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魯迅的解釋好有內涵
老話常說常新,從小我們就聽父母或者老輩說著各種順口溜一樣的話,當時聽起來,只是覺著這些話都挺好玩,同時這種話一出口,頓時感覺父母的形象忽然又高了一大截,反正小編有過這種感覺,過了多年以後,回過頭去體會這些老話,更是覺著內涵無限,意義非凡,古人傳下來的東西,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必然有他最為合理的地方,也必然在如今依舊適用。
老話曾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今天又是有怎樣的意義呢?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最有效地辦法,就是想法設法了解他的過去,知曉他的現在,對於一句話也是如此。
古時候,農業經濟佔據主導地位,人民的生活並不像如今這樣富足,即便是在盛世,也有人餓死,有人家窮揭不開鍋了,找鄰居借些米,渡過難關,未嘗不可,這對於借出米的人家也是大功一件,是積陰德的善事,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任何時候,幫助好人渡過難關絕對都是大大的好事。
那為什麼不借柴呢?米不比柴值錢嗎?米都能往外借,區區一把柴,又為何如此吝嗇呢?
這就說到懶了,小編本人並不聰明,相反還有些笨,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不怕你有多笨,就怕你有多懶。那時候不明白到底什麼意思,只是一個勁的去做,常常講天道酬勤嘛,後來才漸漸體會到懶到底有多可怕,人若懶,誰也救不了,這是人性使然,古人其實就這個意思,古代柴火遍地都是,只要稍微動動手,就能砍不少柴,回家生火做飯,手到擒來,可是如果一個人連最簡單的事都懶得去干,那就乾等著餓死吧,太懶了,無藥可救。
借衣怎麼回事呢?平常都穿的是普通衣服,但誰都沒準碰上重要的活動需要參加,穿的寒磣了,豈不是遭人白眼,畢竟衣服也是一張臉,古時候的人們就可能會找別人借衣服,反正不貼身,還能裝點門面,穿完了再還回去,豈不樂乎?一句話講:簡約還不簡單。
可鞋為什麼不能借呢?因為鞋是貼身之物啊,而且鞋簍也臭,沒準再傳染個腳氣啥的,得不償失,當年魯迅先生曾對鞋有一段解釋:人們的聯想能力超強大,由鞋能聯想到腳,由腳又能聯想到性。這就很有內涵了,現在更衍生出了「搞破鞋」,把借來的鞋穿毀了,回頭跟人家說:實在對不起,你的鞋讓我搞破了。實在聽的不順耳。
為什麼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魯迅的解釋好有內涵
※如果說川島芳子是傳奇,那麼此人就是傳說,她才是日本頭號女間諜
※為什麼講「要想睡得人輕鬆,切莫腳朝西來頭朝東」?不僅僅是磁場
TAG:小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