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海軍部隊成功處置意外險情帶來的啟示
《華盛頓郵報》去年做過一項統計,美軍在此前3年,非戰鬥死亡人數是185人,戰鬥死亡人數是44人。也就是說,在事故中的死亡人數是戰場上死亡人數的4.2倍。另外一家美國媒體也做了一項統計,在過去7年時間,美軍各軍種飛行地勤人員因各種安全事故造成了1000多人次的受傷,而在各戰場上由敵人造成的傷害只有82人。這些統計數據說明一個現實:平時的事故遠遠高於實戰的傷害。
近年來,我軍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部隊官兵在訓練和執勤中遇到的意外和險情幾率大大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實戰化訓練的強度越高、越接近實戰,安全風險就越大。以前我們常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如今,我軍機械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訓練和執勤幾乎沒有不動武器裝備的。在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下,我們當然不能走「危不施訓,險不練兵」的老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發生,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預防,把一切防止事故發生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周全。
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當意外險情來臨時,也必須要有第二手準備。這個第二手準備,就是在紮實抓好日常訓練基礎之上,多開展救生脫險訓練和準備。
今天,這組海軍部隊成功處置意外險情的案例,雖然有些離我們有點久遠,但這些歷史的經驗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
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副參謀長易輝——
讓「肌肉記憶」具有情感
GIF
在大洋深處潛航巡邏的潛艇最怕啥?一怕「掉深」,二怕「進水」,三怕「著火」。
2014年某月,正在大洋深處潛航的372艇,不幸遭遇海水密度突變造成的「水下斷崖」,浮力驟減的潛艇急速掉向海底。如果不在潛艇「掉」至極限深度前採取斷然有效的措施,便會艇毀人亡。
時任372艇艇長的易輝,清楚地記得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在深海巨大的壓力下,急速下降的艇體發出了「嘎嘎」的響聲,那是艇體鋼殼正在被擠壓變形;主電機艙的一根管道,因壓力過大而破損,海水噴涌而入……
面對突發險情,372潛艇官兵處變不驚、果斷應對,成功從「掉深」中脫險,操縱潛艇順利上浮,創造了我國乃至世界潛艇史上的奇蹟。
創造奇蹟的經驗是什麼?排除罕見險情的秘訣在哪裡?
逃過終身難忘的一劫,現任某潛艇支隊副參謀長的易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地說:化險為夷的本領,源於平時練就的過硬技能。
易輝說,要想「絕地求生」,離不開平時嚴格細緻刻苦的訓練。在那種緊急危險的狀況下,全艇官兵極短時間內執行了數十個不同的口令,在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水霧環境中,關閉了近百個閥門和開關,操作數十種儀器,精準無誤地完成500多個動作。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不經過千百次的訓練,是不可能做到的——那天在艇上的全是從軍10年以上的士官骨幹。
什麼叫過硬技能?易輝解釋說,就是平時訓練時把每一個課目、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都練到極致,把「熟練」練成「下意識」,做到絲毫不差、分秒不差,最終變成自己的「肌肉記憶」。但這還不夠,還要把每個人的「單獨肌肉記憶」練成步調一致的「集體肌肉記憶」。駕馭潛艇如同在「刀尖上跳集體舞」,不允許一個戰位不協調、一個動作跟不上,全艇官兵必須全力做到「同舟共濟一條心、協同配合如一人」。
讓易輝感動的不僅僅是全艇官兵練就了共同的「肌肉記憶」,更重要的這種「肌肉記憶」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在危險面前,很多人會本能地選擇自我逃生,但奮戰在戰位上的潛艇艇員們,下意識去做的卻是另外一種選擇。
372潛艇急速下降時,在巨大的海水壓力下,主機艙一根管道突然破裂,海水呈噴射狀飛濺湧入。正在值更的電工區隊長陳祖軍、輪機兵朱召偉和電工班長毛雪剛瞬間就反應了過來,條件反射般地關停了主電機和部分設備,並在第一時間進行封艙處理。
正是這3名視死如歸的戰士,做出果敢決絕的動作,才為潛艇快速浮起爭取了時間、創造了條件。事後,372艇共有5人榮立二等功,其中的3個二等功便授予這3名勇士。
一個團結的集體有了過硬的本領,再加上有了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的崇高境界,才創造了世界潛艇史上的脫險奇蹟。
>>>>
南海艦隊某航空旅大隊長王國輝——
有準備才有定力
「當意外出現時,我希望這是一個夢,自己趕緊醒一醒。」談到10多年前那次跳傘時,南海艦隊某飛行大隊長王國輝回憶說,沒有誰願意碰到險情和意外。
