー)抑或是後來的YMO,他的幽默與諷刺都刻畫在抑或是音樂,抑或是視覺設計裡面。

別れの予感

 天國的情人

鄧麗君 

00:00/04:29

「家庭」與「生活」為是枝裕和擅於用以勾勒人性之美,生命內魂之兩大方式,無論是《小偷家族》抑或《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奇蹟》、《如父如子》、《海街日記》、《比海更深》。

毫無疑問,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沒有宏大的題材,也沒有刺激眼球的畫面,每一幀都平靜如水,流動著屬於平凡人的感動:即使生活總以其兇殘的一面,不斷施加我們壓力,但人情感羈絆之間的溫純美好總會成為一種讓我們繼續堅定活下去的力量。

當中「殘缺的美」則為是枝裕和電影世界中的不變之風景:即當至親離別之後,剩下的人該如何生存下去;抑或是殘破的婚姻,孩子如何成長;養父母的養育之恩與親生父母血脈相連之間的矛盾;廢柴中年大叔的滑坡生活與視他為勝利之者的母親之間的感情。

是枝裕和擁有敏銳的音樂感官,有些電影名字直接取材自歌詞,譬如「比海更深」,便來自鄧麗君的《別離的預感》(れの予感)

比海更深

比天更藍

我已沒有辦法愛你更多

《別離的預感》是1987年鄧麗君「夢幻四部曲」之終曲,《比海更深》中暴風雨來臨的夜晚,母親對良多談及自己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的預感。

此時收音機傳出鄧麗君《れの予感》,在歌聲中,母親罕見地向良多說起自己對他父親的感受以及幸福的含義:

「我從來沒有愛過一個人,比海更深。」

眾所周知,鄧麗君對於中國流行樂壇有著開創的影響,也對當年毫無基礎的中國搖滾有著功不可沒的啟蒙與先驅作用,同時也成就了一段在東瀛中的黃金時代。

70年代已經遐邇聞名的鄧麗君來到東京進行歷練,以「テレサ?テン」 Teresa Teng之名,開始在東京的音樂歲月。走過大大小小的場地,進行各種演出與歌唱的鍛煉,最後一首《空港》讓鄧麗君成為70年代日本家喻戶曉的歌星,在競爭白熱化的日本流行樂壇中,鄧麗君以《悲傷的舞者》、《淚的條件》等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奠定了在日本樂壇中的地位:她登上了日本紅白歌會的舞台,並且創造了有線放送大賞三連冠的記錄。

鄧麗君代表著一種自由創作的聲音,流行歌曲開始真正是一種來自非政治性、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

悲しみと踴らせて

 鄧麗君 璀璨東瀛原音集

鄧麗君 

00:00/04:19

鄧麗君在音樂藝術性與商業性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受到台灣地區、香港地區、中國大陸、日本、法國、美國等全球各地樂迷的擁戴。

她一生獲得白金唱片獎的加冕無數,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七大歌星」、「世界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星之一」。

在鄧麗君身上,很多東西都是永恆的:她對愛與善良的追求。而這份日久彌新的真善美,正是當今許多人所稀缺與嚮往的。

很多人喜歡鄧麗君,除了她唱歌甜美、她勇敢追崇音樂自由與創新,還有的是:她喚起了人們對於那個泛黃、美好、一切「慢慢來」年華的追憶。

花火

 海街diary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菅野よう子 

00:00/01:14

無論生活多殘酷,我們總有一部是枝裕和的電影藉以寄託。

是枝裕和思考的焦點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譬如此次口碑與藝術性並重的《小偷家族》。

還有一份《距離》的沉重:日本邪教「真理的箱舟」在東京自來水源投毒,致百人死亡 上萬人受傷害 五名主犯被教眾殺害,教主自殺身亡 三年後,四名主犯的親屬來到山中遺址拜祭親人,一場意外讓他們遇到了當年臨陣退縮的第五人。

而讓我們更加尊敬與佩服是枝裕和的,還有他身上那份「不屈身於公權力」、「保持作品純粹」的藝術家之高貴品格。

在是枝裕和獲得戛納金棕櫚大獎之後,他拒絕了日本政府對自己的表彰,他認為電影就應與公權力保持距離:

「當今社會整被逐漸回收進掌權者的宏大的故事中,作為一個電影導演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與這種宏大故事進行對抗,並持續不斷地創作出與之相對、多種多樣的微小故事,而這樣做的結果也將令文化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因此,這種「微小故事」從1995年《幻的光》至今,讓是枝裕和如同就在我們身邊的觀察者與陪伴者,他的微小故事與我們一起成長,茁壯而後壯大,開花結果。

同時他總會溫吞地在電影中,以不同故事形式告訴我們:

無論身在何方,最終我們也會回歸家庭

無論在外如何遍體鱗傷

家人總會給予你最大的撫慰

無論如何,都要記得回家的道路

撰文 編輯 排版|拜仁小蝦餃

圖|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野音樂 的精彩文章:

月亮之上究竟有什麼?
日本視覺系就是殺馬特!你怕不是對VR有誤會!

TAG:在野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