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頭部創傷至今還會疼

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的老紅軍:頭部創傷至今還會疼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公眾號

他13歲離開家人加入革命隊伍,是三次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戰士,戰爭留下的痕迹在他臉上至今清晰可見。

暑假之際,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活動,在江蘇省軍區南京第十九離職幹部休養所,筆者對老紅軍張世魁進行了採訪,聽他講述了一段紅色故事……

13歲那年的不辭而別,

成了他和家人的永別

張世魁

張世魁的父親張黃福是一名共產黨員,張世魁在父親先進思想的熏陶下長大,10歲時就加入了蘇維埃政府兒童團,積極協助赤衛隊進行革命活動,13歲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

「革命,就是要流血,就是要犧牲,哪裡有不流血的革命!」張老回憶起家人,他眼窩裡泛起點點淚光,陷入了深深的回憶。

1932年7月的一次晚飯是張世魁與父母最後的一次團聚,第二天一早他就瞞著家人和村裡的幾個小夥伴離家參加了紅軍,參軍的第二天張世魁就參加了戰鬥,隨後他跟著部隊轉移再也沒有見過父母和弟弟。

張黃福烈士證明書。

張世魁加入紅軍,想要為革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卻也因此成為了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他的父母和弟弟在1933年深冬被敵人殺害。

當時的張世魁沒有想到,13歲那年的不辭而別竟成了他和家人的永別。

「想到這,我心裡就難過!」張老捧著兩張寫有父母名字的烈士證書,悄悄別過頭,眼眶濕潤。八十餘年的時光,仍舊不能抹平那份傷痛。

雪山草地,

他被戰友緊緊「包圍」

「那縱橫300多公里的大草地,荒無人煙,到處是野草和沼澤,散發著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方圓百里連飛鳥都很難看見……」爬雪山、過草地大概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心裡最難忘的一段記憶,每當回想起這些,張世魁心裡總是很激動。

「爬雪山過草地前,雖然做了一些準備工作,但我們都沒有這方面經驗,對雪山草地更是一無所知。」張老緩緩地敘述著。

紅軍過草地時穿過的蓑衣。

1935年,張世魁所在部隊翻越了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位於阿壩地區的夾金山,是雅安地區外出的必經之地,海拔4000多米,山高坡陡,山頂終年積雪。

在時間緊迫、缺氧嚴重,沒有任何防護和攀爬工具的情況下,部隊穿著單衣草鞋行進。

從雪山行軍到了川西,張世魁所在部隊進行短暫的修整之後就開始過草地。草地實際上是沼澤地,一望無際,草叢中積滿了雨水,水溝交錯,有些地方水深過膝,一塊塊沒長草的爛泥底下是空的,人和牲口踩上去就會陷下去。最初的草地之行有少數民族百姓做嚮導,可到了中心地帶,紅軍戰士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張世魁的不少戰友都長眠在了雪山草地上,有的甚至連姓名都沒留下。也是在那時張世魁真正體會到了「把生的機會留給戰友」這句話的含義。

資料圖:油畫《紅軍過草地》。

長征路上的紅軍戰士,年紀都還小,大多數也就二十齣頭。在雪山草地夜間溫度極低,戰士們衣著單薄,大家只能抱團取暖,像蟻群一樣,緊緊地靠在一起,越是外層的人經受的嚴寒考驗就越多,越是中間的人存活下來的幾率就越大。

「讓年紀小的來裡面。」這成了當時一個不成文的約定,作為最小的紅軍戰士,張世魁得到了老班長們的關照。

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圍成一團取暖,一位眼尖的班長無意間發現張世魁縮成一團和幾個老班長擠在最外層。

「張世魁,你到裡面去。」

「不,我是男子漢,我要在最外面。」

但拗不過眾人,張世魁還是被推到了最裡面,雖然當時天氣很冷,但是戰士們的心都是暖的。

一路坎坷,三過雪山草地,天氣的嚴寒、供給的缺乏、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圍堵,使本就力量薄弱的紅軍在這些條件的摧殘下,步履維艱,年紀尚小的張世魁跟在部隊身後救送傷員,用他瘦小的肩膀和戰友們相互扶持著度過難關。

生死關頭,百姓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他們

張世魁。

百團大戰後,敵寇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合圍,進行「梳篦式」的掃蕩和清剿。

張世魁被上級任命為冀南一分區支隊休養所所長,專門負責傷病員收治工作。為了保障傷病員的安全,張世魁帶領隊員,在老百姓的配合下,在老百姓家裡和野外挖好地洞,將傷病員藏於洞中。

休養所是游擊化的,青紗帳就成了天然的隱蔽屏障。遇到敵人掃蕩,鄉親們就打暗號通知張世魁。到了冬天,沒有了青紗帳,休養所的活動就受到了限制,敵人的活動也頻繁起來。

一次敵寇進村掃蕩,傷病員來不及徹底轉移。張世魁與一個排長斷後,掩護傷病員繼續轉移。敵眾我寡,排長壯烈犧牲,張世魁率領其他戰士突破重圍,帶著傷病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在一次戰鬥中,張世魁負責實施戰地救護工作。當張世魁把一名重傷員背下戰場安頓好再次沖向陣地時,不幸頭部正前方中彈負傷,傷疤至今清晰可見。

那顆迎面而來的子彈曾使張世魁昏迷過一段時日,至今傷口還會隱隱作痛,張老說那是他迎敵而上的「勳章」。

張世魁與妻子。

除了戰爭的「殘酷」,讓張世魁印象深刻的還有那份軍民魚水情。

戰場環境複雜,張世魁率全體休養所人員化妝成老百姓,輸送藥品完成任務。幾次即將被日寇發現的生死關頭,是當地百姓冒著危險掩護了他們。

在一次戰鬥中,鄉親們冒死救出張世魁,把他隱藏在村裡,輪流照料。張世魁說是冀南人民給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我們打仗不是為了要官、要銀子。」在被問及參軍打仗的初衷時,老人語氣輕緩地強調著,「天下不平就要打!」他的眼神里閃耀著一種自信而堅毅的光芒。

經歷了苦日子,

更加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紀念章。

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經歷了風風雨雨,張世魁身上留下一種淡泊坦然的人生態度。或許是因為經歷過爬雪山過草地的日子,張老比常人更加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在張老不算大的房間里,擺著上個世紀50年代的床、70年代的柜子,和一面已經分不清年代的鏡子。張老的家人笑著說,他的東西雖然舊了,但只要還能用張老就捨不得扔。

在家裡,張老也有一些「寶貝」——勳章,老人一直精心珍藏著,這些代表著黨和人民對他的肯定。對他來說,能得到黨和人民的認可,這就是最大的滿足。

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往往也會對身邊的人嚴格,國家給張世魁的配車他不允許自己的家人使用,「那是國家給我的,不是給你們的」,老人的配車就算是停在車庫裡放著也不允許家人使用。

張世魁的二兒子也參軍了,從小就聽著父親的故事長大的他也要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軍營。

作者張亞寧與張世魁。

「傳承紅色基因,這是好事,趁老人還有記憶還能講話的時候,這項工作得趕緊做,他們就是活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臨別之前張世魁的家人反覆叮囑筆者。

趁著這份紅色記憶還未消逝,趁著這代人還未遠離,我們一定要將這些故事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變身連隊「新生力量」,比武場上,轉隸女兵力壓群「雄」
小長假去哪兒?一起來南海看那浪花一朵朵吧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