那是一個夏日,天氣非常好,他和他的教練駕駛著某型教練機在大海上空飛行。在做一個下降轉彎的動作時,王國輝推拉杆發現推不動了,教練在後艙也推不動——拉杆失靈!飛機瞬間就進入了螺旋狀態,急速往下掉……
「跳傘!」得到了跳傘命令後,後艙的教練先跳,前艙的王國輝後跳。巨大的彈射力量瞬間就把王國輝彈出了20多米,使得他進入短暫失憶狀態。
跳傘對王國輝來說不是第一次,但遭遇險情被動在海上跳傘則是第一次。拉掉座椅、打開降落傘、掏出救生筏……看似簡單的動作,絲毫不能出任何差錯,否則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好在一個多月前,我們剛剛進行了一次海上跳傘訓練,所有的跳傘動作我都是一氣呵成。」王國輝慶幸地說。
在海上漂了4個多小時後,王國輝和他的教練被直升機救了起來。後來王國輝才知道,他倆是海軍首例海上跳傘成功獲救的。
由於跳傘時巨大的彈射力量,造成了王國輝胸椎壓縮性骨折。經過兩年的康復和恢復性訓練後,王國輝駕機重上藍天。
誰能想到,7年之後,王國輝駕機再次遇到了意外險情。
那天在藍天上,王國輝駕駛著改裝後的新型戰機剛做了一個特技動作,戰機的一台發動機就發出了警報,險情又一次降臨在王國輝的身上。在地面的指揮下,王國輝沉著冷靜,駕駛單發戰機順利著陸。
飛行了1600多個小時、曾5次榮立三等功的王國輝,在總結自己成功處置險情經驗時說,成功處置險情的重要前提是平時嚴格刻苦的訓練。「沒有經歷跳傘的訓練,很難有遇險時的鎮靜自如。空中發動機停車也一樣,平時我們在地面上對單發著陸的模擬訓練就要求很嚴,指揮員經常是一對一地盯著我們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練,誰不過關就不能上天飛。」
私下裡,戰友也對王國輝開玩笑說:「你真是一個倒霉蛋!空中遇險,有的飛行員恐怕一輩子也碰不到一次,你居然碰上了好幾次。」
面對戰友的玩笑,王國輝只是一笑了之。他對記者說,千萬不能有「迷信思想」和僥倖心理。既然選擇了戰鬥機飛行員這個高風險的戰位,就得有隨時應對各種險情的思想和心理準備。有了心理準備,遇險才能不慌張;有了平時紮實訓練的準備,處理險情時才能應對有方。
>>>>
海軍某海上防險救生支隊機動救撈中隊長魏新松——
源於熱愛的撕肉求生
對潛水員而言,海上救撈充滿了風險和挑戰。
從事潛水工作近20年的魏新松隊長,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黝黑的臉龐幾乎沒有表情,很難察覺到他的喜怒哀樂。他參加過飽和潛水試驗,最深潛水深度是120米,還參加多次海上打撈救生工作。這或許就是經歷過多次生死劫難的人固有的淡定。
在深海打撈救生,可不是在淺海潛水遊玩,水壓相當於10餘倍大氣壓,風險不言自明。下到深海,面臨的是一片漆黑和寂靜,不僅要克服海水帶來的身體壓力,還要克服黑暗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曾經4次榮立三等功的魏新松,沒有給記者看他的獎章,而是給記者看他的留下深深傷痕的左手中指,講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深海打撈。「那是一次撕肉求生的經歷。」他說。
多年前,魏新松奉命前往某海域執行打撈任務。他穿著近100公斤重的潛水裝具,潛到80多米的深度,對打撈物品進行了摸排捆綁。一切水下工作完成後,魏新松慢慢上浮。
魏新松說,上浮的速度不能太快,得一段一段來,讓身體適應壓力的變化。到達40米深度時,一個意外情況發生了,黑暗中,魏新松的左手中指被鋼纜纏住了。穿著笨重潛水裝具的他,怎麼也解不脫。在水下多呆一分鐘,就多一分危險。情急之中,魏新松一咬牙,用盡全身力量拽開了中指,鋼纜生生地撕掉了他中指的一塊肉。十指連心,忍著鑽心的劇疼,魏新松重新開始緩慢上浮。
擺脫了鋼纜的羈絆,忍著疼痛的魏新松又遭遇險情:也許是掙脫鋼索的動作太大,氧氣管纏住了,氣供不上來。魏新松立即啟動了隨身攜帶的應急氧氣瓶。上浮到了離水面30米時,在船上做保障工作的隊領導,派遣了另外一名潛水員下來協助。在戰友的接應下,魏新鬆浮出了水面。
此時,應急氧氣瓶的氧氣只剩下10秒鐘的供氧時間。換句話說,再晚10秒鐘,魏新松將直面死神。
談起這次脫險的經歷,魏新松說,最想感謝的還是他們救撈中隊這個集體。深海潛水是一個高風險的工作,闖險境的是個人,但沒有集體做堅強的後盾,任務也是難以順利完成的。
除了談到平時訓練對打撈工作的重要性外,魏新松還談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脫險「秘訣」,這就是對潛水打撈工作的熱愛。
這句看似平淡無奇的「秘訣」,記者一個晚上也沒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二天,記者又專門找到魏新松切磋這條「秘訣」。
魏新松給記者解釋說,只有對潛水打撈工作懷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在平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我們總說,愛情的力量是無窮的,熱愛一項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干一行、愛一行,才能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遇到不測時才能豁得出去扛得住。
本文刊於2018年8月14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版
(作者:范江懷;圖片提供:段江山;)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TAG:圖說軍史 |